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的战旗村,自2018年2月12日后,知名度猛然提升,前来参观、取经的人络绎不绝。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走集体经济发展新路,是战旗村振兴最根本的一条经验。
抓改革:发掘土地价值积累资本
土地是农村和农民最大的资源和最大的资产。战旗村发展最初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创新土地经营,充分发掘土地价值。
2015年成都市郫都区被列为全国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县,战旗村抓住了这次机会,将原属村集体所办复合肥厂、预制厂和村委会老办公楼共13.447亩闲置集体土地,以每亩52.5万元的价格出让给四川迈高旅游公司,收益超过700万元。这次行动被称为四川省敲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第一槌”。
实际上,战旗村的土地改革早就展开了。从2003年到2007年,战旗村多次进行土地整理,共置换出建设用地数百亩。这些土地可挂钩到县城城区使用,村里利用其预期收益融资9800万元,用于土地整治及新型社区建设,实现了土地收益1.3亿元,归还融资借款本息有余。
土地集中给战旗村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整理出来的土地部分用于村民集中新居建设,部分用于吸引榕珍菌业、妈妈农庄等企业和项目落户。战旗村集体经济从此风生水起。
抓主体:突出集体经济“挑大梁”
“土地的集体所有权是发展集体经济的本钱。”战旗村村支书高德敏说,过去只强调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和经营权,忽略了土地的集体所有权。一些外出的农户宁肯让土地荒着,也不给集体使用。
2011年,战旗村进行了土地确权,遵循依法、自愿、有偿原则,村集体出资50万元折股量化、农户以土地承包权入股,组建“村、企、农三合一”的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全村90%以上的农户加入合作社,80%以上的农户承包地进行了流转,80%以上的流转土地实现了集中经营。
“外来投资企业与农户单独谈判和签协议成本较高。土地适度集中和成立集体公司,方便我们以集体名义引进社会资本和项目。”高德敏介绍,战旗村目前有5个集体公司。
集体经济的壮大,促进了全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改善。战旗村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大力治理面源污染,全面推进乡村人居环境整治,进行农村“厕所革命”,建设生态绿道1500米,建成柏条河生态湿地,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抓根本:围绕农业,开发产业链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战旗村成立农业股份合作社后,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形成了以有机蔬菜、农副产品加工、郫县豆瓣、食用菌等为主导的农业产业。
高德敏说:“农村集体经济不能就农业发展农业,也不能发展单一产业,那样风险大,亏本的可能性大,只有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才有出路。”战旗村产业发展路径是,先发展农业产业,在此基础上装填其他项目,形成农、旅、文、体、商一体发展格局。
“乡村十八坊”是该村利用集体资源,自筹资金创办的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核心,集产品制作、参观学习、体验销售为一体的旅游商业文化综合体,具有浓郁川西特色的榨油坊、豆腐坊、酱油坊、布鞋坊、竹编坊、郫县豆瓣坊等一家接一家地排列着,吸引游客驻足询问。
来到吕家大院,传统的民居经过修缮、整理后,古老的川西林盘文化更加诱人。竹林、菜地、住宅构成独立的生态单元,游人可以在院中休憩和用餐,充分领略农家风味。“我们只做适合自己的产业,不利于我们村长远发展的项目坚决不要。”高德敏说。
抓管理:建设基层治理体系
强化基层治理是战旗村防止集体经济走偏而建筑的一道防火墙。它依托集体资产股份经济合作社,构建“村党总支+集体经济组织+农业合作社+专业协会+村民自治”工作格局,建立起一核多元的基层治理体系。
在经营管理体制上,战旗村采取“母公司(合作社)+子公司”的模式。母公司主要负责收益分配,除集体资产租赁、承包土地流转等简单经营外,不得独立经营,只能通过入股的方式,与民营主体共同成立子公司,由子公司负责经营。做到不吃“大锅饭”,不走“回头路”。
为健全监管机制,战旗村严格规定村两委成员不得在母公司领工资,只能从公共支出中领取工作绩效;绩效工资与工作考核、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直接挂钩。制定集体经济监督管理办法,确保母公司彰显公平原则,子公司体现效率原则。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通过“清权”“晒权”“束权”,细化明确村(社区)干部权力“边界”及决策程序。
(来源:半月谈 徐希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