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首次!
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
世界第一张!
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
实现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这是中国对人类的巨大贡献!
科学家认为,月球背面比正面
更为古老,
对研究月球和太阳系的早期历史
具有重要价值。
这是人类文明前行的一大步!
你我有幸,
见证这历史时刻,
震撼!骄傲!
激动!兴奋!
月 · 千年的梦想
举杯邀月,对酒当歌,
寄情于千里之外,
沉醉在方寸之中。
月,
永远静静照耀着
中国人心中最柔软的角落,
无论是皓月当空还是朔月晦暝,
都永远是中国人心中最特别的光。
茫茫宇宙,浩瀚星空,
寄托着人类的无限憧憬。
中华民族自古
就对奔月充满了向往,
凭着一丝好奇,一点执念,
中国人对探月的热情,
从未有半分退却。
自古 ,中华儿女,
对月倾尽无数才华与想象。
从嫦娥奔月的传说,
到万户飞天,
我们的祖先不断展现
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探索激情。
《嫦娥》
明 | 边贡
月宫清冷桂团团,岁岁花开只自攀。
共在人间说天上,不知天上忆人间。
《梦天》
唐 | 李贺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玉轮轧露湿团光,鸾珮相逢桂香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
“诗仙”李白留给后人的
1000多首诗歌中,
直接或间接咏月的有320多首。
他笔下的月,
变化莫测,千姿百态,
令人遐思不已。
上天揽月,
是多少代国人共同的梦想。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 |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把酒问月》
唐 | 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月的盈亏晦明循环,
启示人们感悟宇宙、
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江楼感旧》
唐 |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宋 |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明月跨越时空,亘古不变,
阅尽人间变幻。
当一切的沧海桑田都成为过往云烟,
月,
却是历史的见证和永恒无限的象征。
《春江花月夜》(节选)
唐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回首中华文明史,
中国人是世界上最早萌发
飞天探月梦想的伟大民族。
从战国诗人屈原的天问,
到敦煌美轮美奂的飞天壁画,
无不透露着我们这个古老民族
对探索太空的无限向往。
月,征途是星辰大海
今天的中国,
将千百年来古人的飞天探月梦想,
变成了现实。
宇宙浩瀚,星汉灿烂,
崇尚科学、探索未知,
航天精神彰显中国精神,
航天梦助力中国梦。
星辰征途永无止境,
逐梦之行永不停歇。
毛珠明(安徽) 圆梦千年
180×384cm 中国画 2017年
(“首届安徽壁画展”作品)
《写给月亮的一封信》写信人/郭华东
亲爱的月亮朋友:
此时此刻,我从距你38万公里的地球发出这封信。作为这颗蓝色星球上诸多仰望着你的一名科学家,我研究的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遥感技术——一种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遥远地感知”成为这门科技最浪漫的注释。
中国,这个古老的拥有96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东方大国,我国已发射了一系列的卫星用于国土的遥感,同时建有北京密云、新疆喀什和海南三亚3个陆地遥感卫星数据接收站,接收面积覆盖中国陆海全部领土和亚洲70%的疆土,去年又建成了北极卫星数据接收站,获取并正在获取地球表面大量高时空分辨率观测数据,如今大到观测全球环境、海洋调查,小到监测城市违建,遗产保护等工作,都能见到遥感的影子。
我们毕生在为地球“探测者”寻找一个更好的角度,直到有一天,我又一次抬头看到了你——最熟悉的陌生人。“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自古以来,有酒的地方就有你,有你的地方就有诗。从东到西,阴晴圆缺,你始终是夜空中最亮的星,你是人类最熟悉的晚间朋友。
然而,你亦是陌生。千百年来,人类的望远镜无数次落定在你的身上,想看清你的倩影,一艘艘宇宙飞船经过你遇见你,向你发出好奇的信号。1969年7月21日,人类的脚印第一次印在你的土地上。即便如此,你依旧存在着许多秘密,正如你的背面,充满着神秘。
每天围绕地球转动的你能否成为一个“天然对地观测卫星”,在上面安装遥感设备,为我们观测地球?这真是一个开脑洞的想法。
为此,我们开始了努力,“地球宏观科学现象的月基观测研究”已成为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5年批准的重大项目,目前我们正在前期仔细的论证,研究月基对地观测科学目标。近一、二年,我们将这一想法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介绍,多个国家的科学家都表达了要在月基对地观测领域展开合作的意愿。
当你收到这封信的时候,或许我们已经实现这样伟大的合作了吧。月球基地上飘扬着各国的旗帜,不同类型的遥感仪器同时工作。从这个前所未有的角度,我们可以获取地球板块构造厘米、分米级的变化信息,为地震研究提供依据;可以研究东亚沙尘暴和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现象千丝万缕的联系,为全球变化寻找佐证;可以借此平台,为地外文明研究带来新的数据。
当然,你自然不是我们征服宇宙的终点,只会是一个美丽的中转站,相信到了那个时候,我们也会在另一个星球,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把你看清楚。
遥感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郭华东
2017年3月
黄坚(河北) 中国梦·探月
205×227cm 中国画 2016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品)
《让中国飞得更远》作者/欧阳自远 王少毅
节选自《九天揽月》
欧阳自远:中国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学家
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发展的永恒推动力;对茫茫宇宙的探测,则是人类认识宇宙、探索宇宙的起源、拓展生存空间的必由之路。深空探测可以进一步解答地球如何起源与演变、行星和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是不是宇宙中唯一有生命繁衍的天体等一系列问题,帮助人类研究太阳系的起源、演变和现状,进一步认识地球环境的形成和演变,认识空间现象和地球自然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人类积极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深空探索的不断发展将为人类的共同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为人类了解地球和探索未来提供更多的机遇和挑战。同时,深空探测也是当今世界高新科技领域中极具挑战性和创新性的活动,推动着国家科技经济进步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将是21世纪人类进行空间资源开发与利用、空间科学与技术创新的重要途径。
尽管在深空探测的道路上充满挑战与风险,也曾遭遇失败,但这依然无法阻止人类迈向深空的脚步,人类对未来探索太空的奥秘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纵观国际深空探测的历史和发展,未来深空探测活动将进入以科学引领为主、科学与技术协调发展、互相促进的新阶段——
未来,将有更多的国家参与到深空探测活动中,国际合作将更加广泛。人类探索的空间对象将更加多元化,探测的距离将延伸向更遥远的空间;人类探索太阳系的探测方式将更加多样化,探测手段也将不断扩展。深空探测的内容将更为丰富,科学牵引作用将不断增强;太阳系与宇宙的探索将永无止境,人类的足迹终将探测整个太阳系,奔向更遥远的宇宙空间。
浩瀚的宇宙蕴藏着人类永远探索不尽的未知奥秘,在未来的道路上,随着航天事业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人类将更加着眼于地球长远的生存环境,充分开发利用地外资源与能源,建立月球与火星基地,拓展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届时,人类的探索终将奔向更遥远神秘的太阳系空间和宇宙空间。
太阳系探测开拓、保障与丰富了人类的美好未来!中国应该飞得更远!应该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图/视觉中国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