古人说,用非其才,必难致治。10月10号人民日报终于为教师发声了,指出强拉教师扶贫是不当行为!精准脱贫求的是实效,而非轰轰烈烈的声势。强拉教师投入干不了也干不好的领域,看似红红火火,扶贫效果却不佳。这也提醒当地政府,扶贫举措不唯实,就会出现资源错配现象。
原因如下:
扶贫需要资金,教师有吗?绝大多数教师领着只能买白菜的工资,他们自己的生活已经够艰辛的了,还要去帮扶别人,这不是有没有觉悟的问题,而是根本就没那能力啊。
扶贫需要技术,教师有吗?绝大多数教师学的都是教育教学方面的专业知识,至于扶贫所需要的农业技术,他们是压根就一无所知啊。你让这样一个群体去帮扶农户发家致富,是不是纯粹理想主义呢?
扶贫需要时间,教师有吗?任何一所学校,只要学生在校,教师就必须在校。学校的课程都是从早到晚按照一定的规律编排好的,每节课都有既定的教学任务,丢下一节课,就会影响整个学期的教学计划。教师除了上课,还要花费大量时间备课、改作业、查资料、忙教研......教师根本就没时间离开学校去扶贫
教师去扶贫,不停课就没时间,停课了就耽误学生,而且没资金没技术,他们根本就无法解决农户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扶贫,是需要实实在在地给农户解决问题,而不是为了拼凑数量随意拉个人头而已。安排教师去扶贫,不能解决农户的实际困难。
让教师这个特殊的群体适当地深入农村,了解农村现状,有助于教学和生活的有机统一,这是好事。但想当然地把扶贫任务分解给教师,那就绝对是荒唐的决策了!其结果,既破坏了扶贫工作,又破坏了教学工作。
做任何工作,都不能拍屁股决策,需要实事求是,能干就干,不能干就不干。
逼迫教师耽误教育教学工作去扶贫,是目光短浅,急功近利的表现。依法依规保障教师地位待遇,让教师放下一切顾虑,安心从教,乐于从教,把更多贫困家庭学子培育成才,帮助更多家庭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这才是最正确的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