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864|评论: 2

兰泽薰:心香一瓣忆父亲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0-17 18: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心香一瓣忆父亲

兰泽薰


    鍥剧墖1.png
   我的父亲兰培德,曾任民盟邛崃支部负责人。他一生为党的统战工作作出了不懈的努力,为抗日战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的一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的那样“因平凡而伟大”。
   父亲出生在四川邛崃桑园乡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解放前在成都健诚实业公司工作,并加入了中国民主同盟,解放后任邛崃粮食局主办会计至离休。(文革期间曾蒙冤,后平反)是民盟邛崃小组长。
   父亲家里兄妹四个,靠着几分薄田劳作度日。我祖父生性懦弱,不善交际,劳作之余就和邻居到大邑天宫庙煤矿背煤炭,挣几个脚力钱贴补家用。祖母缠着一双小脚,艰难地奔波在田间地头,精心地照料着一些蔬菜种,要靠它们成熟后拿到集市上去卖。每逢桑园和邛崃赶场,就会看到一个用旧纸壳子和破口袋摆在街沿边地摊上羸弱身躯的女子。她是迈着缠绑过的“三寸金莲”步行长路来的,步履蹒跚,祖母的艰难可想而知。靠着辛劳和汗水,他们才置下了几分薄田,养家糊口,父亲得以在同族人办的学馆中读了几年私塾。
   那个社会暗无天日,地主恶霸横引乡里,地痞流氓鱼肉百姓。家里用血汗换来的几分薄田,被人莫名其妙地悄悄卖了,父亲一家人还蒙在鼓里。事情败露后据理力争也无济于事,亲房可以作证,因惧怕恶势力不敢开腔。祖父找保长论理,还遭保长指使狗腿子毒打,致二片肋骨被打断,落下残疾。后告到乡长那里,也遭白眼,被轰出门去。
    土地是农民赖以生存的根本,没了土地,一家人生计怎么办?全家抱头痛哭之余,强咽下这口气的父亲决定外出闯一闯,遂与邻村何姓伙伴一道,经何家亲戚与邛崃人张师长(张志和先生)家介绍,远赴成都张先生办的公司当学徒,时年一十三岁。
   父亲先在张先生的公司当学徒,做些杂活,学点做茶手艺。因人老实可靠,能吃苦耐劳,又年青有些文化,慢慢地大家对他有了好印象,逐渐受到重用,由学徒做到了练习生,随后又培养他学做会计。这段时间,父亲的工作能力、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精神世界和视野有所扩展。
    1941年,邛崃人张志和先生创办的健诚实业公司成立,地点在成都西胜街井巷子一号,张志和先生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邛崃的临邛茶厂是公司的一个点,专收茶做茶,运往成都公司的点再销往各地。这实际上是张志和先生实业救国的杰出举措。张志和先生到延安受到接见后,领受党的任务回四川,以办实业为名作掩护,联络各方人士,壮大民主力量,推动抗日,从事的革命活动。这段时期,共产党人和民盟负责人张松涛、方瀛西等常和张志和先生会晤,公司也常有革命人在走动。父亲从他们那里阅读了许多进步书籍,学习了不少革命道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团结起来,抗日救国”“坚决不当亡国奴”的豪情震撼着他。这些革命人的学识、谈吐,忧国忧民的情怀感染着父亲,碰撞着他的心灵。19453月,在全国人民抗日高潮风起云涌之时,经民盟负责人谷醒华、茹志波的介绍,父亲正式入盟,成为光荣的民盟成员,从此走上革命之路,成为一名抗日救国的英勇斗士。
    父亲入盟后,工作更加有劲了。他不顾个人安危,把生死置之度外,配合张志和先生及盟组织积极开展工作。
    他熬更打夜刻蜡纸,油印传单。为了占领宣传阵地,唤醒民众,揭露敌人,而这事在当时又不能公开进行,父亲就在夜深人静时秘密工作,加油干。父亲刻得一手好钢板的技艺就是在那时练出来的。
     掩护共产党人,望风放哨。那时在公司活动的革命人士比较多,如朱蕴山、肖华清、杨伯恺等。曾掩护过的共产党员有:刘嘉善、肖汝霖、屈四海(王英才)、谢衡甫等。也曾接待过吴老(吴玉章)、张友渔、黄药眠等。
     1946年,黄药眠在健诚公司住了几个月,和父亲相处相知,交往颇深。他撰写了《一个日本军曹的日记》,父亲帮他抄写稿件,在《华西晚报》发表,受益匪浅,影响很大。
     积极配合盟组织疏散在成都暴露身份的进步教授学生去西康,与地下党秘密接触,商讨杜绝胡宗南军队进城开战,保护群众。
  后来,随着时局的变化,健诚公司和所属的临邛茶厂当局以“投共”罪名查封。
     解放战争节节胜利,反动势力越发嚣张,白色恐怖更加厉害,民盟的活动更加艰巨危险,活动由公开转入地下。
     19476月发生了闻名于世的大逮捕。国民党中央密令其统治区各省、市、区、县的党、政、军、警、宪一起出动,对中共党员、民主党派等爱国人士进行疯狂的血腥逮捕和镇压。邛崃的主要矛头指向民盟成员及敬亭学校和临邛茶厂,学校被包围,财产被没收,临邛茶厂被接管,邛崃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中,民盟负责人方瀛西、黄蜀澄、张开阳等15人被捕。父亲听闻,迅速逃避至乡下老家,得以脱险。邛崃籍盟员,“十二桥烈士”之一的王伯高先生就是在这次大逮捕中被捕,后在十二桥英勇就义的。父亲也随时有生命危险,脑壳也别在腰杆上的。
  在白色恐怖中,父亲不顾自身安危,配合张志和先生和盟组织积极工作。为推动抗日,揭露反动统治,为党筹集经费,立下了汗马功劳。正如张志和先生在他的回忆录中说的:“川盟的全部活动和一切成就,都是党的领导和民盟同志,其中还有不少中共地下党员的共同战斗,流血牺牲分不开的”。是的,他们功不可没。
   1947年大逮捕后,反动派丧心病狂,垂死挣扎。邛崃的中共地下组织和民盟组织采取了多种形式的更加隐蔽的活动和直接的军民武装斗争。
  其一,由中共地下组织(地下党员聂瑞琪、黄星莹)和民盟组织(张继和、兰培德),及其它进步力量(李欣奇)集体创办了代表群众心声,反映大众意愿的《民言报》。这种灵活的斗争方式,无疑起到了宣传言论公开,扩大民主影响,唤醒和发动群众,震撼反动统治的巨大作用。父亲在此期间以“康林商行”作掩护,主管《民言报》的经销工作。
   其二,在1948年秋,邛崃三青团特务头子张世良召集《邛崃导报》《自力报》《民言报》三家报社开会,要求各报以国民党戡乱救国的反动纲领为办报宗旨。代表《民言报》参会的父亲以“《民言报》作为群众喉舌,反映群众意愿,不过问国家大事”与其争锋相对,用机智灵活的斗争策略回击了反动当局,受到组织赞许。
   其三,三大战役后,反动集团在西南诸省的统治区内,更加疯狂镇压革命活动,在此严峻形势下集中在西河、白鹤两地区的中共地下党员和民盟成员于194912月,秘密成立“川康边游击纵队直属临邛大队”近80人枪武装。民盟邛崃组织的斗争方式由和平转向暴力革命,解放后这支80人的武装力量编入警卫队,为配合邛崃的解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谨借陶行知先生小诗二首,献给这段时间勇敢光荣的父亲。
(一)                              (二)
老头,老头!                        老头,老头!
他是中国的老头!                    他是中国的老头!
他是同胞的领头!                    他是战士的领头!
他忘记了自己的头,                  冒着敌人的砍头,
为爱别人的头,                      冲洗四十年的冤仇,
唯一念头,                          拼命争取,
大家出头,                          民族自由。
    注:老头——即邛崃土话老头儿,用在称呼父亲时,此意思与老爸相同。
   解放后,从1950年元月起,父亲就一直在邛崃粮食局工作并任主办会计。他工作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在粮食局工作几十年,历经多次运动,未出过什么差错,受过什么处分,并于1962年由统战部和盟市委指定到成都社会主义学院(现成都行政干部学院)脱产学习了半年,进一步提高了他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政治思想觉悟,当时,能有这次学习机会也是很不容易的。
  担任民盟工作,任民盟四川省直属邛崃小组长。按上级盟组织指示精神,不以组织名义对外组织活动,动员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加强学习,为社会主义作贡献。那时邛崃一中的英语老师叶子群,南街大众旅馆的刘成鑫刘叔叔等都是盟员,经常到我家来过活动。他们来了,就随意坐在一起,父亲就把上级发下来的盟刊物“中央盟讯”发给他们,一起学习讨论,各自抒发自己的认识感想。如上级有新指示精神,就向他们传达。每次学习,讨论的情况父亲都要向统战部汇报并请示工作。邛崃盟小组的工作始终和上级部门的要求保持一致。
  父亲的工作一直受到好评和肯定。曾任邛崃县3-7届政协委员,邛崃市临邛镇第10届人民代表,民盟成都市第七次代表大会代表。
  生活中的父亲和蔼可亲、质朴厚道。他和我母亲结婚几十年,从未红过脸吵过架,我们几姊妹也从未被我父母训斥和打骂过,全家上下从不说怪话、脏话,不吵嘴。我母亲的侄儿、侄女都说:“兰姑爷的脾气太好了,有这个家风,娃娃些都好听话啊!”
   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是十分紧俏的稀罕物资。我们全家八口人的生活全靠父、母亲每月八十多远的工资维持,缺衣少粮生活自然十分拮据。如果凭父亲当粮食局主办会计,凭他和下面粮站的关系,多多少少搞点粮食回家,缓解一下家里的困境可能还是能办到的,但是父亲没有,从没打过这些歪主意,更不用说违法乱纪,那些熟悉父亲的人都说:“兰胖子都饿成兰瘦子了!”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一件事,深深地感动着我们。那时,所谓的自由市场大米卖到了45元钱一斤,还不容易买到。我们全家粮食严重不足,经常到邻居、亲戚家借粮、借钱以解断炊之急。大点的孩子,早晨背着书包饿着肚子就上学去了,下午放学后还要到乡下去捡红苕根根,去田边摘野菜回家煮来吃,以缓解饥饿之苦。有一次父亲晚上从桑园老家进城,步行至一个地点叫“泉水凼”的地方,发现路边上有一麻袋稻谷约150斤,麻袋上印有大大的“中粮”二字,在粮食部门工作的他,知道这是内部在运输中掉落的,因当时天色已晚,麻袋又重,又怕在那样的困难环境中发生意外,遂就近找到一家老乡,讲明身份并强调这是公粮,约定第二天派人去取,至第二天,通知了桑园粮点,黄谷“完璧归赵”。试想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当时的我和你会怎样想?怎么做?
  在文革中,父亲被“莫须有”的罪名被戴上反革命份子的白袖套监禁在粮食局,说他是什么“资产阶级代表人物”,还停发了他的工资。他一个由当学徒走上革命道路的农民的儿子,穷的叮当响,怎么就成了“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民盟是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的组成部份,盟员和共产党人及许多爱国人士浴血奋战,迎来抗战胜利,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力量。这怎么就成了反革命!真是荒唐之极!当我们几姊妹含泪围着母亲时,母亲对我们说:“我就不相信你爸爸是反革命,他们乱整!不就是他参加了民盟嘛,他当了几十年会计,经济上抓不到他的错,违法乱纪他没有,他们只有从这上头找岔子整他,但我就是不相信他是坏人,事情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听了母亲一席话,似懂非懂的我们,被压抑的心稍稍松了点,但我们都记住了母亲的话。
    那段时间,正值我们几姊妹读书、就业、升学的人生上升期,由于父亲的这顶帽子均受打击和影响。父亲的弟弟我的幺伯参军表现好要入党提干也被夭折。全家人痛苦、压抑、挣扎、煎熬着,各种滋味,难以言表,终身难忘。
    终于阴霾扫尽,春天来了。随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祖国的一切走上了正轨,很多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我父亲的案件也终于被平反了!由武装部(当时军管)在市招待所召开了平反大会,宣读了平反决定,并补发了所扣工资。得到这个消息时,我和三弟还在大邑大飞水电站卖零工,消息传来,我和三弟四目相对,泪水涟涟,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父亲平反后,不发牢骚,不埋怨,继续着他的一贯作风,踏实工作,老实做人,认真完成了粮食局下属各粮食站职工的会计培训工作。随后按政策规定被定为离休干部,享受离休待遇。离休后常收到老干局慰问品,并常去参加老干局活动,写得一手好毛笔字得了几次奖,还成为了成都市离退休干部书画研究会会员。
    离休了,父亲仍然心系民盟。1980年,根据省盟委精神,民盟邛崃小组归成都市委领导。当时由于特定的历史条件,民盟的活动中断了十多年,老盟员中有的年龄大了,有的过世了,邛崃的盟工作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父亲将此情况如实地汇报给上级盟委,上级盟委经请示后指示发展盟员,健全组织。于是,在父亲的努力下,新盟员的要求下,几经学习和酝酿,1985年发展了周西伦老师、符纯海老师和秦朝华老师加入了民盟。1986年,邛崃盟小组升格为盟支部,时盟员九人,隶属民盟成都市委。新建立的盟支部在这些高学历、高水平老师的参与下,邛崃盟支部的工作翻开了新的篇章,有力地促进了邛崃教育工作的更好发展。1994年已有盟员24人,分为了邛崃一中组,邛崃二中组,师范组,离退休组。
   父亲一生鞠躬尽瘁,积劳成疾,仙逝于1997年。父亲虽去,风范长存。大德之人,永忆心中,高山景仰,我爱父亲。
(一)                              (二)
父亲,父亲,                        父亲,父亲,
怎样才能见到您!                    拥党爱国爱家,
尽管魂儿到了天际,                  忠贞信仰奠人生,
儿女们仍然思念着您。                不忘初心辅芳华。

父亲,父亲,                        父亲,父亲,
想那少年求真理,                   怎样才能见到您!
加盟永不悔!                       遵循您做人教诲,
终身奋斗呕沥血,                   定让那欣慰的笑容,
换来神州迎新春。                   永远永远陪伴着您!
   此文参考了《邛崃文史选集》,蒙李旭葵老师、吴明瑶老师关心和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20189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0-17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几岁时,经常在兰伯父家里耍,聆听他的教诲,他和蔼可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

发表于 2018-10-17 20:53 | 显示全部楼层
对于我们这些乡坝田的弯脚杆来说,这些都是城里头的高干,而他们的子女都是高干子弟。可以说,身份上的自卑永远刻在我们这代相当一部分人的心里。说真的,那个年代,乡坝田的娃娃连乡镇上吃居民粮的都羡慕得很,更别说城里的了。那时,大人把进城叫捡马屎,我们便真的以为城里有许多马屎呢。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