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精致≠仪式感
不知何时,“精致“和”仪式感”成了一些人的生活标准。
越来越多的女孩,都在期待成为别人口中“精致”的人。
前几日,几名研究生就因此走红网络。
为了追求仪式感,她们花了近万元改造寝室。
羽毛,串灯,纱帘,这都是改造后“仙女寝室”里的物件。
“仙女寝室”布满Led灯/梨视频
只是“打脸”来得很快。
没过多久,@中国消防微博账号指出该寝室改造有消防隐患,勒令其核查处理。
?
随后,寝室装修被悉数拆除。
但在安全问题被指出前,网上铺天盖地宣传的,是几个女生花了昂贵的价钱,打造出了“仙女寝室”。
微博上出现#美女研究生打造仙女寝室#的话题/微博
自己赚钱、自己改良居住环境,这种创意真的很棒。
但令人不爽的是,这种对“精致感”的追求,总成为被吹捧的焦点。
光鲜表象下,是把物质和外表变成了生活好坏的标尺。
「伪精致」,正变成摆在年轻人眼前的陷阱。
01
逃离金钱羞耻的掌心
过“100块”的生活
人民日报曾对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做出总结:
能买吸尘器就不用扫帚;
吃完牛油果又要吃藜麦;
100块钱一张的面膜用起来也不心疼;
口红两三只不够,要集齐全套;
租房得独立厨卫,还要带落地窗。
追求美好的生活本是美好的事情,但所谓的“美好”,却可能只是表象。
Instagram有一位网红,社交网站里的她,总是吃着摆盘考究的食物,住在一尘不染的家里,不时和朋友一起聚会。
ins里,她的生活十分讲究/日本综艺《nino桑》
这样的生活,让她在网络上备受追捧。
直到一档综艺跟拍了她的一天,人们才发现,她现实中的生活,和社交网络上呈现的完全不符。
为了把食物拍出美感,她只选择适合拍照的食物。
讨厌吃蔬菜,但为了拍出色泽好看的照片,硬着头皮也要点一大碗。
房间很少收拾,凌乱得连找到站立的空间都困难。
但拍照时,只要把东西全推到一边,露出干净的一角,看不出来就行。
?
和朋友的聚会,是伪造的。
点食物都点两份,让照片里的自己看起来有伴。
?
精心打造出来的美好,或许能让不明真相的人羡慕不已。
可戳破虚假后,只有自己知道,真实的生活有多糟糕。
理财师TammyLally提出了“金钱羞耻”的概念:“人们总是相信,我们的银行余额等于自我价值。”
?
人们习惯把金钱等同于自我价值/Ted演讲《诚实面对自己的金钱问题》
为了凸显自己的价值,“打肿脸充胖子”,也要伪装过得很好。
哪怕只承担得起B,却非要负担A。
?不顾一切,伪装自己过得很好/Ted演讲《诚实面对自己的金钱问题》
然而TammyLally认为,人们应该放下物质对自我的束缚,抛弃「金钱羞耻」。
只能负担100块的生活,就不要硬扛1000块的日子。
能无畏地说出“我可能承担不起”,或许才是真正的勇敢和解脱。
02
“伪精致”背后
是消费主义陷阱
以物质为衡量标准的“伪精致”大行其道,背后不止是人们对于“物”的追求。
在《消费社会》一书中,让·鲍德里亚(JeanBaudrillard)指出,人们购买物品不止是“当作工具来使用”,同时也是“当作舒适和优越等要素来耍弄”。
在朋友圈晒出刚买的大牌口红,想传达的不是“我买了一个商品”,而是“我有消费名牌口红的经济实力”。
即使买这支口红攒了很久的钱,抑或分期购入,都不重要。
据某消费贷款产品发布的《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显示,中国每4个90后中,就有1个正在使用网贷产品。
如果说通过物质得到满足感,是“伪精致”盛行的内在原因,那商家、媒体传达的“物质至上”概念,就是那个推波助澜的“帮凶”。
文化学研究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逊(FredricJameson)认为,大众传媒和消费主义文化,正在当下相互利用。
电视上铺天盖地的广告、影视剧,都在告诉大众,“女人就该对自己好一点”,“做男人要舍得花钱”。
一个精致的女人,该用什么护肤品,背什么包,佩戴什么首饰……早就被广告做成了模板。
奢侈品因此不断被吹捧和追逐,且逐渐低龄化。
?
千禧一代成了奢侈品消费主力军/《2017年中国奢侈品市场调查》
千禧一代购买奢侈品的平均次数,达到了8次。
93%的人,都有购买更多奢侈品的打算。
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对“仪式感”的追求,更是煞费苦心。
各种节日礼盒,
被赋予重要意义的纪念版套装,
包装精美的限量版商品
……
这一切,都被打上“仪式感”的标签。
?
圣诞节,商场推出各种促销活动吸引消费者/视觉中国
人们沉浸其中,以为这一切都是自愿购买,实际却受到外界的深刻影响。
有学者指出,商品和商品之间,其实存在一条「暗示意义链」。
当你买了一部新款手机时,就会被暗示需要一副高级的耳机搭配,紧接着又会被暗示一个配套的音响……
消费就这样,永无止境。
盲目地以此指导生活,很可能掉进物质的深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