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火井的典籍摘录 高义奎撰 据史书记载,唐代之前,早在西汉时期,火井就利用天然气熬盐,是世界上最早利用天然气的地方。有古书摘录为证。 一、唐代之前关于古火井的典籍记载选录: (一)、现有最早文字可考的是,西汉文学家扬雄(生于公元前53年,卒于公元18年,字子云,今四川成都郫都区人),在《蜀王本纪》中记载:“临邛有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六十余丈……井上煮盐。” (二)、西晋人张华(232——300年)撰《博物志》载:“临邛火井一所,从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武侯往视之后,火转旺……今不复燃也。” (三)、南北朝时期的南朝刘宋时之刘敬叔著《异苑》载:“蜀郡临邛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暨桓灵之际(147——189年),火势渐微。诸葛亮一瞰而更盛。至景耀元年(258年),人以烛投,即灭”。 二、唐朝之后关于古火井的典籍记载选录:, (一)、唐代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元和八年,即813年)载:“邛州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 (二)、清嘉庆《邛州志》载:“火井在云台山五里,火自井出,周围有灶数十,居民各以竹刳其中,引火至灶,锅滚而竹不燃。观者不敢近前,盖井火时一喷,辄及数丈。不用时以物盖之,用时去盖,投火少许,即腾腾焰上至井。近井数十家,擅其利云。” (三)、清嘉庆《邛州志》又载:“黄盐溪,州西六十五里,旧多盐井,引火井火煮之,其盐色黄,故名”。(笔者注,此黄盐溪在原油榨乡,今属南宝山镇。) (四)、1993年出版的《邛崃县志》载:“现有天纲祠系清代重建,祠内有一石碑,高1.2米,宽0.6米,厚0.15米。碑文为‘住持僧智越述:自唐时古火井处。大清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立’。此碑现存文管所。在天纲祠附近,多处发现石制管道,每节长0.43米,厚0.11米,上宽下窄,两头凿空如水槽,槽宽0.1米,深0.06米。下面安置石板,石槽覆盖其上,相互连接成输送天然气管道,当地人称之为‘火槽子’。专家根据地貌、碑文记载、口碑介绍、实地测量和对管道的研究分析,确认‘火槽子是古时输送天然气的管道’,‘盐井四周300平方米的范围为古代盐场’,‘距封家宅25米之河边为火井遗址’。火井遗址就分布在这一带”。
请注意:“大清乾隆二十八年(1764年)癸未立”的油榨古碑上书“自唐时古火井处”与西汉文学家扬雄《蜀王本纪》“临邛有火井一所”相距几百年,孰早孰晚,一目了然,何须再辨? 2018年10月27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