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慢与偏见》是一部美国电影,说的是一对珠联璧合的男女青年,因为男方达西无意中表现出了一丝傲慢,导致了女方伊丽莎白对他深深的偏见。但随着故事的演绎,伊丽莎白知道了达西其实是一个外冷内热的古道热肠之人,而达西也因为对伊丽莎白深深的爱而改变了自己,原来矜持和傲慢慢慢不见了。在他们之间,最初的傲慢与偏见源于表面的第一印象和误会,但最终因为内心的爱而冰释前嫌。他们最终牵手走到了一起,时间成全了他们的爱。
如果傲慢与偏见分属不同的人,也许消除还相对容易吧,但如果一个人同时表现出傲慢与偏见,那么,要靠什么来消除?
很不幸,现实中这样的情况很多,再如果这种情况在一个群体、或者一个民族的很多人(为叙述简单起见,以下就称为民族吧)集体表现出来,那就称得上是“现象”级的了。
偏见是因为了解的情况不全面、不深入;比如,看了一幅水墨画就认为世界是黑白的、看了一幅性感的油画就以为西方人都喜欢裸体(当然没有人真的这么认为,比方而已)。
而近乎偏执的偏见,则没有那么简单,多数时候是因为先入为主的缘故:首先让自己站在道德的高地、居高临下地审视别人,那么只要别人的主张、文化、传统、习惯等等与自己不同,就很容易得出别人道德低下、居心不良的结论,然后就很容易产生一种全面抵触的心态:他的一切我都不喜欢。
这种偏执的、长期的、集体性和民族性的偏见,很容易滋生出一种优越感,起码是一种道德领域的优越感:他们都是偷鸡摸狗的坏人、都是唯利是图的小人。这种优越感进而会催生出一种天生的、遗传的傲慢:发自内心的对别的集体和民族的讨厌和蔑视,他们的所作所为几乎都是不善良和不正确的。
这种集傲慢与偏见于一身的意识,很难消除。
我们知道,小孩在幼年时都会渴望家人的拥抱和依偎,这种身体的接触会让他们产生安全感和幸福感:有人无时不刻地关爱着他们。反之,如果一个小孩在身心发育期长期缺乏爱与呵护,则会在心里产生一种可怕的阴影,以至于长大之后性格大都冷漠、缺乏信任感,甚至随时心怀敌对的心态、性格暴戾等。
那么如果一个集体或民族也表现出这种几乎偏执的傲慢与偏见:将文化的差异上升为异类(非我族类、必有异心)、再将异类上升为敌人,将正常的分歧上升为争执、再将争执上升为敌对。
一个集体或者民族同时具有傲慢与偏见的原因,就只能追溯到历史和历史的传承里。客观公正和全面地理解历史,同时看到历史事件里的“恶”和“善”,有助于扩大一个集体和民族的度量和包容性;而片面渲染历史的仇恨,则会有相反的结果。
历史,有时也需要爱和善意的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