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四川省2018年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王根明
扎根第二故乡 奋战脱贫一线
——记四川省2018年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王根明
记者 江琪 在青川县凉水镇,提起王根明的名字,不少群众夸赞道:“这个浙江来的小伙子真不错,踏实肯干,为我们脱贫致富干了不少实事好事。” 王根明,浙江人,2008年6月,刚大学毕业的他放弃回乡就业的机会,毅然选择到青川地震灾区当一名志愿者,在工作中与群众打交道时总喜欢称自己是来自浙江的青川人。如今,王根明已在青川成家生子,成为了地地道道的青川人。 十年时间,王根明从一名普通公务员成长为凉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岁月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以强有效的工作方法,带领群众昂首阔步脱贫攻坚之路。由于在扶贫机制上的创新,王根明荣获2018年四川省脱贫攻坚创新奖。 一心拔穷根创新脱贫攻坚思路 “刚到凉水工作时,我深感自己阅历不足,对当地乡土人情、民风民俗、发展优劣势心中无数,特别是对脱贫攻坚工作还较为陌生。”王根明说。 为了尽快适应环境、转变角色、进入状态,王根明把自己作为初学者,白天进村入户走访群众,晚上则在办公室挑灯夜战,深学苦研政策理论知识,迅速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摸索出了凉水镇脱贫攻坚“挑针选线精识别、穿针引线抓统筹、一针一线抓落实、千针万线聚合力、飞针走线显成效”“五针五线”脱贫思路。 在王根明大胆探索下,凉水镇创新建立脱贫攻坚作战室和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对贫困户基础信息、“一超六有”信息、结对帮扶开展情况进行精细管理和动态跟踪,实现脱贫攻坚智能化、动态化、痕迹化管理;创新建立新型阳光村务监督平台,构建政务大厅查询屏、有线电视屏、微信手机屏“三屏合一”的公开体系,实现了惠民政策户户公开、工程项目个个公开、财务收支张张公开、阳光村务天天公开,让群众更明白,让干部更清白。 在王根明与镇其他领导干部夙兴夜寐辛苦付出下,凉水镇脱贫攻坚取得了明显成效,脱贫攻坚创新工作也得到省市县领导和社会各界肯定,其经验在全县推广。 用心献真情做老百姓的贴心人 胜利村余家垭社13户贫困群众祖祖辈辈住在山上,生产生活极不方便,在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不少思想观念陈旧的贫困群众不愿搬离老房子。王根明了解到这一情况后,与镇村干部一道挨家挨户宣讲政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动员群众搬迁,终于打消了群众“不愿搬、不敢搬”的思想顾虑。现在,这13户群众已经在新家过上了新生活。 “扶贫做的是暖人心的事儿。”王根明说,作为一名外来干部,要真正融入群众、得到群众认可很不容易。因此,他把识人心、暖人心、聚人心作为脱贫攻坚乃至一切工作的关键所在。 凉水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地”,自然条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滞后。为此,王根明与镇其他领导干部积极争取政策资金项目支持,重点倾斜贫困村、贫困户,开展了家居环境改造工程、基础设施提升工程、产业培育再造工程、群众文化惠民工程;同时,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坚持扶“智”与扶“志”并重,把青少年的教育成长作为攻坚重点,大力开展教育资助、雨露计划、临时教育救助和感恩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发展茶叶、核桃、道地药材等生态富民产业,突出长中短结合,发动群众“带地入股”、小额信贷入股,建立“专合组织+示范户+贫困户”和“示范户+贫困户”利益联结机制,发展大樱桃400亩、猕猴桃300亩、白花桃200亩、钩藤中药材1000亩…… 在奋战脱贫攻坚中,王根明满腔热血,毫不懈怠,远在浙江的父母时常牵挂,总说少生了一个娃,近在青川的家人也是聚少离多。王根明说,虽然内心十分酸楚与愧疚,但他深知,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干部,历史把脱贫攻坚这份担子交给他,他就应该义不容辞,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战,向党和群众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