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楼主: 社区小编

用客家语言留住文脉乡愁·石板滩客家文化传承之路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1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创造产业新城“这个政策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发表于 2018-11-1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传承客家文化。很棒
发表于 2018-11-19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一下,值得支持

发表于 2018-11-19 16:1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9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1-19 1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典型的建筑元素,典型的文化传承

发表于 2018-11-20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客家话继承了部分古汉语的语音,所以得保留下啊。不然就跟古英语一样没了啊

发表于 2018-11-20 10: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史可考的记载显示,客家人的第一次南迁是在秦始皇时代。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为了政治和军事的需要,派兵60万人“南征百越”。南下的秦军,从闽粤赣边入抵揭岭(即揭阳山,今揭阳县北150里),直抵兴宁、海丰二县界。公元前214年,秦始皇再派50万兵丁“南戍五岭”(今两广地区)。这些兵丁长期“戍五岭,与越杂处”。秦亡后,两批南下的秦兵都留在当地,成为首批客家人。
第二次大规模南迁是在西晋末期“永嘉之难”、东晋“五胡乱华”时期。当时,为了避难,一部分中原居民辗转迁入闽粤赣边区。稍后,由于南北对峙,又有大约96万中原人民南迁至长江中游两岸。其中一部分人口流入赣南,一部分经宁都、石城进入闽粤地区。
第三次大规模南迁是在唐末黄巢起义时期。先是唐朝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巨大灾难,迫使大量中原汉人南迁。唐末黄巢起义,又有大批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粤赣区。如宗室李孟,由长安迁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固始人王绪、王潮响应黄巢起义,率光、寿二州农民起义军五千下江西,致使闽赣边一带人口激增。
第四次大规模南迁是宋室南渡及宋末时期。金人入侵中原,攻破汴京(东京,今河南开封)。建炎南渡,一部分官吏士民流移太湖流域一带。另一部分士民或南渡大庾岭,入南雄、始兴、韶州;或沿走洪、吉、虔州,而后由虔州入汀州;或滞留赣南各县。南宋末年,元军大举南下,又有大量江浙及江西宋民,从莆田逃亡广东沿海潮汕至海南岛。
第五次南迁是在明末清初时期。其时,生活在赣南、粤东、粤北的客家人因人口繁衍,而居处又山多地少,遂向川、湘、桂、台诸地以及粤中和粤西一带迁徙。这次大规模的迁徙,在客家移民史上被称作“西进运动”。四川的客家基本上来源于这次“西进运动”。当时四川人口因战乱、瘟疫及自然灾害锐减,清政府特别鼓励移民由“湖广填四川”。
第六次南迁是19世纪中叶太平天国时期。当时为避战乱,有一部分客家人迁徙到南亚,有的被诱为契约劳工,被押往马来西亚、美国、巴拿马、巴西等地。
除以上6次大规模的南迁外,中原汉人也有因旱灾水患逃荒而南迁者,另有历代官宦、贬谪、经商、游学而定居闽粤赣边地区的,但并不是所有南迁的汉人都成为客家人,他们中只有闽粤赣系和源自这一系的人,才被称为客家人。

发表于 2018-11-20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四川的客家人是湖广填四川来的啊

发表于 2018-11-20 1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围龙屋是真的好看,但是四川境内已经看不到了

发表于 2018-11-20 10:47 | 显示全部楼层
timg.jpg

发表于 2018-11-20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嘿嘿,我就是客家人

发表于 2018-11-20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跟石板滩的故事

  石板滩名字的由来

  世界上本来是没有路的,走的人多了,自然也就有了路。石板滩这个名字从何而来已经无从考证,只知道的是河边码头常年货来货往,人头攒动。人们也许是出于方便,用整块整块的青石板铺砌了整个滩头。于是,石板滩就这么诞生了。青石板从滩头一直铺到镇口,挑夫们依靠着货物小憩,看着镇里人来人往,老点的挑夫嗷起水烟袋抽上一口,年轻的挑夫则脱下衣物擦拭额头的汗水。那一块块的青石板承载了太多太多的历史印记,可能某几位抗战的川军战士就住在滩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他们背负起整个民族的兴亡,踏着这一路的青石板走向前线,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日寇搏杀。

  好吃的“糖油果子”它是“天鹅蛋”

  月光光,秀才郎,骑白马,过莲塘。

  莲塘背,种韭菜,韭菜花,结亲家。

  亲家门前一口汤,蓄个鲤麽八尺长。

  长个拿来炒酒吃,短个拿来讨姑娘。

  一首用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吟唱的童谣从街边小吃店里传出来,两个小儿手中拿着两串糖油果子在老人的带领下做游戏。“老板儿,也给我来一串糖油果子喃。”看着嘻哈打闹的孩子们,自己也不禁童心泛滥“咋个卖哦~”老板灵巧的双手拨弄着锅里的“糖油果子”说:“这个不是糖油果子,这个是天鹅蛋!”小孩子们听见有有人来买“天鹅蛋”便凑了过来,冲我大声说道:“这个不是糖油果子!这个是天鹅蛋~”老板娘坐在一旁包着“天鹅蛋”,一边招呼着小孩说不许这么大声说话。不知道是不是太过于专注的原因,炒“天鹅蛋”的老板没有听到我问:这个怎么就叫做“天鹅蛋”了呢?老板娘拿起苍蝇拍打在老板的屁股上“别个在问你问题,你咋个不理视(理睬)人家哦”老板这才反应过来解释道:“我们这个天鹅蛋啊,是用酒米(糯米)做的,里面包得有绿豆沙跟(和)红豆沙馅的。”老板用漏勺抄起炒好的“天鹅蛋”,用竹签串起了“天鹅蛋”,“小伙子,要买好多?”老板一边串着“天鹅蛋”一边问我,“两块钱一串,一串6个。”我递出了十元钱打算买5串,老板麻利的串好之后用袋子装给了我。一口咬下去,那酥脆的表皮咔滋作响,里面的豆沙馅甜而不腻,比成都的糖油果子好吃不知到哪里去了。

  一边吃一边听朋友讲起了这“天鹅蛋”的故事:

  相传五百年前的一个冬季,一群群的天鹅飞到客家人所居住的南方过冬。在老客家人的眼里,天鹅被视作一种能给人们带来好运的吉祥之物。故而,在族规中约定,都要保护好此等吉祥之鸟。每到产蛋期时,为了保护天鹅所产的蛋不被人偷盗,善良而智慧的客家人就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糯米、芝麻和红糖炸成天鹅蛋大小的果子,而后填入各种馅料,取名“天鹅蛋”,供人食用,以保护野生天鹅。在人们保护天鹅同时,客家人就这样,在无意中发明了这道客家特色小吃——“天鹅蛋”,而后,流传了下来。

  乡愁,斩不断的纽带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对故乡和亲友的眷恋是重情重义的中国人的执念之一,客家人更是将这一执念发挥到了极致。据史书记载,长期的战乱和瘟疫,导致蜀地人口锐减80%,生产生活一度陷入了瘫痪状态,大片的良田荒芜。广东、福建、江西等省近百万客家人随“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浪潮历尽千辛万苦,长途跋涉,投入西进内陆的垦荒复耕运动。吃苦耐劳的客家人离开家乡来到了天府之国扎根,无时无刻不思念自己的家乡,于是乎修建起了被后人称为会馆的建筑。一并修建的还有祭拜用的庙宇。虽然,现在的会馆早已不在,庙宇也只剩下修葺中的文昌宫和被商店占领的火神庙。但是,从建筑的整体上依然能够看出当时是多么的气派,是倾注了无数心血来修建的这些建筑。高高的红砂岩柱是撑起了整个文昌宫的骨头,两端雕刻着螭吻的屋脊挺起了它的胸膛,覆盖着琉璃瓦的屋面就好像梳洗精致的面容,回想当时简直好不气派。身处异乡的客家人为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修建起来的庙堂,也成为了客家人的精神寄托,那些闯荡到五湖四海的客家人也用同样的方式表达着对家的执念,一间可以祭拜的庙宇,族人聚在一起商量大事小情的会馆,客家人就这样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思念着。或许在他们看来自己并没有离开家乡,因为,无论走到哪里,只要有家乡的庙堂,家也就和庙堂跟了过来。

  语言,逐渐消失的文化遗产

  “哟,色呀咩?”“爱色了,尼色呢?”这是我和大学同学打招呼的方式,意思是:哟,你吃没有?我吃了,你吃没有?虽然我不是客家人,但是听到客家话还是有一种莫名的熟悉。语言,作为人与人交流的工具,传递人类文明的成果。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被称之为方言。客家人的语话被称为客家话,客家话继承了中国古汉语的语音它特点。客家人代代相传“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只要你还能听说客家方言,那么你就是还是客家人,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有客家话的地方都是“自己人”的地方,蜀地的客家人更是可以在西南官话和客家话之间切换自如的交流,而那些忘却祖宗言的人只能被称为客家人后裔。但是,现如今城市化愈来愈快,经济文化的交流激增的现代。客家话已经开始快速衰退,越来越多的客家人变成了客家后裔,甚至连简单的童谣几乎都不能用客家话完整的吟唱出来。客家话通过口耳相传的教授方式已经略显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普通话的推行和电视媒体的普及,导致客家话本就很小的生存空间变得越发狭窄。但是,我在石板滩小学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孩子们在课堂上大声的用客家话吟唱童谣。孩子们在课堂里通过客家话去了解历史,认识自我。在我看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三个哲学问题从根本上得到了解答:我是客家人,我从梅县来,要到五湖四海去!

  后记

  跟着朋友游览整个石板滩之后,朋友拿出了一本《石板滩镇志》,烫金的字体装裱着厚厚的镇志。翻开目录,我第一眼看到的是姓氏由来,好奇心驱使着我去阅读这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会好奇的章节。在众多客家人姓氏中发现了一个跟我有关,邱姓。邱姓在众多客家人姓氏中排名也许并不那么靠前,可能和我家外公邱老先生有那么一点点渊源。回到家里我开始和老人家讲述一路上的故事,讲到姓氏这段故事的时候,我随口问了一句便得到了一个惊天的答案——我,居然也是客家人的后裔。据外公回忆,他的母亲姓张。和我外公的父亲在搬来现住址之前一直住在洪河乡,而那里和石板滩一样都是客家人扎根的地方。也许,我跟我大学室友的祖上可能还真就是街坊领居吧~

  

发表于 2018-11-20 10:5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家三个客家人,我岳父岳母和我媳妇

发表于 2018-11-20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过分推广普通话的劣势    能注重下传统文化吗?

发表于 2018-11-20 1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不能普通话和方言并行吗?

发表于 2018-11-20 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方言不能丢,美国鬼子都在征召会中国方言的士兵了。电影《风语者》就很好的展示了方言和俚语的优势,强烈要求保护起来

发表于 2018-11-20 11:02 | 显示全部楼层
吔,这么厉害的吗?说得我都想切看看了

发表于 2018-11-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帮顶,给石板滩点赞

发表于 2018-11-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8-11-20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