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656|评论: 0

[四川教育] 打造“四问”课堂,助力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落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5 15: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从学生发展的角度提出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对信息技术课程建设起到了统领作用。那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和思考,笔者总结出“问题”在这一过程中的特殊作用。能否对“问题”这一工具进行深度挖掘,以帮助解决实际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在此思考的基础上,笔者尝试打造“四问”课堂模式。
  ● 一问:利用真实问题的情境,培养计算思维
  本文不去赘述计算思维的起源和概念,仅简单了解计算思维的组成。钟柏昌教授从主体与世界的交互关系类型出发,将计算思维分为三组有关联的思维结构:对象化思维和过程思维、抽象思维和可视化思维、工程思维和自动化思维。其中,自动化思维本质上是利用计算设备自动化求解问题的思维。以此为参照,笔者关注计算思维的培养。
  例如,Word的“查找和替换”可以处理很多问题,如更改错别字、统一替换大小写字母。教学导入时设计的问题一般是:“如何更快地把全文的错别字改过来?”如果需要进行更改的文档只有一页,学生可能会有疑问,因为“通篇读完,再一个个改过来,也很快”,这可以看成是一种思维惰性。当涉及到的文字或数据很多时,学生就会开始积极质疑:“不可能要我全部读完,一个个来改吧?”此时,学生会去积极思考新的解决办法来求解。在这种真实的问题中产生寻求新知的欲望,学生所习得的并非只有“查找和替换”这种基本技能,更多的是了解“计算机可以自动执行查找和替换”,这个功能也更加能体现其优越性。因此,在进行具体问题创设时,文档越长,所需要替换的文字越多,就越能激发学生思考寻求新的方法,有助于计算思维的培养。
  同样的道理,在学习Excel填充柄工具时,需要计算的数据量越大,学生掌握自动填充技能的欲望就越强烈。这种长期的训练,可以促进学生感受到计算机自动化执行的高效,领悟到自动化技术正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以及思维方式。理解自动化的必要性、实现自动化的基本思想方法,能够辨识自动化的限度,理解人类在自动化系统中的功能和价值。
  ● 二问:适时提出合理“问题”,强化学生的信息意识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信息意识的培养容易被忽视,从相关文献的数量就可见一斑。笔者以“信息意识”为关键词去搜索相关文献,检索到的文献中与信息技术课程或信息技术教学有关的很少。究其原因,可能是人们普遍认为本就是学习信息技术知识,信息意识自然会习得。其实不然,如Word中的查找与替换,学生在学过之后,遇到需要更改错别字时,能否想起这个技能?应用技能时,能否判断技能应用带来的便利性?这就是信息意识的一种体现,这是比技能学习更高层次的内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呢?在学习Photoshop中的《文本编辑》内容时,添加和编辑文字的技术本身并没有多大难度,而隐藏在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思想是信息意识:当需要提炼和突出图片主题时,能否想到使用文字来进行画龙点睛?因此,要培养学生的这一意识,可以在学习技能前,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比如,“为什么这里加上文字更好?”“什么情况下需要给图片加上文字?”从而让学生养成先思考后动手操作的习惯。同样,在学习Flash中《元件的创建》一课时,也可以提出“在什么情况下,将图形创建成元件更合适?”“为什么这里没有用到元件,用了是否更高效?”“元件的优势到底体现在哪里?”等类似问题。 (论文先发后付QQ1324725251)
  具有一定信息意识的学生,不仅会对当前学习的技能进行价值判断,还会积极进行新知识的探索。例如,在学习Flash《灵活的线条》一课中,学生将有颜色的元件拖入由简笔画构成的舞台中时,就会对“添加这个元件后,作品并不美观”产生质疑,基于这个疑问,开始学习颜色的填充。
  ● 三问:设问对比多种工具,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是数字化创新能力的基础能力,这一点在实际教学时容易被忽视。我们习惯于告诉学生,解决这个问题,该用哪个工具,该如何去整合资源,而忽略了应该让他们自己去评估和选择,结果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束手无策。
  其实,在每一个项目任务开始前,教师可以让学生评估已经学习过的一些软件,评估它们是否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任务,或者对比多款软件,再根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思考:“我该选用哪款软件?”例如,在学习Excel处理数据前,教师可以先把数据放在Word表格中,让学生先用Word进行数据的处理,再适时引入Excel。观察并了解Excel对相同数据的处理过程后,学生可以直观地领悟到Excel对数据处理的强大功能,在日后碰到数据处理的问题时也能寻求适合的工具。再如,在学习利用Photoshop处理图像时,也可以适时穿插现在流行的一些修图软件(ACDsee、光影魔术手等),让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学会根据图片效果选择合适的工具。
  ● 四问:引导学生质问,规范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在落实“三维目标”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的目标常常浮于文字,教学中则多体现于情境或者总结。例如,有的教学中创建了一个关于环保的情境,但整个教学过程并没有涉及任何环保相关的内容,因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提出的“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实际上难以落实。
  反观现实,从社会到个体,信息社会责任的规范都迫在眉睫。信息社会责任作为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不能停留于“纸上谈兵”,那么,该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进行开展和渗透呢?在学习《深入了解因特网》时,除了书本上的内容,笔者都会专门设计一节课,让学生讨论“互联网带来的利和弊”,引导学生一分为二地看待网络。笔者记得一位学生曾痛心疾首地讲述有了网络后,父母沉浸在网络购物、网络游戏中,减少了和自己的沟通,对自己也变得不耐烦。他日渐感受到了家庭的不温馨,他不知道科技的进步带给他的是好还是坏。针对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讨论,笔者引导学生讨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最后和学生一起总结得出,只有理性地看待网络,规范地使用网络,生活才会是积极向上的。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提出是源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这也是信息社会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其必要性和必然性也促使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必须在日常教学中落到实处。笔者借“四问”课堂,只是提出一种落實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的模式,更多的模式还有待于探索。无论采用何种模式,都需要明确:信息技术教育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核心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训练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去。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