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 星期五
农历 十月廿三
有数据显示,冬季运动伤害比其他季节要高出三成,一些错误的运动习惯和方式可能“暗藏杀机”,为疾病埋下隐患。
===================================
NO.1 4类运动有风险(一)
----------
1、撞树,小心伤了脏器
在公园中,经常能看见一些人用后背或身体其他部位撞击树木,还有人用后背在树干上使劲摩擦。这种颇受某些中老年欢迎的“撞树功”,被认为能刺激穴位、经络,从而达到强身健体的功效。实际上,这种锻炼方式不仅损坏树木,对身体也有潜在危害。
从健身角度分析,撞树能对背部肌肉、筋膜、骨骼等组织形成刺激,在调节身体肌紧张、维持平衡方面有一定促进作用。
然而,很多老人存在肌肉萎缩、骨量下降、平衡能力下降、血管脆性增加等问题。如果撞树力量过大、次数过多,加上衣服单薄、保护不足,可能会造成骨与软组织损伤(皮下瘀血、肌肉挫伤、甚至骨折);如果动作失误,还有向后跌倒的风险(扭伤、脱位、骨折、休克等)。
特别是患有严重心脏病、尚未明确诊断的脊柱病、内脏下垂、血压过高、晚期肿瘤等的病人,不宜用此法锻炼。
要想刺激背部经络、肌肉,可采用按摩、针灸、火罐,以及腰背按摩器等,更有效、更安全。
要想增加力量或改善平衡,可通过力量锻炼和平衡练习达到目的。破坏树木、有损健康、磨坏衣服的“撞树功”,还是停一停吧。
2、过度爬山,委屈了膝盖
爬山不仅可以增强心肺耐力,还能锻炼肌肉力量,提高平衡和协调能力等。但爬山过度,可能会伤了膝盖。
运动是否合适,关键看身体能否承受其负荷。一般来说,运动损伤主要由于使用频率过高、超生理范围活动、动作生物力学模式不当等造成。
普通人以健身为目的进行爬山时,注意不要长时间连续爬或跑步下山。上山时,要更多利用臀大肌发力伸髋,而不是一味地用股四头肌用力。因为攀爬时,大腿前面肌肉酸胀,臀大肌参与运动极少,膝关节长时间当“劳模”,局部负担过大,就易引起关节伤痛。
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肥胖、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X或O形腿等问题的锻炼者,不建议爬山。
可以爬山的人群,也需做好以下防护工作:
进行相关医学检查,确定是否适合运动,以及可承担的运动量。
对基础运动模式进行检查,了解是否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比如膝关节稳定性不足、膝内/外翻、踝关节灵活性不足等。
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放松,以减轻疲劳,促进恢复。
爬山时建议使用登山杖、护具、支持带,穿合适的服装和鞋子。
===================================
NO.2 4类运动有风险(二)
----------
3、倒走,摇摇晃晃很危险
生活中,不少人把倒走作为强身健体的锻炼方式。不过,如果方法不对,倒走非常容易造成意外伤害,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运动安全防护
高龄,患严重心脑血管疾病、骨病重症和精神病患者,均不宜倒走。
倒走是反序反向运动,对平衡性、协调性和反应能力要求较高,加上无法通过眼睛观察前进路况,易出现跌倒、碰撞等情况。
建议选择平坦、封闭、软硬适当、人较少的场地,为确保安全,最好结伴同行,一人倒走锻炼,同伴正走观察、及时提醒,两人交替轮换。
(2)最好穿平底鞋
倒走时人体重心偏后,穿平底鞋有利于感觉重心变化,降低摔倒几率。
(3)腰不好的患者倒走时,建议小步、慢速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身体稳定肌肉(动作快易被其他肌肉代偿,或对肌肉刺激不足),起到矫正姿势、强制重心后移的作用。
因此,倒走时要让脚跟踩实,动作慢而精准,膝关节适当弯曲,身体重心保持稳定。
在此提醒,倒走锻炼因为速度慢、动作频率低,所以强度不大,对体力要求不高。对心肺功能的促进作用也较小(以有氧耐力锻炼为目标时,运动需达到足够的强度,才能收到显著效果)。因此,倒走不能减肥。
4、卵石路,未必走出健康
中医认为,人的足底有很多穴位和反射区,走鹅卵石路会对它们产生刺激,从而有利于人体内脏和大脑功能,还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抵抗力等。
为此,不少人喜欢光脚在小区或公园的鹅卵石路上走,甚至还有人专门购买了仿鹅卵石路的垫子在家中锻炼。
这种锻炼形式本身无可厚非,但要循序渐进地进行,最好穿软底鞋或厚袜子,绝不建议光脚,时间不要太长,10分钟左右即可,以免足底疼痛。
进行时要慢,注意全脚着地,以减轻对足底的刺激。锻炼完后,应及时换洗袜子,保持清洁卫生。
需提醒的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这种健身方式。
老人身体虚弱,常患有骨质疏松,在坚硬的鹅卵石路上光脚行走,可能加重足部劳损,引起跟痛症、跟骨骨刺、足底脂肪垫损伤、足底筋膜炎等。
如果平衡能力较差或地面湿滑,还可能摔倒,引起扭挫伤,甚至骨折;如果存在膝/踝关节不稳,则易造成关节运动力线异常,导致下肢不等长、关节疼痛等。
另外,尖锐石头可能会划伤脚部,引起感染,糖尿病人尤其应避免。光脚走还可能传染足癣。
对不宜此种锻炼的人群来说,利用手或电动按摩器做足底按摩,能达到同样的健身效果。
以发展心肺耐力为目标时,可选择健步走、广场舞、慢跑、游泳、固定自行车等方式进行锻炼。
===================================
NO.3 锻炼帮助预防7种癌
----------
研究发现,锻炼可降低以下7种癌症的患病风险,并延长患者寿命。
1、乳腺癌
研究成果显示,中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患乳腺癌的风险。
在分析了50项研究后,专家发现,参与运动者乳腺癌的患病风险降低了20%,其原因可能是运动通过降低激素水平和调节胰岛素水平,阻止了乳腺肿瘤的生长。
2、肺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专家对21项研究进行回顾性研究后发现,体育锻炼可使患肺癌的风险降低20%。
3、前列腺癌
跟踪研究发现,65岁以上的男性如果积极锻炼,患上致命性前列腺癌的风险明显降低。
4、子宫内膜癌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估计,2.8%的女性一生中会患上这种类型的癌症。预防子宫内膜癌的一种有效方法就是每天进行体育锻炼。
研究表明,体质指数(BMI)高、体力活动少的女性患子宫内膜癌的风险更高。
5、结肠癌
研究成果显示,诊断结肠癌前后,如果多运动可降低死亡率。
专家在追踪调查后发出建议,每周步行2.5小时,就会对降低死亡率产生明显影响。
6、脑癌
根据美国脑肿瘤协会的统计,脑肿瘤在0-19岁人群中最常见。
专家发现,经常锻炼的脑癌患者比那些久坐不动的病人活得更长。
这一发现表明,体力活动对提升病人的整体情绪有积极影响,进而延长了他们的生命。
7、骨癌
研究人员发现,负重运动(如举重或跑步)可以减少骨肿瘤的形成。
因为体力活动能使骨骼更强壮,促使肿瘤变弱,甚至阻止肿瘤的生长。对骨骼来说,锻炼是双赢,既能提高骨骼强度,又能防骨癌。
===================================
NO.4 寒冬锻炼8个注意
----------
冬季寒冷,锻炼时稍不注意就适得其反,为了避免身体受伤,以下是冬季锻炼的一些注意事项。
1、室外锻炼要视天气而定
以下几种情况建议不要到室外锻炼:
(1)温度低于零下10℃,气温过低不仅会使运动质量大大降低,还容易受伤。
(2)大风天,这种环境下锻炼,容易引起身体受凉感冒和皮肤干裂。
(3)雾霾天,雾霾对呼吸道黏膜有刺激作用,会诱发鼻炎、哮喘等。
2、热身时间要长
冬季运动前的热身活动一定要做得充分到位,否则很可能因为温度低,人体肌肉伸展性降低,关节比较僵硬,而造成肌肉拉伤和关节扭伤等情况。
一般情况下,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在5分钟左右,但冬天最好达到10-15分钟。
热身时最好先做动态拉伸,然后做一定强度的快走或慢跑等,直到微微出汗、毛孔张开为止。
3、衣服不能过紧或过厚,不要戴口罩
冬季锻炼穿着衣物要轻软,不能过紧,开始可以多穿一些,热身到身体发热并开始出汗时,再脱去多余的衣服。
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冬季跑步不要戴口罩。因为多数口罩不够透气,跑步时空气循环聚集在口罩内,不但新鲜氧气不足,反而会吸入过多废弃的二氧化碳,使人头晕、气短。如果怕冷空气,可以用三角巾挡风保暖。
4、最好不用嘴呼吸
天冷时锻炼应该主要用鼻子呼吸,不要张大嘴巴。
因为鼻黏膜的血管丰富,腔道弯曲,对吸入的冷空气有加温和湿润的作用,可以避免冷空气直接刺激咽喉而引起呼吸道感染、喉痛和咳嗽等。
如运动量大,只用鼻吸不能满足供氧时,那就得借助于口来帮助呼吸。
一般情况下,口张开,上齿轻触下唇,舌微舔上颚,让冷空气经牙缝进入,经舌头阻挡吸进,就不会严重刺激呼吸道。
5、运动量不宜过大
冬季锻炼对人体的热能消耗大,容易疲劳。
运动时的时间和强度以人自感疲劳为第一原则,过于疲劳,人的抵抗力下降,不仅不能运动强身,反而会让病原菌乘虚而入,得不偿失。
运动量究竟应该是多少,可以根据自我感觉判断。经过锻炼后,全身舒畅、精神愉快、体力充沛、睡眠良好,说明运动量掌握得比较适当。
如果锻炼后感到十分疲劳,甚至在休息一夜后仍有疲劳感,并有头晕、心慌、恶心、食欲不振、四肢无力、睡眠不佳等症状,就说明运动量过大。
6、锻炼完继续活动10分钟
结束锻炼后不要急于休息,可以原地蹦跳踢腿。
这时注意全身要放松,两臂自然抖动,两腿交替前后左右自然摆动,然后抬膝俯身,两手握拳或成刀形,捶打大腿和小腿肚,使肌肉充分放松。
放松时间一般为10-15分钟,这样能有效缓解肌肉酸痛,和热身同样重要。
7、回到室内后换上干爽衣物
冬天身体热量散失较快,放松完后尽快回到室内,擦干汗水,换上干爽衣物,并穿上外套保暖,以防体温快速下降。
8、运动后多喝水
冬季气候干燥,人体内容易积一些燥热,而且冬季空气中湿度减少,容易引起咽喉干燥、鼻子出血等症状。
再加上运动时流失的水分,会加重人体缺乏水分的反应,所以运动后一定要多喝开水。
>>温馨提示:请您及时删除已阅读彩信,以免内存不足影响接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