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剧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是全国五大剧种之一,被首批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申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合国社科文已三次进入四川考察川剧。
成都川剧变脸演出,川剧艺术博大精深,文化内涵积淀深厚。川剧受众大西南三省,是云、贵、川广大戏剧观众喜爱的剧种。过去,有云南省川剧团、贵阳、遵义等市县川剧团,就连西藏也有川剧团。现在,靠近四川边境的市县都有川剧坐唱、民间川剧团的演出,湖北还有个民间川剧团正值演出。滇剧和川剧是近亲,说是两兄弟入川学习川剧,故唱腔、音乐、打击乐近乎一样。
四川是个多移民的省份,有湖广填四川之说,是由上海、江西、安徽、山陕两省的商贾、文人、雅士、旅行者将他们的本土娱乐演出带入四川,后来被川人接受,才有今天五种声腔,即昆、高、胡、弹、灯的川剧形成。在五种声腔没有共和之前,不叫川剧,叫什么班、什么班,只唱其中一种声腔。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五种声腔共和之后才是今天的川剧。
成都川剧变脸门票,川剧是注重唱、念、做、打讲的剧种,擅演历史大戏,注重人物刻画,如:川剧表演大师彭海清、周企何,就是塑造人物的典范。彭海清为了演好杀人如麻的江洋大盗肖方,就交了衙门里的刽子手做朋友,进行体验。他说刽子手一脸铁青、目不转睛,只看他的脖子,不知是否在研究从何处下刀,令他毛骨悚然。当然,有了这个体验,他为我们塑造的肖方也令我们不寒而栗。
川剧剧本的文学性很强,有唐三千,宋八百,演不完的三列国之说。剧目丰富,雅俗共赏。
任何地方剧种,都无不受到本土文化、民俗民情的影响,所谓“俗”是川人的一些称谓及民间风趣幽默的习惯用语,如:婆娘、老子、瓜娃子、龟儿子、妈哟……这些都已进入川剧的民间小戏中,绝不会用之乎者也。
川剧,地方特色浓郁,内容博大精深,表演丰富多彩,寓教于乐多能。它有五种声腔的运用和特点。川剧还有五个行当即生、旦、净、末、丑,其中“末”行,有别于其它剧种,因为其它剧种没有“末”这个行当的称谓。
天府锦绣梨园是名角荟萃的川剧戏曲会馆,以经典川剧、民间绝艺表演为主营项目。西蜀文明薪火相传,弹唱间昔日梨园风采重现,传统余音绕梁不息。听琴声拨动,不觉梦回古蜀。销声匿迹的手影戏重返民间,变脸、滚灯驰名国内,杂技手影精妙传神,古筝清音妙不可言。
成都正宗变脸表演茶馆,天府锦绣梨园志存高远,戏曲文化传承与时代精神创新,成为景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标志之一。通过传承创新古老的巴蜀曲艺,使渐渐消音的曲艺文化在戏馆重现声色,让身怀绝技的名家回归民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