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产业日趋完善,生态环境全面优化,民生福祉进一步提升……2018年,三道堰街道深入贯彻落实“项目年”“全面落实年”要求,从乡村振兴、生态优化、民生改善等方面,实现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产业互动发展 乡村振兴全域推进
适逢春节,三道堰青杠树景区内的农家乐纷纷挂上了喜庆的大红灯笼,不少游客举家前往,共度团圆年。“春天看油菜花,夏天去龙舟会、泼水节,秋天到双虹桥绿道徒步,冬天天气好就到青杠树晒太阳,三道堰环境实在太舒服了。”记者在青杠树景区内遇到带着家人来吃团年饭的市民王万华,她对三道堰全域的旅游环境打造赞不绝口。
依托自然生态资源,三道堰逐步完善旅游配套,优化提升都市现代农业,建成了占地60亩、配套完善的稻虾共生养殖基地,培育了农事体验、农产品展示、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多种业态和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业态,带动当地居民创业增收;积极优化产业结构,在青杠树村组建乡村旅游合作社,引进外来资本,探索“公司+农户+合作社”的合作机制,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2018年,三道堰景区接待游客299.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611.58万元;青杠树景区接待游客26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869.02万元。值得一提的是,青杠树村还被评为“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
旅游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让一部分村民富起来了,也让三道堰街道党工委书记唐浩看到了当地乡村振兴更深远的发展方向,“乡村旅游将是三道堰未来发展的重点产业,而有品质、有内涵的旅游项目才是留住游客的有效途径”。唐浩介绍,三道堰在落实农村集体建设性用地改革基础上,积极推进“程家船田园综合体项目”,其中,“水隐桑田”一期园区将于2019年3月8日开始试运行。同时,开展“青杠树一号项目”,在北片区建设民宿酒店集群,提升旅游度假硬件品质。
未来,三道堰将继续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绿道体系优势,加快推进五村连片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倾力打造林盘人居、水乡文化、生态度假、乡村文创四大主题功能区,构建以项目为点、绿道为轴、功能区为片的全域旅游景区。
生态环境全面改善 聚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去年,范成军一家三口响应货币搬迁政策,从三道堰水源保护区炮通村7组搬到了配套齐全的社区居住。“以前我们家就住在水源保护区内,环境很好,还能看见野兔。虽然搬离那里有些不舍,但为了更多人喝到干净的水这也是值得的。”
2018年,三道堰完成生态搬迁107户、379人,腾退土地85亩,饮用水源水质保持100%达标。同时,三道堰全面推进河长制工作,强化源头治理和措施治理,安装拦漂栅17处,河道清淤12950米;实施下水管道进入城市污水管网改造工程25处。全面开展污染源普查,关闭晶强塑料等6家“散乱污”企业和18家规模养殖场,配合完成了5000米两河下河排口工程建设和青杠树村污水处理厂二期拆迁工作,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整治。
据悉,三道堰将在落实饮用水源保护的基础上,切实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大力实施增花添绿、拆墙透绿工程,持续开展背街小巷整治、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和“厕所革命”,规划建设200亩大地景观和微绿地,打造水乡街、相姻街等3条特色街区,不断提升景区旅游品质,聚力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
配套设施不断完善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
“住得好、有保障是群众的基本愿景,也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不仅要建立治理有效的管理机制,更要提升居民的专业技能,以人才振兴推动乡村振兴。”唐浩说。
去年,三道堰就业和社保工作成效明显,开展了餐厅服务礼仪、“百名厨师进乡村旅游聚集区”等各类主题培训33场次,受训人员800余人;组织“春风行动”等招聘活动6场,新增城镇就业11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新增转移692人;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稳步推进,参保率达99.9%以上,社保新增扩面328人,民生配套设施不断完善,养老服务和社会救助平台不断健全。
下一步,三道堰将继续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加大最低生活保障力度,深化救急难工作;加强关爱援助站建设,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加大困难群众救助力度;完善日间照料中心平台建设,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残疾人、计生奖特扶家庭关爱服务体系;完成三道堰消防站和三道堰新中学建设并投入使用,切实强化民生保障,提升群众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