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记(146)】12月29日,星期六,雨雪转阴
(续上)
三、存在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差,产业结构单一。
柏梓村境内地形均为山地,幅员辽阔,土地利用率较低,旱涝不保收,简单的“经济林果+养殖+种植”模式是全村人民群众的生活支柱,生产结构单一,群众经济收入来源较少,土地抗风险能力较差,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往往会造成生产受损、生活困难、农民减收、贫困加深,返贫突出。
(二)区域位置约束,经济发展受限。
全村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距城镇较远的偏远山区,群山环绕,基础设施落后,生产成本高,商品率较低,经济发展较为缓慢。自然环境恶劣,气候条件差,农业生产仍实行广种薄收,靠天吃饭,致使多数群众生产难以发展,贫困状况难以摆脱,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难以发展。产业结构单一,增收渠道少,农民主要收入依靠传统种养殖业,缺乏主导产业和龙头企业带动,现金收入主要依靠农副产品和外出务工。
(三)农民观念陈旧,难以找致富门路。
由于思想消极保守,主观脱贫意识较差,思维观念仍停留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时期,小农思想严重,商品意识弱,缺乏市场经济效益观念,不懂赚钱途径和经商理念。部分村民文化素质偏低,缺乏技术又不学技术,没有项目投入不懂改进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而迟迟迈不进现代化农业的大门,也就自然形成了农户经济薄弱,收入不理想。获得信息渠道较少,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机会少,致使农业生产水平得不到大的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生产水平一直在低水平徘徊,缺少发展动力。
(四)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缺乏。
缺乏劳力的贫困人口是扶贫工作的难点。目前,农村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医疗和社会保险机制尚未全面实现,人口老龄化逐渐加重,大面积缺乏劳动力。对农户而言,家庭中存在残疾人、体弱或年老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员,不仅对家庭没有收入的贡献,反而还增大支出,此类贫困户很难通过自己的努力脱贫,导致家庭长期陷入贫困之中,难以脱贫。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巩固入户走访常态工作,及时掌握更新信息动态管理。
入户走访是驻村工作队的重点工作之一,在完成每季度入户走访一遍的基础上,细化工作内容。进一步摸清已脱贫和未脱贫贫困户、非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重大疾病、残疾等家庭成员情况,建立和完善特殊群众跟踪帮扶规划。深挖贫困家庭的致贫原因,探寻致富奔康的路子,主动预防返贫风险。
(二)加大产业帮扶力度,努力建设美丽新柏梓。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工作的核心和重点,立足柏梓村的资源优势,推进乡村振兴发展,推广贫困村“一村一品”行动,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农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提高贫困群众参与度,真正变“输血”为“造血”。多渠道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助推脱贫攻坚、促农增收的重要作用,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直接帮扶、股份合作等多种途径,建立企业和贫困户互利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实现企业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的贫困群众持续增收脱贫。
(三)加强宣传调研,做好“扶贫”与“扶志”工作。
“扶贫”与“脱贫”两个词,前者是外因,后者是目的,关键还得靠自身的努力。一个不愿改变、懒得致富、始终观望的人,再鼓励和督促也是枉然,贫穷不是荣耀,扶贫不是养懒汉。有志气的人应当通过劳动远离穷苦,摆脱贫困。
充分发挥舆论导向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作用,主动发现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弘扬新风尚,评选文明家庭、孝敬之星等,总结好经验、宣传好故事、传递好声音、集聚正能量,努力为全县脱贫摘帽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切实做好政策宣传阐释工作,全方位、多层次、广角度集中宣传报道中省市县镇脱贫攻坚精神,把形势讲清楚、把基本方略讲明白、把政策机遇讲具体,鼓舞士气斗志,提振贫困户的精气神。坚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和做法,全面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丰富完善脱贫攻坚理论依据,切实提高脱贫决策和措施的科学性,全力推动脱贫摘帽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