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要实现振兴,首先要立足于一个个村的振兴,对村民而言,选好了发展的领路人,就等于选对了致富的好路子。近日,记者走近在乡村产业振兴中的一个个领路人、好班子,解读乡村振兴背后的旗帜密语。
记者龚芮
老板回乡当书记带富了一个韭黄村
广福村,远近闻名的韭黄村。十年前,这里连一条像样的村道也没有,可如今,家家住上了小洋楼,全村韭黄年收入超过4500万元。
短短十几年,从一个偏僻、贫穷的小村庄蝶变成产业富民的韭黄大村,说到这种变化,村民们都很感谢一个人——汪生富。
2007年,经商返乡的汪生富被村民选成了村主任,3年后,高票通过当选为广福村党支部书记。下海经商见过世面,生意做得好又会挣钱,这样的人一定能为村子发展找到好路子,村民这样解释选举他的原因。
汪生富清晰记得,回乡那年村里要啥没啥,甚至村委会里穷得连文件柜也买不起。新官上任后,汪生富办的第一件事,就是履行竞选演讲承诺,自己掏了2万多元,给村里安上了广播,给村委会购置了一批文件柜。
会挣钱的商人,遇上了缺少致富门路的村民,怎么办?汪生富不甘于现状。2009年,抓住机遇修通了进村的黄广路。“打开广福村发展第一道大门的,就是直达国道317线的这条路。”汪生富回忆道,修路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心里无比欢喜,来村上两年了,终于给大家办了一件像样的实事。
这一年,汪生富和村干部还下了一个改变广福命运的决定——发展韭黄产业。在确定“一村一品”后的短短几年,全村韭黄种植从最初的60多户300余亩,扩展到400多户2000余亩,人均年收入超过20000元,还辐射带动周边5000亩韭黄种植。
成立植保技术帮扶队,推选种植能手与村民结对帮扶,打破技术垄断;成立营销协会带队跑市场,在几十辆车身打广告,一举打响了干撕韭黄的名气。不仅如此,汪生富还自编自演小品宣传广福韭黄。2013年《成都日报》专题报道称赞“广福村,一道产业铸就一个汽车村”。
成绩的背后,也有不少辛酸事。每到雨天,为保护韭黄,村民们都冒着电闪雷鸣,在田间抽水。这让身为书记的汪生福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2011年镇上给了一笔修沟经费,汪生富一算,这些钱修沟远远不够,于是大胆决定把钱用在挖深沟上。这一做法却被村里老年人质疑,“汪书记,你当过农民没哦?我们以后还吃不吃饭哦?”然而,时间证明,挖深沟彻底解决了内涝,经济作物种植带给村民远超预期的收益。那些曾质疑汪生富的老人们,如今也高兴地给汪书记竖起了大拇指:“汪书记,这件事情做得好!”
煎熬过房屋安置那段偷偷在家流泪的日子,体会过别人质疑的滋味,也感受过村民新建小洋楼的喜悦。汪生富说,“既然村民选了我,就是对我的信任,不能占着茅坑不拉屎。”话糙理不糙,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汪生富也有了新思考、新打算,“乡村振兴的主体是村民,没有村民参与产业发展,是没有生命力的,要让村民自己经营,自己受益,我们的作用,就是为他们发展产业创造条件,撑起一片天空。”
确认过眼神村民选对了带头人
坐落在府河源上的青杠树村,曾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城郊村,而如今,这里年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来到青杠树,大家不禁会问:一个欠债几万元的落后村,是如何蜕变成年旅游收入过亿元的明星村?
“村集体没有钱,别说修房修路搞旅游,打口井都掏不出钱。”回忆起刚当村主任时的情景,韩忠感慨万千,闭塞落后的青杠树,被周边产业发展好的村远远甩在了后面,村民情绪消极,人心涣散。
2012年,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给青杠树村带来了转机。小规模、组团式居住,解决了村民“安居”的问题,韩忠和村干部们开始谋划“乐业”的事,地处水源保护区,“干近郊旅游”成为大家一致的想法。
召集村民开动员会,鼓励大家找商机,青杠树村第一届油菜花节如期开幕,一大批游客涌至青杠树,村民这才发现,旅游的吃、住、行、购、娱,村里一样也不具备。有了第一届的经验,“村两委”开始引导村民发展家门口的产业,2018年,油菜花节已经开到第五届,村民人均收入也达到了25700元,比2012年翻了一番。
唐昌战旗村改制大潮中,时任党支部书记的李世立和村主任高德敏抵住压力,决定由集体收回个人股权,稳稳地保住了集体经济的“家底”,如今村集体资产达到5700万元。古城指路村党总支引导村民发展鸟笼产业,打造鸟笼技艺“匠人村”,吸引村民居家就业,推动鸟笼技艺产业壮大发展。
乡村振兴,正是有一个个好班长、好班子的引领带动,才让乡村产业振兴如一股清泉,源源不断带给村民致富动力。
(来源:郫都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