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为了什么呢?对于普通人来讲,读书其实就是为了进入书中的世界,获得一些深层次的乐趣,让我们“免俗”,为什么要免俗呢?因为这个世界有鱼翅,有熊掌,如果你天天吃玉米,咸菜,就尝不到更好的味道。
读书不是治学,治学要严谨,然而读书需要轻松,愉快,比如说文学书,它就能将你带入文学的世界,有喜怒哀乐,有美丽,有深刻。
为何治学的人能够通过治学来获得乐趣,因为他们与人类的历史进程接轨了,为此奉献,自然可以得到回报。
要知道,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历史轮廓,都是和他们的辛苦分不开的。
然而读书则更加个人,在读书上通达了,在世间的交际,事业,也同样通达了起来,可是读书一旦有有没有用这样功利的心态,就会离开了读书之道。
我个人认为,比读书更重要的是思想,读书在某个程度上是为了辅助自己的思想,好比这个世界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的哲学话题。
所以我推荐的书,就是蒙田的随笔集,以此开始,思学并用,前提是,你需要轻松愉快,你若不轻松不愉快,那么就过段时间再读。
原来吃鱼翅,吃熊掌是需要经过学习的,你觉得难啃,那么还是先继续吃玉米,咸菜,学习之道在于循序渐进。
读书的其中一目的,在于读更多的书,书打开了你的视野,从而改变了你的思维的宽度。
所以读书从蒙田的“怀疑论”开始,则再好不过了。
我推荐“和自己相关的读书”方法,这方法是由我的懒汉思维偶得的,那就是先读你熟悉的书,比如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你首先得看过电视,然后你读书的时候对比看电视的场景,立马就进入了编剧的境界。
然后就读自己喜欢的书,有兴趣的书,以此开始。
读书学习的另一大捷径,就是写文,你的心得,心情,思想,喜怒,都写下来,这是读书另一个很好的出口。
这就是“文化自信”的力量。
文多重要啊,比如我们平时听到流行歌曲,都是来源于纸上,包括电影,广告,等等,等等,万物皆可入文。
你只要一写,马上就有文化感觉了,关键是坚持,怎么坚持呢?我主张眼界放到一辈子,还是懒人思维,哪怕是三个月,一年,两年不写都没关系,但是你得写一生。
读书是种乐趣,找到乐趣需要一定的功夫,但是同样可以找方法,但由于太个人了,所以只好靠你自己栽培兴趣。
文化是需要语境的,和你的朋友们开文化圆桌,绝对又是一捷径。
读书不全是为了思想,读书自成一世界。
深层次的乐趣,深层次的感动,深层次的无限提升,读书不是治学,治学只是邻居,读书就是进入书的世界,寻找快乐。
所以一定要愉快,第一站会有点辛苦,但是多训练几次就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