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攀高比傻何时休? 在网上被一些网民津津乐道的城市高楼,是未来城市生态的一个致命的死穴。 国家提出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可是很多地方理解的城市化,往往就是城市规模更大,楼房更高,于是出现了大量超大城市,出现了大批超高层建筑。 由于建筑规划具体执行不力,超高层建筑随意选点现象严重。为了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超高层建筑往往建在人群最集中最繁华的街道,而这些街道有时却是一个城市文化最丰富的地方,搬迁和重建工程,对城市文化景观的破坏力巨大。 超高层建筑挡住了城市景观的宽阔视野,高楼和古建筑混合,打破了以前和谐的布局,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同时,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往往造成对日照、空气流通等的阻碍。 在一定的时间内,超高层建筑周围的低矮建筑没有阳光照射,空气流通不通畅,汽车排出的大量废气散发不出去,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损害。 一些高楼不仅高,占地面积也很大,楼体左右宽达100多米,楼与楼之间相连或楼距极小,犹如一幅幅顶天立地的“水泥天幕”,成了城市景观的败笔。如果不加限制,过不了几年,整个市区将会布满“水泥森林”。 高楼造成了高容积率,高容积率带来的直接后果是:人口过度集中,绿化空间被占据,人均绿地面积减少,自然环境遭到破坏。广州去年灰霾天气高达144天,过密、过多的高楼群难辞其咎。而且,城区高楼一般都建在路边,既不利于交通,也容易形成两道回音墙,造成噪音污染。 高楼的外墙一般采用玻璃材料,具有“反光镜”的作用,反射太阳光后会使楼群周边气温升高,容易造成“热岛效应”。 高楼带来得热岛效应、光污染、空气污染等一系列问题,给脆弱的重庆生态埋下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些问题,随时间的推移将暴露无遗。在发达国家,除了标志性建筑外,基本上不建高楼了。目前国内的上海、南京等地也都相继立法,限制市区的高层建筑。 当今世界正开始以理性和经济的眼光重新审视超高建筑,并将其种种弊端归结为“摩天大楼综合症”。其“症状”包括:巨大的投资难以回报;危险系数高于普通建筑;不利于生态与环保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地标建筑更应该体现的是一种文化内涵。建筑形态和结构系统要有内在依据,合理、先进、节省,要有生态理念、可循环性,要看功能需不需要、环境合不合适。追求高和大不是现代理念,而是落后的思维。 高楼是工业社会的产物,代表20世纪的建筑成就。后工业社会的建筑强调绿色、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而且网络的出现已经完全改变了世界,没有必要聚集人群,大公司完全可能在郊区低矮的建筑里办公指挥全球事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