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179|评论: 2

高义奎撰:海屋与尔玛博物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1-23 18: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海屋与尔玛博物馆
                            高义奎
                                                             娴峰眿.JPG
                                 海屋
邛崃市火井镇古街河北街东头有一座高大豪华的建筑,其大门上头嵌有一块石匾,匾上横刻着草书“海屋”二字,此建筑故称为“海屋”。说起此海屋,还真有一些传奇故事呢!
清朝晚期,火井镇高场住着一户邱姓人家,主人名邱国祯,其妻王氏共生四子,因家境贫寒,住的是几间茅草房,田地不多,辛苦劳动,度日维艰。邱国祯早年去世,丢下王氏独自拉扯着几个年幼的孩子,艰难度日。其长子名邱学古,字子文(约1898——1943年),娶妻张氏,无嗣。子文自幼聪颖过人,学业初成,早年在川军中供职。后来,经时任重庆海关督办的友人季叔平(邛崃高何人)关照,得以在重庆海关任职,从此,时运逐渐好转。但因家中弟兄众多,家境不宽,每年带着几名贴心保镖回火井高场,便在一庾姓大户人家租房暂住。后来庾家长子庾文州因赌博和吸食鸦片,家道中落,最终将房子卖给当地豪强陈芷渊。不知何故,也许是“礼信”不周,抑或是“言语”不顺,虽然空房间很多,陈家就是不肯租给邱子文住。一气之下,邱子文发誓将来要在火井修一座比陈家更好的房子居住。后来,邱子文在重庆海关发了大财,他果然没有大买田地,而是决定先修房子,以解胸中之气。于是在重庆请来一个建筑工程师,带来一批高手工匠,于1933年动工建海屋。由于工程庞大,前后修了两年,工程尚未彻底完工就来了红军,有钱人家纷纷外逃,高大宽敞的“海屋”便住进了许多红军战士。不到一个月,红军撤离火井,海屋又成了国民党二十一军一旅部驻地。
邱子文在重庆海关总署任职,常年在外,见多识广,所建宅院融川西民居风格兼西式泥作装饰于一体,可谓典型的中西合璧式建筑。也许是在海关任职的缘故,邱子文将其取名为“海屋”。这是一座一楼一底两层高大的木架建筑,四周齐檐高的青砖厚墙将高楼包裹得严严实实。不仅门楼高大气派,尤其东边山墙下部3米多高全是红砂条石砌成,整个东墙长40余米,高约10米,二楼高处整齐排列着七孔开窗,混然一体,看上去更显高大威严,固若金汤,盛气凌人,俨然不可侵犯。且后墙上还分布着八个令人生畏的防匪枪眼,每个枪眼呈“凸”字 形,下圆上方,直径3公分,凿在一块见方20公分的红砂石料上,里面凿成喇叭状,嵌在青砖墙内,浑然一体。更增添了海屋的威严。
据当地老人讲,当年砌海屋东边石墙、修大门的石礅,铺地面的石板等石料,都是用人工从七八里路远的崇嘏山上背回来的。修房用的木料,全部是在火井后面的高山上选购的。每天都有几十人运送木料、石材等,半个月发一次工钱,都是用箩篼抬出银元来发的。只听银元数得“哗哗”响,真是花钱如流水啊!由于工程庞大,做工精致,所以,耗时两年,花钱无数。建筑房屋豪华气派,在邛崃大概也是首屈一指啊!
海屋坐北朝南,一条名叫“大安店沟”的小溪从屋后绕过,转向南紧贴着东边墙根流经一座通向老街的独拱小石桥(旧时乃古式桥楼子,名“文武桥”),再流入穿镇而过的盐井溪东流而去。桥边有两棵高大挺拔,直径有一米多的黄桷树浓荫蔽日,一片清幽。海屋总占地面积600多平方米,建筑地平面积近500平方米,平面呈“日”字形四合院。前院为二层楼房,后院为单层平房。前后三进房屋,两个天井。门楼高9.5米,正房高10.5米。整座宅院,内为悬山式木质穿斗结构,外是齐檐高的青砖厚墙包裹,上覆小青瓦屋面,四檐紧合,屋脊高耸,蔚为壮观。
海屋大门临街,门楼是民国初年典型的牌坊式建筑,面阔14.5米,整体为中间高、两边低的曲线造型。中间最高为9米,两边最低为7米。间有6根巨大的砖柱,柱顶为尖形。二楼左右各有四孔对称的拱形花窗。柱顶和窗楣都是仿西式泥作花卉装饰。正中两根最高的砖柱间隔2.3米,中间分为上下四段,有砖花隔开。最高一段是弧形宝顶。紧接下面一段的正中是一直径为0.8米的西式圆形花窗,两旁分别是一长方形镂空“寿”字图案。再下一段,中间嵌有一长1.5米,宽0.9米的红砂石刻横匾,四周刻有竹节图案边框,正中横刻着斗大的“海屋”二字,字体为草书,苍劲流利,笔舞龙蛇,旁边刻有“甲戌清和”四个小字。这表明此海屋建造于“1934年农历4月”。石匾高度在距地面四米处。最下面是拱形门洞,高2.8米,宽1.5米,门框是红砂石柱构成,门楣上方两侧各有一个碗大的“福”字刻在一块红砂石上。门柱和拱形门楣上均有浮雕石刻花纹图案。有两扇厚重的木门向内开合。整个门楼造型独特、装饰精美、富丽堂皇、豪气十足,实为建筑之精品。
一进大门,便是一间进深6米,宽4米的门厅,左右各有耳房一间,在门厅后的板壁上左右各开一道角门通达前院,角门各有一扇厚重的木门向内开合。进门左侧有明间楼梯转上二楼。前院天井四周有两米宽的走廊,左右各有厢房一间,正面是三间正房,中间一间是堂屋,进深7.4米,宽4.4米。堂屋后原有间隔板壁,中放高大的神龛,右侧有角门通后院,板壁后来毁掉,堂屋改成了通道(后于2012年培修时,重新恢复了此堂屋后的板壁)。后院是三间平房,两旁配有厢房,左侧有门可通后园。天井四周有一米宽的走廊。紧靠正房背面的东侧,有一暗道楼梯可达前院二楼。楼上天井四周有1米宽的转廊环绕着0.9米高的木栏杆,栏杆上有各式各样花格图案。楼顶有漂亮的木质天花板,木楼板制作精细,全是紧密的“机心缝”合成,在楼板底部又有一层严丝合缝的天花板。底楼房间也是紧密的木地板,就是在二楼的地板上泼上一盆水,楼下也是滴水不漏,真是神奇!前院后院,楼上楼下,举目四望,皆是柏木板壁,柏木门窗。窗花图案各式各样,或圆或扁,有长有方,亦横亦竖,形状奇异,有的就象轮船上的圆形舵盘,一派古色古香。尤其楼下堂屋前罕见的跨堂悬吊挑帘式木格花窗,其状精美。更有二楼两侧房前的十四对花窗隔门更是精巧绝伦。真是琳琅满目,件件精品,令人悦目赏心,拍案叫绝。特别值得一谈的是海屋内部的暗道走廊,迂回曲折,莫测高深。在前院房屋两侧,紧靠东、西两边山墙,均有1.3米宽的暗道。从前院楼底两侧的暗道可以通达后院,从后院东边的暗道楼梯可以直达前院二楼。并可由二楼转到临街的门楼窗口。还可从暗道围绕二楼正房转一圈,再从前院楼梯下来直出大门。也可从前院明间楼梯上二楼再转入东墙边的暗道,凭窗俯视墙脚的潺潺溪水。总之,明廊暗道,明暗相通,此上彼下,迂回曲折,内外相连,宛若迷宫,令人惊叹。此乃海屋的又一大建筑特色。
海屋,这个古怪离奇的名字,赋予这座古怪而奇特的豪宅,象大海,深广莫测,名副其实。那高大气派的门楼,以及漂亮的泥作装饰,又有跨堂悬吊挑帘式木格花窗和精美的花窗隔门,还有迷宫一般的暗道回廊,更有高大威严的东墙,加之令人生畏的射击枪眼,无一不奇特无比,无一不令人叫绝。奇哉,海屋!
1943年,邱子文在海屋内因病不幸吐血而亡,终年45岁。
火井解放后的1952年春土地改革时,邱家虽然海屋豪华宽大,但田地不多,人口不少。当时是按人口平均土地的多少、地租剥削的比例来划分家庭成份的,所以邱家最后也只能划为“小土地出租”成份。据当地老人说,土地改革划成份时,为划邱家的成份问题,还闹了一场风波。有许多群众对邱家只划成“小土地出租”很是愤愤不平,都说应该划成“地主”成份,认为邱子文是国民党反动军官,他家的海屋是火井最豪华的建筑,是剥削得来的,应该没收充公。象这样肥实的人家都不划成“地主”,怎么行呢?当时的“农民协会”内也发生了激烈的争论。后经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反复宣传政府的土改政策,作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说我们应该按政策办事,人平土地的多少是划分成份的主要标准,房屋再好也不能作为划成份的依据。最终才说服群众,将邱家划成“小土地出租”成份。
1952年土地改革后,人民政府用三间街房与邱家掉换作为公产,将海屋楼上作为税务所,楼下作为粮仓。
1958年,火井乡医院(联合诊所)迁入海屋已近半个世纪。
2006年,火井区医院由河北街迁至新街康庄路新修的医院,原火井镇医院也从海屋迁到康庄路,并入火井区医院。
2007年,海屋由成都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1年,由邛崃市人民政府在海屋大门外立有红砂石碑,并刻有碑文为记。兹将海屋碑文照录于后。碑正面,抬头刻着:“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中间刻有大字“海屋”,落款是:“成都市人民政府二○○七年公布  邛崃市人民政府立”。碑背面,上刻的是标题:“海屋说明碑”,其下正文是:“海屋位于火井镇高场社区河北街下段,始建于民国初年,坐北向南,平面呈二进落“日”字形布局。为悬山楼阁式砖、木、石结构建筑。建筑南北进深长33米,面阔14·5米,通高9米。建筑底面积500平方米。海屋原为国民党军官邱子文私宅,是民国初年典型中西合璧式构造。大门红砂石砌筑拱门,面刻几何纹图案,门上红砂石匾阴刻‘海屋’二字。后面外壁设石质防御射击孔,制作考究。该建筑门窗采用木构雕花,栏杆、天宫罩多以圆、方、篆形为主,美观大方,做工精致。吊柱、承椽雕刻动物、花卉等图案,做工考究。灰塑人物、花草生动活泼,线条流畅,保存完好。海屋集中西合璧、生活居住、防御功能为一体,有着明显的时代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研究价值。2007年海屋经成都市人民政府批准公布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海屋占地面积(600平方米)为重点保护范围;建筑控制地段:重点保护范围四周分别外延100米为界”。最后落款是:“邛崃市文物管理局,二○一一年十二月”。
海屋因年久失修,又经历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部份房屋损坏严重。2012年春,由邛崃文物局主建,“成都天一环境艺术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第一期工程对海屋进行全面整修,将其屋顶彻底翻修,做成钢筋混凝土屋顶,外盖小青瓦屋面,将破损窗、壁、地面仿原样修复。同年12月进行第二期工程,新修后院围墙、厨房、厕所,铺石板地面,进行室内装饰,等等,使之恢复旧貌如初。据说两期工程国家共拔巨款270万元。
2013年1月23日,因遭“5·12”汶川大地震重灾迁到邛崃市的羌族“尔玛博物馆”,移入火井镇海屋,并正式挂牌,博物馆全称为“成都市尔玛民俗博物馆”。大门顶上还特别悬挂有一块独特的羌族标志—— 一个白色带角的牛头胪骨。同年2月14日(正月初五),尔玛博物馆隆重举行开馆庆祝活动。但见海屋内外彩旗飘飘,锣鼓阵阵,羌民艳服盛妆、轻歌曼舞、羌笛悠扬,狮灯狂欢,翩翩起舞。参观群众摩肩接踵,水泄不通,赞声一片,阵阵喝彩,热闹非凡。偌大的海屋沉浸于欢乐的海洋。
整个博物馆,楼上楼下,共分为8个主题展馆。在一进大门展示的《前言》中写道:“成都尔玛博物馆是邛崃市实施‘363’工作计划,全面推进‘文化创新引领第六大主体工程,以打造离成都市区最近的独具羌文化民族风情生态保护体验区的理念,支持‘5·12’大地震灾区汶川县龙溪乡异地安置在邛崃市南宝乡直台村羌族村民陈学龙个人创立的羌族文化主题博物馆。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族之一,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羌族历史可追溯到古殷商时代,早在3000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人的记载。在浩瀚深邃的历史长河中,羌族伴随着峥嵘与沧桑,孕育了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和独具特色的民情风尚。尔玛博物馆就是希望重建精神家园,呈现和传承因‘5·12’汶川特大地震摧毁或社会变迁已经消失、即将消失的羌文化风尚习俗及源远流长、淳朴厚重的民土民情,从而钩沉出羌族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悠久的民间生活史,体现出羌族人民感恩社会,凤凰涅磐的再生精神及其独有的创造力和勤劳灵慧的性格。
“尔玛博物馆共设有青铜器馆、陶器馆、羌绣馆、民族用品馆、羌文化展示馆、羌文化传习所、旅游和农副产品馆等八个主题展示馆,展出羌文化器物与图片二千余件。这是展示和弘扬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和平台。”
受尔玛博物馆馆长陈学龙热情约请,鄙人专为此次隆重庆祝开馆大会撰联曰:
尔玛禹王汶川一帜昭日月
文君崇嘏崃岭双星耀山河
2013年秋,邛崃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赵雪昭女士、科长曾毅先生、《邛崃经纬》主编罗友伦先生代表邛崃市志办专访了火井镇海屋羌族“尔玛博物馆”,还特别向族该馆赠送了《邛崃市志》等一批珍贵书籍。该馆馆长陈学龙先生深受感动,表示衷心感谢赵主任、曾科长、罗主编对“尔玛博物馆”的深切关怀,并决心进一步办好尔玛博物馆,认真为广大群众服务。
海屋,以其豪华典雅、中西合璧、生活居住与防御功能为一体的建筑风格,曲折的经历,以及出乎意外的结局,给人们留下无尽的遐思。半个多世纪以来,海屋经历坎坷,直至今日成了辉煌的羌族尔玛博物馆,这是其主人邱子文在八十年前建造海屋时始料未及的啊!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18-11-23 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邛人一个 发表于 2018-11-23 19:23
还没去过,听了高老详尽的介绍,更想去看看。

值得去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