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1923|评论: 1

[群众呼声] 《影像之书》:暮年戈达尔对人类社会的殷切期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12-4 1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让-吕克·戈达尔在87岁高龄,继续用整个影像的历史来书写新的电影篇章,而《影像之书》想必会是继史诗般的《电影史》后,他在这个层面上走得最远的一次:电影、新闻片段、网络视频、文学、诗歌、音乐、绘画、戏剧,广度前所未有......

本文来转载于“欧盟电影展”和“导筒”
书写戈达尔与戈达尔的书写

文|祖岳

书写戈达尔一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甚至,对于这位在影史有着崇高地位的、仍在世的法国电影新浪潮旗手来说,对他的书写让人心中难免产生“这是一种亵渎”的念头。

特别是看到《影像之书》这段玄之又玄的官方介绍:

“我们一直思索如此鲜艳的色彩如何能在黑暗中孕育而生,微弱而温和的话语在梦境中响起,讲述着一些重要的、惊奇的、深刻的真理。影像与话语,就像暴雨夜中的噩梦……”
不但书写戈达尔成为了一种困难,面对矢志不渝制造影像与观众间隔阂的戈达尔来说,《影像之书》又一次将这个老生常谈的问题摆上了台面:

我们该怎样理解戈达尔。我们该怎样理解《影像之书》。

这个问题可能一时找不到准确的答案,但我宁愿观众朋友们把这篇文章,当做一个引子,我也愿分享几个值得思考的角度,与大家讨论。

01

《影像之书》究竟在讲什么


初看本片,视听手法与戈达尔近期的几部影片《爱的挽歌》、《电影社会主义》和《再见语言》非常相似。

全片充满着断续的文字、杂糅的影像和繁复的音响设计。

但从内容上来看,它又极其的不同。影片包含了几乎一切艺术形式:老电影片段、绘画、雕塑、经典音乐、文学朗读……全片的素材,几乎都来自于“引用”。

通过重新剪辑,构成了影片全部的内容。如此浩瀚的素材量、如此多样的艺术形式,全部容纳近了这短短一个多小时的电影中,依旧非常先锋。
·《影像之书》剧照

在影片片名出现之前,戈达尔说,“把书拿来我们读一读”,这句话精准地概括了全片。

整部影片都像是戈达尔的“自来水笔”书写。它的特色在于,将文字视觉化。

他本人也说,这部影片是由五个章节组成的书,正如五根手指组成了人的手掌。
·《影像之书》剧照

事实上,在翻译初版字幕的过程中,我才对本片有了更深的理解。

戈达尔朗诵的文字内容,基本来自既有文字经典,有诗歌、宗教读物、学术专著等等……我们可以听到兰波、布朗肖,也能听到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

这些文字内容,通过戈达尔的导演思维组接在一起,与画面组接呼应。所以探讨本片的一个角度在于,戈达尔的影像逻辑究竟在哪里?他的声画关系,又究竟在哪里?
·《影像之书》剧照

影片中戈达尔谈到了许多,从看似没有逻辑的诗意文字,到人类社会,再到人性本身,以及大篇幅的对阿拉伯的看法,整部影片如同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囊括着戈老师想述说的许许多多。

但是无论他谈到哪个角度,都可以说,他既是在回顾人类本身,又是在对未来的社会进行预想。
·《影像之书》剧照

找到本片影像的逻辑在哪里,寻求出声音和画面的关系又在哪里,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如果想要寻得答案,就必须去亲自阅读戈达尔引用的原著,找来他剪辑的老电影全片,并且去探寻他放入的绘画、雕塑等又有什么背景意义。

所以,这是一件极为浩瀚的工程,以至于可以推测,戈达尔的这部影片,几乎就像是一本《百科全书》的引子,他想说的最深层的内容,都在他引用的这些作品中。

可能有人会反驳,戈达尔一直以来都是拒绝与观众交流的,所以这种探寻的过程,可能并不是他的本意。

但是,本片中戈达尔虽然在视听上依旧制造着障碍,但他的态度,却柔和了很多。

在影片后半部分以及预告片中,他将所有引用的艺术作品都列了出来。在戛纳电影节上,很多人误以为这是片尾字幕,但其实,他更像是影片画面的一部分,就像是指路牌,将观众带往更广阔的世界。
·《影像之书》剧照

所以,我们这一次也提前为大家翻译好了这份“戈老师的预习作业”,有心想要研究或者进一步了解的观众,可以通过我们发布的这篇引用列表来深入挖掘:

02

《影像之书》究竟是什么


这个小标题列出来,说明《影像之书》的另一个思考角度,在于从一个更开放的电影观念上重新观看这部电影。

在卢米埃尔兄弟《火车进站》的上映预示着电影的诞生之时,电影就是一种纪录工具。但在之后的发展过程中,“电影”被赋予了更多重的意义。

它可以是一项科技发明,它也绝对是一种工业文化,一种商品,当然,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形式。

但对于戈达尔这部作品,电影作为一种“媒介”的力量,空前强大。它作为一种载体,承担了导演所有的理念。

当今时代,我们似乎一直在忽略电影的“媒介”力量,但是,如果脱离了对“媒介”的探讨,那么戈达尔这部影片就不会成立。

就像我们一直以来探讨的,德里克·贾曼的《蓝》为什么可以算作是“电影”?我想这个问题,置换到戈达尔这里,依旧成立。我们完全可以称,《影像之书》就是一部“影像书”,书籍与电影两种媒介的特性,几乎同时呈现。
· 德里克·贾曼《蓝》

所以说,这部影片并非是可以利用传统意义上的“观看”来欣赏的影片。

当今电影追求的快节奏、高感官刺激已经宠坏了太多的观众,不需要思索,追求瞬间的刺激。电影的“媒介”力量似乎并不出众。

但是,对于《影像之书》,观众宁可把他当做一本书籍,可以随时拿出来翻阅、研究、揣摩、思索。

这也是为什么,在采访中得知,戈达尔并非按照在影院公映而设计的这部影片,也不想让它在法国电影资料馆放映,而确实应该像一本书籍一样,按需观看。

如果我们在一开始就搞错了《影像之书》究竟是什么,戈达尔又想令他成为什么,那很可能就会造成误解。
·《影像之书》剧照

从另一个角度想,《影像之书》也完全可以被理解为一件当代艺术品,而放置在艺术馆中。

戈达尔在制作影片时的原意是,在一个特定的室内场所,配上一个DJ现场混音,放映这部影片,这需要根据现场的环境来调节。

所以说,《影像之书》几乎再次拓展了电影的边界,使它和装置艺术的范畴,又贴近了些。

但遗憾的是,迄今为止戈达尔的这个意图似乎还很难实现。

片方要求本次影展的放映影厅必须配备7.1声道,因为本片的每一个声道放出的内容都可能是不同的。

在实地测试的过程中,戈达尔本人的朗读,也确实如同一个影厅内的幽灵一样,从四面八方票飘浮过来,低声在观众耳边讲述。

可见,在这样的影院配备下,也许能尽量靠近戈达尔的本意吧。

03

《影像之书》和戈达尔小众吗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答案肯定是否定的。《影像之书》不小众,这一次的戈达尔,也已经足够的平易近人。

诚然,影片在视听风格上依旧晦涩,戈达尔甚至还自己制作了国际发行的英文字幕,但是这个字幕和法语原声并不完全对应。

即便可以听懂法语原声,他也利用更大声的音效等等手段,阻碍着观众。

但是,也正因为他是戈达尔,所以这些手法,几乎是他的一个标志,是难以舍弃的。

他必须对现有的一切电影形式做出反叛。

于是,如上文所写,戈达尔给出了详尽的拓展资料,并且利用“书”的形式,想令观众更好的去理解他。

加之本片的思考角度和方式,是那么的自由和多样,每一位观众,都能根据自己的经验,理解出不同的内容。

所以,我很惊喜也很敬佩的看到,老年的戈达尔,第一次将态势放得如此之低,如此想要让观众明白,他在表达着什么。
·《影像之书》剧照

无论从哪一个角度,对《影像之书》进一步挖掘、进一步思考,我都还要说:

《影像之书》虽然还能看到戈达尔自新浪朝时期就一直延续的先锋手法和反叛精神。但在本片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他作为一位“老人”的存在。

当他在影片末尾持续地喃喃自语,当他朗读到咳嗽,声音含混不清,却依旧表达着对人类社会深切的希冀之时,怎样理解他似乎都不再重要了。

我们似乎正坐在家门口听一位邻居爷爷讲着他的人生经验。这一刻,只剩下对这位88岁高龄,却依旧殚精竭虑的艺术家,最深沉的敬仰。
·《影像之书》剧照

《影像之书》引用的电影作品名录

《乡村牧师日记》罗伯特·布列松(1951)

《廷巴克图》阿伯德拉马纳·希萨柯(2014)

《一千零一夜》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1974)

《万籁俱寂》莫森·玛克玛尔巴夫(1998)

《大河》让·雷诺阿(1951)
《第三类接触》史蒂文·斯皮尔伯格(1977)

《永恒的犹太人》GeorgeRoland(1933)

《再见语言》让-吕克·戈达尔(2014)

《我们的音乐》让-吕克·戈达尔(2005)

《蔑视》让-吕克·戈达尔(1963)
《妮诺契卡》恩斯特·刘别谦(1939)

《阿廖卡》BorisBarnet(1961)

《危机13小时》迈克尔·贝(2016)

《Fissures》HichamAyouch(2009)

《新天方夜谭之失魂王子》NacerKhemir(2006)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1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8-12-4 2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