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282|评论: 5

凡丁:明清临邛城的格局和坛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4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明清临邛城的格局和坛祀
                                                                                         凡丁
       明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亲自率军邛崃,将与他同时起义,但早于他七年——在1361年成立夏政权称帝,“改元天统,国号陇蜀王”的明玉珍其于1365年传位的儿子明昇,灭亡在约以今君平广场为中心的公孙述城内。
       大约是“公孙述城”出过包括西汉公孙述在内共三个皇帝,因“龙脉”太好的缘故,朱元璋下令将“公孙述城夷为平地。”并将“邛州降为邛县,”附属于今称乐山的嘉州管理。
       明永乐十四年(1414),县官门仲昌将邛县县治建于西汉“卓王孙宅”处,约是今八宝街口至西门以北的地方。
明成化十七年(1481)冬,邛县城扩大至原先的城关镇范围。
       成化十九年(1483)邛县复升为邛州,直隶四川省布政使司,新建州衙在原人民政府处。

       明清临邛城的格局
       明清时期的临邛城约成椭圆形,红砂石砌的城墙高约七米。民谚说:穿城三里三,围城九里三。除东南西北各有一座雄伟的城门和西北角炮台外,还有一道不常开的小南门。“一脉灌三池”的文脉堰,从城西北角水门穿城而过东南的小南门水门,之后注入南河。
       城中计有七条主街,十条小巷,城市中心有一座钟鼓楼,民国初,鼓楼口尚有一分面积的公地。
       鼓楼:始建于明嘉靖41年(1563),当时谓之谯楼,用于报时和了望险情。清康熙五年(1666)重建,乾隆十一年(1776)又重建,嘉庆五(1800)年维修。现存的鼓楼为咸丰5年(1855)重建。铁钟口径三尺,高约四尺,为明嘉靖41年(1563)始建鼓楼时的遗物,上有“皇明嘉靖四十一年四月谷旦”纪年。铭文:“作息推时、愚顽自省、晦明有节、夙夜匪懈。”

       七条主街分别是:南正街(今称南街)、东正街(今称东街)、西正街(今称西街)、北正街(今称北街)、学街(今称文庙街)、兴贤街、善政街(后名学道街),城市人口不到两万。七条主街背后区域分别为农田和菜园,是古人筑城时的战备理念,当敌军围城时,其所产稻麦蔬菜足供兵民食用经年。建国后,农田菜地逐渐改为菜蔬农场。
       其中
       学街:即今称的文庙街。因在“儒学”前,“左达兴贤街,右通南正街。”故名学街。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改称为文庙后,更名为文庙街至今。
       儒学和孔庙:儒学又名学正署,在州城之南,始建于唐武德年间;圣庙又称孔庙,亦在州城之南,始建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宋元无考,明洪武甲子年张郁重建,永乐壬申、成化甲子、成化庚戌、万历五年、万历三十六年分别修缮、扩建,明末甲申(1634)年皆毁于张献忠兵燹。清康熙四年(1665)、六年(1667)、二十三年(1685)、二十九年(1691)、三十二年(1694)分别重修或扩建。清康熙四年(1665)儒学与孔庙合并改称为文庙。上世纪七十年代拆建为县委招待所,即今邛崃市宾馆处。

       兴贤街:在学街东边,北通东街,因有明代始建的兴贤牌坊,故名兴贤街。

       善政街和学道街:明代早期的善政街,即现今的学道街。
       明正德十三年(1519),因“白鹤山下”的“鹤山书院”离州稍远,大夫士庶无所从游,拟迁至土主庙(前邛崃一中)处,嘉靖九年(1528)冬十月,邛州鹤山书院建成时,即位于原善政街
之北
       明万历年间,鹤山书院迁至南街(大约是原南街小学位置)后,知州牛大纬将鹤山书院旧址改建为试馆,设督学道、校士馆,有大门三间,仪门三间,左右脚门,内直修高棚厂,上接正堂三间,左右厢庑各六间,堂后川堂,厨房居左,书吏房居右,后堂寝室三间,后有阅卷亭三间,后因兵毁。
       清康熙三十四年,知州戚延裔重修头门三间,二门三间,大堂三间,卷棚三间,川(穿)堂一座,寢室三间,魁楼一座,左右棚厂各五间,内外书房各九间,花厅三间,厨房三间,东西厢房六间,鼓亭二座,官厅三间,并将明代的“督学道”改设为“学政衙署”后,将善政街改名为今称的学道街。

       考棚和考棚街:清康熙三十四年,在鹤山书院西边建成左、右棚厂各五间的童生考棚,为考取秀才的读书人而设。考棚东为鹤山书院旧址,考棚西为城隍庙。民国废除科举制后,考棚改建为考棚街,未列进明清街巷中,但作说明。
       督学道、校士馆和考棚,1945年由县教育局改建成省立高级中学,即邛崃一中的前身,城隍庙于1951年改建为城关粮站。

       十条小巷:后街巷、火神巷、水井巷、三官巷、塘口巷、书院巷、小西巷、天庆巷、文脉巷、文君井巷。
       其中
       后街巷:俗称衙背后,在原州治西的善政街北鹤山书院前,横至崇真观(即玉皇观)斜通北门口的正北街。
       后街巷在清康熙时,因鹤山书院改作督学道和考棚,将善政街改名为学道街,将后街巷更名为善政街。

       火神巷:即飞龙巷(鼓楼东边,今拆建为商业街)。在原州治前,左绕火神祠,直通清代才有的小北街至崇真观(又名玉皇观,后改作原北街小学)。

       水井巷:在原州治前,东起高水井,西通善政街(清康熙时更名为学道街),明初曾名善定街。因此处有明成化“正三品邛州卫指挥使”高君赞宅前的水井—高水井,清初改名水井巷;民国时期改名为高水井街,现已拆建为商业街。

       塘口巷:即今称的书院街。在原善恶坝之明代所建城隍祠前,因左右有塘,故名塘口巷。

       书院巷:在西街中段北面背后,前通塘口巷,后通瓮亭公园,因原先有崇政书院牌坊,故名书院巷。如今是:瓮亭公园西大门。
       崇政书院:始建于明,崇政书院牌坊由朱廷建。清嘉庆时,鹤山书院从南街迁此。抗日战争前夕,鹤山书院用作成都陆军军官小学学前培训 以及1937年眉山专区出川抗战将士培训的住宿部,建国初改建为师范学校,后并入邛崃一中。

       小西巷:在唐代所建的天庆寺前,北通西街,即今称的:西校场坝口,因清代时天庆寺东面建有军营和演兵场,俗称西校场。(南校场在小南门外,今菜市场一带。)

       天庆巷:即今称的天庆街。街口原有天官牌坊,西通天庆寺。
       天庆寺始建于晋,唐代名天师观,明洪武时,僧心铭改道观为佛寺,故称天庆寺。1930年,邓蜀才(抗战时任50集团军总参谋长)捐资将天庆寺改建为蜀才小学,建国初名西街小学,后为邛崃三中。

       三官巷:即今称的南岳街。北通西街,南至天庆巷。巷内有三官祠和南岳祠,三官祠为明末僧庙,因在南岳祠前,明末时名三官巷;又因南岳祠和三官祠皆毁于明末兵火,清代有僧通莲募化重建南岳祠,于是改称三官巷为南岳巷,现称南岳街。
       南岳祠始建于明隆庆,清代复建的南岳祠地颇宽,清末民国初时,“州人将俗僧淘汰自行经理,改为济贫医馆,匾曰:护国庵。施药者恒于斯,名济贫医馆;施棺者桓于斯,号忠恕善堂;年终施米亦桓于斯。”上世纪六十年代改作民办中学校,现为电信局所在地。

       文脉巷:文脉堰经瓮亭日池、杨伸花园池、流入文庙前的月池。即民谚:“一脉灌三池。”杨伸花园池至南街一段便名文脉巷,巷口有清乾隆进士孙世璋题名碑
。清早期时,文脉巷内即居民壅塞。但堪與家以为,文脉堰合州风水所关,最忌居民壅塞。

       文君井巷:即今文君井街。在南正街上段东边,横通文君井至兴贤街。
       而现之东街文君巷原名“火巷”,因巷内两边皆砖砌的防火墙,故名。本世纪初,火巷更名为文君巷,文君巷即:西汉“司马长卿(相如)宅。”
       清康熙《直隶邛州志》地理志:“邛治,街七巷十,在昔平坦洁净,行旅甚便,甲申屠戮之后,兽蹄、乌迹,荆棘满城。”

       明清临邛城的坛祀
       此处的坛,指古代举行祭祀大典的台,用土、石等建成。明清时临邛城西、南、东、北各有一坛。
       西坛:为社稷坛,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在州治西,今校场坝口,南向。明洪武七年知县张郁建,方形,边长二丈五尺,共三层,层高三尺,祀州稷之神。
       南坛:为风雷云雨山川坛。在州南一里,西向。明洪武七年知县张郁建,方形,边长二丈五尺,共三层,层高三尺。祭祀风、雷、云、雨、山、川。
       东坛:为先农坛,在州东一里。雍正十一年知州崔邑俊重修,东西长二丈一尺,南北二丈二尺,高二尺一寸一成,四出陛各三级,缭以周垣,三门朱色,自南门入坛,祭祀先农之神。先农指神农,相传教人从事农业生产,又尝百草,发明医药。
       北坛:为厉坛,在州北里许。《左传》“鬼有所归,乃不为厉。”明永乐十年知县罗质建。周围八丈四尺,前出陛三级,南深六丈三尺,北深一丈二尺,东西各二丈六尺。前立门额厉碑,题曰:“本州境内无祀(的)鬼神。
于每年三月清明、七月十五日、十月朔一日,凡三祭。
       祭时迎城隍神像于坛上,以主其祭,另用纸多书“无祀鬼神”等众牌位,立于坛下左右。陈设城隍位及左右位,各羊一只、猪一只,左右位并设饭羹、香、纸钱、针线随用。由祭官备诣,各官齐集、补服,读告文,礼毕同纸焚烧。

       以上参考:清康熙《邛州志》、清嘉庆《邛州志》、民国《邛崃县志》等书籍和记忆。
                                                                                                                         2018/12/4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2-4 10:12 | 显示全部楼层
点赞!

发表于 2018-12-4 10:3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曾经居住过的善政街90号,在成立革命大院(1975年左右)前叫玉皇观街,成立革命大院时期叫解放街。后来才叫善政街。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崃岭鹤影 发表于 2018-12-4 10:30
我曾经居住过的善政街90号,在成立革命大院(1975年左右)前叫玉皇观街,成立革命大院时期叫解放街。后来才 ...

文革时期,学道街更名为红专路,衙背后(善政街)更命为解放路,县府街更名为反修路。

 楼主| 发表于 2018-12-4 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2-5 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告读者:
我明日将外出旅游,回来以后再接着发稿!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