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跨沱、涪二江分水岭,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给竹的生长造就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这里是绿荫葱茏的竹世界,自然也就有了久远的竹编历史。
早在战国时期,安岳人就用竹子编箕填石拦河。晚唐,贾岛在普州(今安岳)任仓司时,特别喜欢竹扇,热天总是竹扇不离手;当时安岳的唐门大院内,床上铺的是竹编凉席,手上柱的是竹杖,手提的竹编鸟笼。
清朝时期,最初是竹编艺人把各种方块形、万字格等图案编在竹扇上、枕席上。到了清光绪年间,安岳已能制作普通细席和精美细席。1932年,在四川省第11次劝业展销大会上,安岳竹席、筲箕、皮背篼被评为甲等奖。新中国成立后,安岳高档竹编工艺品有凉席、枕席、桌席、蚊帐、帐檐、条幅、挂屏、座屏等,产品畅销欧美、东南亚、中东等地。
1972年,安岳竹编艺人编织的一笼“竹丝蚊帐”在广州展出,参观者赞不绝口:“真不简单,竹子还可以织成蚊帐。”
用竹子织蚊帐,离不开安岳竹编的特殊材料和工艺。其竹编工艺品瓷胎竹编又称“竹丝扣瓷”,它以瓷器器皿为胎,用纤细如发的竹丝,柔软如绸的竹篾,依胎编织而成。瓷胎竹编用的竹丝选料非常严格,在四川生长的100多种竹子中,只选中了邓昧山脉生长的慈竹,而且必须是节距在66厘米以上、无划伤痕迹的“两年青”壮竹。50公斤慈竹经反复挑选加工,最后只得成品竹丝400克。制成的经蔑薄如绸,纬丝绷如毛发。
安岳竹编以唐氏竹编为代表,其精细度达到每厘米53丝,主要作品有特精细竹编韩熙载《夜宴图》、安岳石刻“东方维纳斯”《紫竹观音》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