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华的春天 杜录林 大约一百年前吧,也许时间是左右,陕西开始失望了,对国民党已经没有多大的兴趣了。 开始了中共独立建党建军的时代,对于国民党的目前现状,已经完全失望。 所以,一种死亡的东西,必须让他们死亡。 也就是说对于孙中山所创立的学问,交割清楚了。 国民党是一种没有政权的实际执行力的政党。说得很好,完成不了。 三民主义说的很好,不符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民众生活很苦,旧社会,是一种腐烂社会。与现在差不多。 所以,陕西当时的社会与渭北刀客革命,内联外应,解决不了陕西的实际问题,关中的秀才比驴多,秀才以于右任为代表,在思考,杀来杀去的刀客也在思考,陕西在民国后期一段时间是处于绝望时期,拿什么解决问题,思想家的代表就是杨虎城老将,答案就是苦闷。 也就是没有答案。再者,当时是冯玉祥打压陕军时期,杨虎城激流退去了,李虎臣挨了冯玉祥的打压不少,郭坚一死,陕军对冯玉祥有了看法了,一场鸿门宴,赵登禹把郭坚脖子掐断了,很残酷。 陕军的老大杨虎城也当是对冯玉祥有看法,但没有办法。 只能等待时机,中原大战以后,陕军也就逐渐的控制了西北。 当时属于联俄联共的阶段,中共在陕西也就有了生存的一席之地。 当时的陕西军人,分成了四派,黄埔系列,杜聿明张灵甫等人,闹红系列,李达张宗逊刘志丹谢子长史可轩许权中等人,再者就是自由军人,是陕西军人的主流,一生跟定杨虎城,是陕军的主流。 基于渭华群众起义的基础好,渭华起义也就开始了。 关节把握的好,在新西北军结束旧西北军的时间,果断的发动了渭华起义。 很艰难,基础是史可轩旅与许权中旅,起义的地带就是渭华地区,以高唐原为中心,发动了这么一场西北唯一的革命行动。 标志着与过去的烂政权决裂。 是一场立足西北,涉及全国的起义,西北人民革命军,里面不单是陕西人,起义的总司令唐澍就是河北人,潘子力刘继增也是外省人。 以前的史学观以为这一次起义失败了,其实未必,吸取了战争的基本经验,刘志丹谢子长去了陕北,也是一种革命的经验,要有地利。 陕西的革命,是一场由南到北的转移而已。 当时的陕西革命也只能如此了。 万事开头难,渭华起义开了个好头,也就可以了。 历史的长河不停的流,天在西北不足百年,也就是一种历史寓言,有可能吧。 革命不容易,周总理说得对。 革命是一种事业,不是一种演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