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村帮扶记(155)】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阴
别把日记写成太文学的东西,是我一直注意的问题——虽然也一直都在往这条路上犯错。
柏梓村整村脱贫摘帽后,驻村工作队帮扶的工作方向应该是一个思考的问题。不管是在脱贫前还是脱贫后,入户走访都应该是我们的重点工作。只有在入户中与群众打成一片,深入了解群众的意见和问题,才能不断地解决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探索致富增收的途径。另一方面,应该尽量减少事务性形式主义和面子工程,多做一点为人民服务的具体的实在的工作。
我前面发出的倡议希望社会爱心人士为柏梓村的贫困群众捐赠过冬的物资,效果良好,收到的各种衣物棉被等大大超过了预期。这几周里,我们一边入户走访,一边发放这些物资给需要的贫困群众。要把这些旧的衣物发放到需要的人手里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脱贫摘帽后,柏梓的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很少了。以我们感觉的标准统计了全村“真正”的贫困户,只有30来户100人左右。这部分群众又真正需要并愿意接受这些旧衣物捐赠的又少了有三分之一。换言之,只有那些残疾、五保和年老的失去劳动能力的群众还处于吃穿存在问题的边沿。因此,锁定这部分群众,讲究沟通的技巧,让他们温暖地接受爱心的馈赠,又不失颜面。
第一二批物资较少,在受捐赠的人员确定上我们谨之又谨,把这些东西务必送到确实需求者的手中。随着捐赠数量的增加,我们必须进一步了解贫困对象,扩大受赠的对象。
贫困户范某某家里收入淡薄,经济不景气。为了不伤其面子,刘良把他悄悄叫到僻静处,小心地询问他是否需要衣物,平时不穿在干活的时候也可以穿穿。他还是一口回绝了:“我的衣物多得很,你把这些送给那些穷人吧。”没办法,等他走后又叫来他妻子。女人很实际,捡了四样衣裤,高兴地回去了。
另一户贫困户李某某已77岁了,每天还喝一斤酒,每一回到他家我们都要劝他少喝酒,而每一回走到他身边都会有一股浓烈的酒味。他妻子有一点儿文化,每次都是她在各种表册上签字。老伴会说话:“我不需要,给我那老鬼拿两件吧。”话虽这么说,手上却早已攥紧了一件大红的羽绒服,另一只手还与杜某某的哑巴女人争夺另一件毛线衣。哑巴女人多是很有心计的人,她还嫌弃这件不好看那件又掉线,只有这件羽绒服她顺眼了,又和年长的妇人争夺起来。眼看争执不下,孙新宗忙给他找了一件白色的紧身厚衣服,她上眼了,马上脱下外套穿上,手舞足蹈,很是喜欢。最后,李的女人拿了6件衣裤,哑巴女人拿了3件衣服。
贫困户王大娘是我一直追踪的对象,上回给她送了一床棉被,她说有衣服可以给她孙女送一套。今天首先由她挑选了,她和孙女都选了3件。签字的时候,高兴地合不上嘴,一只手抱着衣服,另一只拿笔的手微微发抖,在签字栏里努力地写下歪歪斜斜的名字。在政府领导眼里,她就是一个贪得无厌又爱与政府为难的刁民。说她老是给镇村干部找麻烦,把发放的东西藏起来,然后又哭穷;工作也从不配合,狡猾地玩弄小聪明,对抗着扶贫工作。在我听到的几乎所有领导干部们的评论中,她就是个十足的顽固不化者,根本就不值得同情与帮助。但是,和在与王大娘的接触过程中,却建立了亲人般的关系。连我自己也不禁产生了疑惑:是我有与众不同的工作办法呢,还是我也与她是一类的异类?还没有找到答案。具体的事例在这些天的日记里都能看到,反思跟她交往的过程,我是把自己作为一个倾听者,静静地听完她合理与不合理的诉求,顺着她的意思引导、规劝,在这里是可以使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这个词语的。虽然她还是那么顽固、狡黠,却能够慢慢理解我们的工作,接受政策的要求了。她对我也挺好,还给我挖了一袋子折耳根。
乡下就像一副美丽的画面,那里的人们朴素,结省。而乡下的田园生活也是有趣的,是快乐的,在乡下生活让我学到了在城市里学不到的东西,乡下的景色已经深深的埋藏在我的内心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