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些从小用古诗词喂大的孩子,早就赢在了格局上
童蕴学堂
诗词犹如精神食粮,与其他技能所不同,人们很容易靠近它,被吸引,被感动。一字一词里见乾坤,滴水映月般现大千世界。
诗词中浸润着我们共同的文化基因,反映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
在车水马龙的世界,我们追赶着脚步,偶尔停下来,对“从前慢”的生活欣羡不已。在某个午后,听一首轻缓的歌,或哼一首诗词,也会生出“快意人生”的感叹。
诗中承载太多情感,在浮华的现世里让人平静。
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心中有着“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浪漫。
夏天,坐在舟中穿过荷叶,感受到的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
秋天,放眼远望,感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
冬天,北风凛冽、天将欲雪,想到“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似乎就没那么寒冷了。
冷酷而琐碎的现实生活,会消磨掉人之初很多美好的想象,但只要有诗,内心就不会荒凉,它总会在将要麻木而迟钝的时刻,提醒你曾有的朴实和真挚。
品读古诗有效缓解焦虑。
在一个信息炸裂的时代,即便是青少年也会被巨大的信息轻易辐射到。其中裹挟的混乱价值,对于孩子的精神成长,无疑带来了密集的岔路。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我们越获得海量的信息,越向物质世界诉求,内心的精神世界就愈发焦虑。此外还会产生个人价值感和自我认同动摇、自卑等情绪反应。
缓解这些心理问题,现代人可以读读古诗词,缓冲一下生活的快节奏,随着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引导,学一学古人不惧挫折,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
对于小孩子来说,读诗更应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这是记忆力的黄金时段,尤其是3~6岁的小孩子,更是习惯养成的最关键阶段。
这个时期阅读和背诵的东西,真正会刻进脑子里,内化为自己的智慧财富。不仅能培养孩子审美感受力,丰富他们语言世界,更重要的是一种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铺垫。
在央视播出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上出现了一个“10后”小神童——沈子扬。迄今为止,子扬已经读完了《千字文》《 毛泽东诗集》《唐诗鉴赏词典》等,有500首诗词储量。
年仅6岁的子扬是三季《中国诗词大会》以来的第一个“10后”,舞台上,子扬的表现可圈可点。
现场与百人团的青年选手们进行诗词接句,子杨对答如流。答题互动环节,子扬也是镇定自若、从容应答,得到了康震、蒙曼老师的交口称赞,感慨他“自小多才学,平生志气高”!
董卿老师对子扬的评价是;“真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丈夫未可轻年少”。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不要迷失自己,有时候我们真的应该像小朋友学习,小朋友身上有我们所丢失的初心、志气、和梦想。
有些家长也想着从小培养孩子阅读古诗词的习惯,然而在教诗词过程中遇到不少问题:
·孩子对古诗没有兴趣
·背不上两三遍就不耐烦
·孩子当时记得很熟,转眼就忘了
·背的很熟但是不明白诗词的含义
首先需要明白,真正有效的诗词教育,不是摇头晃脑地死记硬背,而是让孩子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看到诗词背后的画面,了解相关的创作背景、历史典故乃至文化风俗等,并通过联想,发现和感受现实生活中的诗情画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