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492|评论: 0

[另类心情] 太平轮一九四九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29 23: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太平轮一九四九

(1月27日午夜,微博上读到台湾前记者张典婉女士发的一条关于太平轮70年的微博。张女士通过采访幸存者及家人以及相关知情人,写有一本关于太平轮事件的书,《太平轮一九四九》,该书与龙应台的《大江大海》、齐邦媛的《巨流河》一起被誉为“台湾女性流离记忆三部曲”。“我的书里没有蒋介石,没有MZd,我要写的是那些普通人的事情,这才是历史的重点。”
70年前,1949年1月的农历小年夜,由大陆上海驶往台湾基隆的中联轮船公司客轮“太平轮”因超载、夜间航行为避开宵禁未开航行灯而被荣鸿元的货船建元轮撞沉。这一事件曾被称为“中国的泰坦尼克号”。
太平轮是中联轮船公司的豪华货轮,由当下台湾明星主持人蔡康永父亲蔡天铎在上海所经营。国共内战后期,大批的难民潮逃离中国大陆,这些人用金条换取舱位、或靠关系,挤上早已客满的太平轮。1月27日(农历除夕前一天)太平轮搭载“最后一批乘客“,总共近1000人(有票乘客508人,船员124名,无票者约300人),另载有沉重货物,包括600吨钢条、东南日报印刷器材与白报纸100多吨、中央银行重要文件1000多箱、国民党档案、迪化街订购的南北货等。
遇难的乘客中,有山西省主席邱仰浚一家,辽宁省主席徐箴一家,蒋经国好友俞季虞,袁世凯之孙袁家艺,《时与潮》总编辑邓莲溪,还有神探李昌钰之父,龚如心之父、南京国立音乐学院院长吴伯超等。而像后来的星云大师 、作家郑培凯等因故没有登船,躲过一劫。
2015年1月18日,太平轮最后的幸存者叶明伦先生在香港下葬。生前,叶伦明老先生一直用长跑,来纪念1949年1月27日在舟山群岛海域沉没的太平轮近千人遇难者。
我是在2011年10月1日午夜,在故乡秋雨中读完《太平轮一九四九》的,10月上旬,写了这篇小随感。2014年,吴宇森将《太平轮》故事搬上了银幕。)
*************
惭愧,以前我并不清楚太平轮的事情。虽然,也是自诩读过很多书的人。
直到选题会讨论太平轮,直到我开始阅读太平轮。
我知道,在1949年左右,有很多船,很多人,沉没在江海中,不知所踪。
这个悲剧,与泰坦尼克号大不一样。
所以,我很不喜欢用中国的泰坦尼克号来称呼沉没在东海的太平轮。
那是乱世飘零,家国迷途之际,沉没在大洋中的一条船啊。
相对于历史的宏大叙事,一条船,近千条生命,他们之于历史,微亮如豆,但却能烛照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悲欢离合,烛照大历史背景下的你我他所有人命运。
在悲懑中读完我的同事佳蔚写的《纸上太平轮》一文之后,我说,我要买一本一读。
我是在10月1日晚上,在老家读完了全书的。
晚上,上不了网,屋外秋雨淅沥,凉意逼人。
读完之后,一声叹息,我在新浪上发了条围脖:
“窗外夜雨急,书中人断肠。不合时宜,也正合时宜。”
十一读此书,确实是不合时宜,也正合事宜。
此书无关政治,只关命运。
与我此前读过的龙应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龙书中提到她父亲曾在常州当宪兵队长,常州是我故乡),和齐邦媛先生的《巨流河》两书相比,《太平轮一九四九》一书,更像是历史资料的搜集和汇总。
相比之下,龙著和齐著,倾注了太多的个人情感,文采飞扬,抑扬顿挫,颇适合喜欢文艺的人阅读。
即便如我这般年纪,读完也是感慨万千。
作为历史资料的搜集汇总的《太平轮一九四九》,于我这般普通读者而言,可读性自然差了不少。
我在开始阅读之后不久,曾评价此书,“稍逊文采”。
我曾和佳蔚聊过,佳蔚告诉我,他在采访张典婉女士时,也曾请教过类似疑惑。
据佳蔚告知,张女士认为,自己是个记者,作为历史事件的记录者,还原者,应该站在一个较为客观的立场上,来记录还原当时乃至以后的点点滴滴。
我明白了。
张典婉女士是做了一个具开创性的工作,她把从普罗大众眼中心中已经沉没的情感打捞了上来,未加任何修饰,呈现在了诸人面前。
痛与不痛,思与不思,每个人可得自己的选择,自己的思考。
有时候,白描,或者原始的记录,比饱含著者个人情感的笔触更能引发思考。
白描的震撼,我遭遇过,比如,当年申报报道瞿秋白在长汀被枪决的消息。
同样,《太平轮一九四九》中,无论是张女士采访到的,还是搜集到的,抑或感到遗憾的,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幸存者家属和后人心中,那永远的伤痛。
感谢张典婉女士的《太平轮一九四九》,虽然阅读起来,文字上不满足,但它或轻或重,却真实地给我们还原了经历巨大历史创痛的家庭和人士,之于人生,之于家国,之于历史,之于现实的态度。
从历史的故纸堆和幸存者身上,打捞历史的沉船,也是打捞自己湮没的渴望,对太平未来的渴望。
我很是赞同张典婉女士的自序题目所指向的:《太平心愿 和解共生——以过去解放未来,以未来解放过去》。
做到了这一点,我们才能走出相互仇恨和敌视,走出历史的悲情,历史才不会重蹈覆辙。
这才是对历史的遇难者最好的纪念。

fa069796225c68a38931cb1b4b1ca34a.webp.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