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西方技术对国人的冲击,除了坚船利炮之外,恐怕要数照相机最让人震骇。一道光闪过,自己的影像已经定格在一张“硬纸”上,恍恍惚惚的被拍摄者半天方才回过味来,随即惊恐大呼:这是何等妖法?竟能生生夺取人的面容,岂非摄魂之术耶!然后悲恸嚎啕,自以为命不久矣……
老式照相机
虽然笔者表述得有点夸张,但照相技术一开始引入国内时,确实掀起了不小的波澜,时人多有描述。直到慈禧太后迷上了拍照,引领风气之先,照相馆才在国内渐渐流行了起来。成都,这个西南第一大都会,也免不了要赶一下潮流。
成都第一家照相馆名为“涤雪斋”,创立于1894年,主人名叫吴焯夫。这家照相馆,原址在今天成都锦江区的桂王桥南街。
古今结合的“写真照相馆”
根据宣统元年出版的《成都通览》记载,成都市“照相者以恒隆当吴焯夫之照相楼为最早。”这是涤雪斋占据这项“成都之最”的官方证明。实际上,对于涤雪斋算不算得上成都第一家照相馆这件事,有些人还持有异议。因为,涤雪斋的业务实在是有些怪异。
吴焯夫早年曾在成都平安桥天主教堂工作,跟那些外国传教士关系不错。那段时间,一位法国的传教士送给他一部六寸三脚架照相机,倒腾倒腾,他便学会了这一西洋技艺。自觉“学业有成”的吴焯夫,敏锐地发现了他这项技能的商业价值,便于1904年辞了教堂的工作,在王桂桥南街寻了栋两层小楼开设照相馆。
照相技术初入中国
然而,也许吴焯夫是个“不走寻常路”的人,或许是他实际上没有把技艺学全。他的照相馆,事实上成品并不是照片,而是肖像画,当时叫做“画真子”。既然如此,他这间店铺跟照相又有什么关系?
原来,照相机他还是要用的。在此之前,肖像画也有不小的市场,但是需要顾客端端正正地坐在那里,长时间不能动弹,对于顾客也是种折磨。吴焯夫心想,我有照相机呀,顾客来了只需小坐一会儿,我咔嚓一下就把他的样貌拍下来了,然后——然后我就可以对着相片画像了!
在智能手机普及之前,现代人也经常去照相馆,但照片通常用不了几个小时就洗出来了,有的还“立等可取”。但你能想象吴焯夫的“照相馆”要多久才能出成品吗?据档案专家介绍,他画一副两尺长、一尺宽的肖像画,通常要画半个月左右!
写真这种“拍照”有优点也有缺点。人脸部的麻子、皱纹、黑痣等缺陷就能被吴焯夫抹掉。但是画笔毕竟会欠缺精准,客人拿到后总会有点不满。“吴老先生,怎么我眼睛变小了,能不能画大一点?”“吴师傅,我的鼻子是不是整歪了?”要是顾客有了修改的要求,给吴焯夫添点钱,就能按照要求进行修改。
吴焯夫实际上是利用照相技术,简化了肖像画的一部分工作。
笔者猜想,肯定会有顾客会要求把自己的样子画得比真人更好看一些,这样一来,倒跟今天的美颜相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在当时照片成品质量比较差的情况下,吴焯夫的“画真子”更受欢迎也有可能。
照相,成都社会发展的镜子
如果以“画真子”不能称为照相为由,剥夺涤雪斋“成都第一家照相馆”头衔的话,那么这个荣誉就应该落在鉴容照相馆头上。
鉴容照相馆开在梓潼桥街上,距离涤雪斋不远。它不像涤雪斋那样古今合体,而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照相馆了。店门两旁有对联作装饰:点石成金,财恒足矣;以人为鉴,容光照焉。有意思的是,这幅对联正是涤雪斋老板吴焯夫所写,因为鉴容照相馆的老板,就是吴焯夫的大徒弟张纪常。
鉴容照相馆在成都历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908年,四川总督赵尔巽[xùn]会见法国驻成都领事,张纪常为他们拍摄了一张照片。这张照片后来被传教士带到了法国、英国和德国,影响极大,照片中记录的会晤展现了清朝末年四川当局开放、革新的态度,也第一次让西方国家看见了成都这座城市。
照相技术最初都是为“大人物”服务的
照相这种“洋玩意儿”,最初只是达官贵人的玩乐而已。早期的照相馆,底片全部要从国外引进,漂洋过海而来,价格之高可想而知。从照相馆的陈设来看,也是感觉“高大上”:橱窗明亮宽大,内部总会摆放着各路电影明星照片,或者时髦的达官贵人的样照。照片里面,人物梳着油光发亮的背头,穿着富贵逼人的貂衣,衣衫褴褛的市民要是路过这样的照相馆,还不好意思靠近。也有一些人认为照相会把自己魂魄摄去,因此望而却步。
到了民国年间,照相在成都就相当普及了,照相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据统计,民国年间的成都,照相馆总计达到100多家,数量在全国都名列前茅,除了底片价格降低之外,成都人对新事物的接受也是非常之迅速的。
当时的照相馆,已经有种类繁多的服装提供了,光是可以查阅到的就有学生装、洋装、军装、西装等。不仅如此,为了让客人上镜更好看,照相馆还提供化妆服务。顾客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尝试海派的、蜀派的、还有异国风情的各种拍照风格。想角色扮演,体验不同的人生,民国成都的照相馆就可以满足你的需求。
民国时期的照相馆,已经可以为顾客定制各种风格。
摆拍,照相的宣传艺术
自照相技术诞生以来,“摆拍”就是风云人物自我修饰的重要手段。要说最早研究“摆拍”的成都人,清朝末年的杨维算一个。
照片比文字更有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已是现代人的常识。在清朝末年,政治人物就深谙此道,把精心“摆拍”的照片,当作政治宣传的载体。
四川人杨维是清末著名的革命党,1907年在成都密谋起义,事情败露后被捕入狱。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成都立刻响应,宣布反清独立,同时成立了“大汉四川军政府”,11月26日杨维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为巡警总监(相当于四川省警察厅厅长一职)。
一个饱受过牢狱之灾的人要担任巡警总监一职,如何叫人信服?杨维独辟蹊径,巧妙地运用了照片的“魔力”。他出狱后,第一时间找来摄影师,在监狱门口拍了张特殊的照片。照片里的杨维身着囚服,手脚都戴着镣铐,身形看起来狼狈至极;但细看他的眼神,似乎闪烁着坚毅的光芒,大有威武不能屈的姿态。
这还不止,拍完这张囚服照,杨维立马穿上巡警总监的制服,又拍下了一张精神抖擞的戎装照,照片里换装后的杨维完全变了个人似的,挺拔的身姿,看起来一身正气、威风凛凛。
当时刚刚改朝换代,社会本就一片混乱,走马上任的官职都难免遭人议论,但这组对比强烈的照片却让杨维的就职轻松了很多。街头巷尾的老百姓在报纸上看到杨维的照片,才意识到如今的巡警总监曾是“反清”的英雄,连连赞叹道:“好官!有胆识!”
民国警察照片
今天的我们,可以对着百年前留下来的老照片,回味那时候的成都风景和人物。这多亏了像吴焯夫、张纪常等敢于“吃螃蟹”的人,当大多数人还在对照相怀着好奇与畏惧时,他们已经敏锐地察觉到了新事物的强大生命力。而在人们逐渐接受、利用这一新事物的过程中,这座城市也逐渐走向了现代文明。
=========我是分隔线=========
新土著爱上老成都!关于成都街道故事和民间传闻,相信亲爱的读者朋友们一定都有自己的压箱干货,不妨分享出来,让大家一起感受现代化大都市背后的人文元素。欢迎大家直接留言提供更多关于成都的故事线索。
⊙声明: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想第一时间收到推送文章,欢迎搜索“成都Go”,或“sccdgo”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