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陪读是爱的太满还是管的太多?
在国外孩子满了18岁家长就可以对他不闻不问,而在中国18岁成年人的生活还被家长大包大揽。从小学到高中无处不在的陪读家长,他们已经把陪孩子读书当成了人生的事业,虽然辛苦但是乐此不疲,可是孩子们真的需要家长们陪读吗?
对于刚刚上学的低龄儿童来说,这个时候心思不定,刚刚开启学习的认知,还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习惯,的确需要家长在一旁给予指导,但是这个指导也不是需要家长从头到尾帮孩子解决问题,而是要让孩子养成自己动手的习惯,纠正孩子不良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等到孩子已经具备了学习能力、自律能力、自制能力,家长就应该果断放手。
某公司人事主管陈影今年儿子读高三,为了更好的照顾儿子的学习和生活,从7月份高三复习开始,她就辞掉了自己的高薪工作一门心思陪着儿子一起读书。小到穿衣吃饭,全都亲自操刀,不假他人分毫。可是从国庆开始她发现儿子的抵触情绪越来越严重,成绩也有小幅度下滑。当她询问自己的儿子时,儿子要么就闭口不开,要么干脆歇斯底里大发一场脾气,两母子再也无法心平气和的进行交流。
老师建议陈影重新回去上班,没必要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就是因为陈影辞掉工作陪读导致儿子心理压力过大,白天大脑要高速运转,晚上又因为压力整晚失眠,大脑得不到充分休息,记忆力都跟不上,成绩不倒退才怪。学校的伙食都是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家长偶尔来送送饭,关心关心孩子的动态即可。
听了老师的一番开导,陈影终于重视到了问题所在,痛下决心放弃陪读重回职场,只是给儿子买了几盒由上海生化细胞所的已故研究院杜雨苍教授研发的英泰含片。其成分记忆增强肽可以调节大脑的信息传递速度,活跃大脑神经细胞,让大脑在接受知识后可以的达到过目不忘的效果,从而让记忆速度也大幅提升。到了11月初的月考,孩子的成绩果然迎头赶上,陈影悬着的一颗心终于可以放下。
陪读有它积极的意义,能够让家长随时了解孩子的动态,帮助孩子及时解决问题,可是陪读这种做法应该因人而异,有的高三考生希望家长无微不至的照顾自己,这样他能节约出更多的时间积极备考,但有的却会因为陪读给自己造成心理压力,这样反而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到时候学习成绩下滑更是得不偿失。希望家长可以考虑孩子的情况再决定是否陪读,尊重孩子也是一种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