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8日上午10时许,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正是上班“早高峰”时段,偌大的办事大厅却看不到拥挤的人群,杭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企业注册处科长陈俊佶已经习惯了这种“冷清”场面,每来一个咨询网上办事业务的人,他都拿出大把时间向对方仔细讲解。当天,因推广“最多跑一次”“放管服”改革的杭州市行政服务中心迎来了由省委书记带队,全省21个市州和多个省级部门主要负责人组成,阵容堪称“豪华”的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一时间办事大厅热闹起来,代表团成员在这里看视频介绍解,听人员讲,近距离学习经验。(2018-10-22四川日报)
所谓“放管服”就是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简称。“放”就是简政放权,降低准入门槛。“管”就是公正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服”就是高效服务,营造便利环境。推进“放管服”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政务环境的“牛鼻子”,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举措。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激发市场主体内在活力和经济发展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社会创造力。
在推进放管服改革实践中,广东、浙江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广东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突出抓好精简行政职权、“证照分离”改革、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制度改革、行政审批中介服务改革、“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监管手段信息化、“数字政府”建设、审批服务“马上办、网上办、就近办、一次办”、审批服务标准化、“减证便民”行动、审批服务集中办理等重点任务的落实。浙江省以平台建设和机制优化为抓手,在结构性维度上,通过清权、确权、制权等方式规范与优化行政权力配置;在价值维度上,以“四单一网”建设彰显公开透明、便商利民的法治和服务取向;在工具性维度上,通过建设省、市、县三级联动的行政审批和浙江政务服务网,较好地消除信息孤岛、条块分割的局面。
可以说,无论是广东还是浙江的“放管服”改革,都为四川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和成功做法,而且在广东、浙江的农民工群众已经切身感受到推进放管服改革带来的成效和便利。作为我国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的四川,一直在学习借鉴浙江和广东“放管服”改革的做法。特别是近年来,四川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坚持改革导向、突出便企利民、注重结合实际,走出了一条具有四川特色的“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之路。实践证明,“放管服”改革不仅大大提升了四川营商环境,而且还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便利空间。
当前,“放管服”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不断显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重点领域,坚定不移抓好各项改革工作。正因为此,四川省党政代表团不仅感受到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解放的思想、超前的观念,更找到四川在发展中存在的差距和短板,需要学习粤浙两省创新的经验、务实的举措,持之以恒地创新改革,创造符合国际标准的营商环境,搭建更多产业发展平台。正像四川省政务服务中心和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主任杨娟告诉记者说的,四川一直学习借鉴浙江和广东“放管服”改革的做法,特别是两地依靠华为和阿里巴巴将分散在政府各部门间的信息数据高度整合的经验。在杨娟看来“我们的方向一致,但整合内容和改革力度还有差距”。
毫无疑问,既然四川与广东、浙江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四川就应当直面差距,围绕“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把先进地区的先进经验移植到四川,搭建更多的产业发展平台,引进更多有吸引力的产业,着力打造四川“放管服”改革“升级版”。同样,既然广东、浙江在深化“放管服”取提了经验,四川就应当对标先进,学习借鉴两地成功经验,以深化“放管服”改革释放四川发展活力,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全要素保障、全过程服务,高质量打造四川服务品牌,缩小四川与东部沿海发达省份间的差距。
总得来说,“放管服”改革是一个系统的整体,“放”是基础,“管”是关键,“服”是支撑,我们要学习粤浙“放管服”改革的先进经验,既要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又要善于做加强监管的 “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着力打造一流的发展环境,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释放强大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