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6957|评论: 6

[摄影.旅游] 古之湔水,今之白沙河

[复制链接]

古之湔水,今之白沙河。从玉垒山到虹口的光光山,这一带历史上叫做湔山,峡谷之间的白沙小河就叫湔水。
20181103_7451289_1541231540583.jpg
20181103_7451289_1541231540663.jpg
20181103_7451289_1541231540734.jpg
20181103_7451289_1541231540805.jpg
20181103_7451289_1541231540874.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18-11-3 1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涨姿势。

发表于 2018-11-3 21:17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了。

 楼主| 发表于 2018-11-4 19:14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fw5086 @老不颠东 两位先生的关注。湔山、湔水、湔江这个话题,还有很多龙门阵可以摆,作为外行,我只是了解点皮毛,希望更多的文史专家来给我们科普一下。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9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1-5 07:3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白沙河还有如此美妙的历史!谢谢老师分享!

发表于 2018-11-9 20: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一直以为是彭州白水河,彭州有很多取名湔江的地名。比如小鱼洞的水泥厂, 建材厂那些。
可是,从网上搜索,贴主的说法也有依据。
有点懵了。哈哈。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1 2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閮芥睙鍫版湜闆北.jpg
民国《灌县志》卷之二
湔水源流
  《汉书.地理志》 “岷山在湔氐道,湔水出焉。又蜀郡绵虒县 (旧茂县)玉垒山,湔水所出”。《水经注》“湔水出绵道县玉垒山”。刘昭续《郡国志》绵道县引《华阳国志》云“玉垒山,湔水所出”。吕忱字林谓之“半浣水”。《蜀都赋》“包玉垒而为宇”。刘渊林注云“玉垒山名湔水所出”。郦道元云“开明凿玉垒以除水患”。《通志》“江水东经尤(龙)溪口,又东经玉垒山,有白沙河东北来注之,是湔水源出玉垒山,在湔堰上游”。《温江县志》直指灌县白沙江,诚非无据。故李冰於江水作堋,堋有左右口,谓之湔堋,入郫江检江,以竹行舟,谓之都安堰,亦曰湔堰。《一统志》“自灌县南,分沱江东,经崇宁县北以至中江,即古湔水。读史《方舆纪要》“自灌县西,湔堰分流,经崇宁至汉州,与雒水绵水合其流,最为分晰。
婀斿北鍦板浘.png
广域的湔山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2 10:13 | 显示全部楼层
与“湔”字有关的典籍
西汉杨雄著《蜀王本纪》载:
  蜀王之先名蚕丛,后代名曰柏濩,后者名鱼凫。此三代各数百岁,皆神化不死,其民亦颇随王去。鱼凫田于湔山,得仙。今庙祀之于。时蜀民稀少。

晋·常璩《华阳国志》卷三载:
  周失纲纪,蜀先称王。有蜀侯蚕丛,其目纵,始称王。死,作石棺石椁,国人从之,故俗以石棺椁为纵目人冢也。次王曰柏灌。次王曰鱼凫。鱼凫王田于湔山,忽得仙道,蜀人思之,为立祠。
  周灭后,秦孝文王以李冰为蜀守。冰能知天文地理,谓汶山为天彭门;乃至湔氐县,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仿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汉兴,数使使者祭之。
  后转置犀牛二头:一在府市市桥门,今所谓石牛门是也;一在渊中。乃自湔堰上分穿羊摩江,灌江西。于玉女房下白沙邮作三石人,立三水中。与江神要: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孝文帝(467年—499年)末年,以庐江文翁为蜀守,穿湔江口,溉灌郫繁田千七百顷。
  其大江自湔堰下至犍为有五津。

唐代李吉甫之《元和郡县志》(成书于元和八年,即813年)卷三十一载:
  导江县,望。东至州五十八里。本汉郫县地,武德元年于灌口直盘龙县,寻改为灌宁县,二年又改为导江县,取禹贡“岷山导江”之义也,属成都,垂拱二年割属彭州。
  玉垒山,在县西北二十九里。蜀都赋曰:“包玉垒而为宇。”
  灌口山,在县西北二十六里。汉蜀文翁穿湔江溉灌,故以灌口名山。又灌口山西岭有天彭阙,亦曰天彭门,两石相立如阙,故名之。蜀后主以建兴十四年至湔江,登观坂,看汶江之流。初,白马氐侵掠益州,刺中皇甫晏表讨之,军至都安屯观坂。蜀郡何旋进谏曰:“今所安营,地名观坂,自上观下反上之象。汉高悟柏人,岑彭忌彭亡,不可不察。”晏不纳,其夜果败。
  楗尾堰,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李冰作之,以防江决。破竹为笼,圆径三尺,长十丈,以石实中,累而壅水。汉成帝时,瓠子河决,王延塞之,用此法也,汉书所谓“下淇园之竹以为楗”。
  蚕崖关,在县西北四十七里。其处江山险绝。凿崖通道,有如蚕食,因以为名。汉于此置县,后废。
  灌口镇,在县西二十六里。后魏置。自观坂迄于顷山,五百里间,两岸壁立如峰,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厄。

  白沙守捉城,唐开元中置,属导江县。在今四川都江堰市西北白沙乡(白沙场)。

《辞海:1999年缩印本(音序)2》第996页(169字)是这样解释的:
湔水
  古水名。《汉书·地理志》:“绵虒(今四川汶川西南绵虒镇)玉垒山,湔水所出,东南至江阳(今泸州市)入江。”据《水经·江水注》,上游出玉垒山后即注入岷江,当指今汶川、都江堰市间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白沙河);中游经今新繁镇、新都与洛水合,当指今都江堰市、金堂间岷江某一支流(可能是清白江);下游即今金堂以下的沱江。下游自《水经》以后改称洛水。

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中, 任乃强先生是这样叙述的:
  湔氐道治今灌县白沙。县,当作道。见两山对如阙,因号天彭阙;髣佛若见神。遂从水上立祀李本作祠。三所。祭用三牲,珪璧沈濆。汉兴,数使使者祭之。

在《华阳国志校注》中,刘琳先生是这样叙述的:
    P90【璧玉】可以为璧之玉。《续汉志》蜀郡绵虒道下刘昭注引《华阳国志》曰:“有玉垒山(在今灌县西北),出璧玉,湔水(今白沙河)所出。”(此文今佚)至今灌县仍产玉石。
  P92【湔山】在灌县境内。
    P93,《汉志》蜀郡县:“玉垒山,湔水(今灌县白沙河)所出。”按:白沙河发源于灌、汶川二县界之茶坪山。四时积雪,故曰“玉垒”。其山脉由此沿白沙河与岷江之间迤逦而南,直趋灌县城西北,亦均谓之玉垒山。

2015年优秀版主团队 2018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4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1-12 15:06 | 显示全部楼层
涨知识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