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农村的发展不单是产业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文化生活也要搞好。”
中央党校教授徐平这样评价战旗村: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因为注入文化基因,就在郫都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核心价值观引领共建文明好乡风
“爱党爱国爱新村,感恩奋进树形象……先富不忘带后富,创新创业奔小康。”抑扬顿挫的节奏、充满情感的语调,战旗村林盛小学的学生用一曲清脆欢快地快板,演绎着《战旗·村规民约十条》。
2018年3月,村里的文化人起草了新的村规民约,经过全村群众两个多月的酝酿讨论,前后修改数十次,才由全体村民表决确定下来,一致同意将爱党爱国、感恩奋进作为村规民约的第一条,战旗村村规民约被评为全省最佳乡规民约。
在战旗村,不仅有村规民约,很多家庭还有代代相传的好家规,易氏家规便是其中之一,被陈列在村史馆,并被评为全省好家规。
“要创业,共奋斗……学社交,态度和。”几个外地游客围在易氏家规前,默默诵读,认真体会。一个个好家规孕育了友善淳朴、守望相助、尊老爱幼的战旗新风尚。与战旗村相隔不远的钟家也以家风好远近闻名,被评为全省经典家风好故事。
郫都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中,开办道德讲堂,评选的“新乡贤”“身边好人”“十佳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公婆”“好儿媳”等,逐步树立起追求文明美好生活的新观念。
同时,战旗先后与四川大学、电子科大等高校开展“高校+支部+农户”结对共建、“1位大学生+1户农户”进村入户活动,以新知识、新理念、新生活引领村民开拓创新。大学生进村,教孩子画画、唱歌,辅导作业,帮助养成良好的文明生活习惯,不仅改变了孩子,也把健康文明生活的行为习惯带进了村庄,改变了所有村民。邻里纠纷少了,相敬相爱多了;家门口乱摆晾晒的少了,主动维护环境卫生的多了……
2018年4月,澳大利亚驻香港总领事米凯拉在战旗考察时羡慕地问:“一路上,我们看到村民脸上满是笑容,为什么你们这么开心啊?”
诚如米凯拉所说,在战旗,从孩子到老人,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幸福、友善、和睦、自信。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古老乡村焕发新活力
2018年7月,在乡村文化沙龙上,中央党校教授徐平这样评价战旗村:土地还是那片土地,因为注入文化的基因,在郫都开出了绚烂的花朵。
郫都历史文化厚重、人文积淀深厚。为乡村振兴增添强大内生动力,郫都注重弘扬和传承区域特色传统文化。乡村十八坊布鞋坊里,残疾女孩贾春梅正在给布鞋剪边。她满面笑容地说:“以前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通过学习掌握一技之长,实现了自立,现在我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战旗村党总支书记高德敏坦言,乡村十八坊就是传统文化最好的传承,“它既是产业产品展销窗口,也是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布鞋坊、蜀绣坊、竹编坊,个个都是响当当的文化招牌。”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焕发乡村振兴文化活力,战旗只是郫都191个行政村(社区)的缩影。
“蜀绣之乡”安靖,弘扬蜀绣文化、发展蜀绣产业。成都市蜀绣产业商会会长蔡世民介绍,现在有很多年轻人通过传统文化获得一技之长,也让蜀绣文化传承后继有人。
“川菜之乡”安德,无论是川菜体验馆、川菜产业园还是川菜文化节都将豆瓣文化、川菜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
“扬雄故里”友爱子云村,通过深度挖掘扬雄文化,打造扬雄文化园,举办扬雄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走出了一条专属子云村的乡村振兴路子。
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也为乡村振兴注入无穷动力,让乡村更有气质,更加迷人。
保护开发民俗文化留住天府别样乡愁
郫都是川西农耕文化发祥地,是天府之国源头,农业资源丰富,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特色乡土民俗众多。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郫都区注重挖掘农耕文化资源,让老百姓看得见诗意,留得住乡愁。
团结的太和牛灯巡游迎新春,三道堰赛龙舟、“抢”鸭子过端午,望丛祠每年农历三月三祭望丛、拜杜鹃……源远流长的特色民俗文化吸引了海内外游客。正在规划建设的巴蜀农耕博物馆,更将农耕文化精髓系统集成展示。
在战旗村,写春联、送“福”字、包汤圆、猜灯谜、坝坝宴……每逢农历新年,村民聚在一起热闹过年,成为战旗一道靓丽风景线,也是村民联络感情的重要方式。台上农民演,台下农民看,台上台下其乐融融。全区村、社区成立了300多支文艺队,常年活跃于城乡。
一批高校艺术教师也下沉战旗村,深入村社指导村民排练,在这里找到了事业的新支点和新舞台。每逢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传统节日,这些老师都会来到郫都指导创作、排练,节目内容贴近村民生活,深受村民喜爱,极大地丰富了村民文化生活。
(来源:郫都发布 李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