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739|评论: 0

“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 这位成都“网红村”的村书记过年前后忙着当学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18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jpg
  战旗村全貌

4.jpg
  乡村十八坊大门

5.jpg
  游客现场品尝美食

6.jpg
  工人制作手工布鞋

7.jpg
  游客体验鸡公车

  似乎假期到乡村旅游成为了一种新时尚潮流,而这种时尚潮流在这个春节,在成都的这座村庄,体现得尤为明显。这是位于成都市郫都区的战旗村,春节小长假期间,这里迎来了游客24.5万人次。灯会、美食、艺术活动天天不打烊,日日客临门,十足的“网红范儿”。
  其实,在全国范围内都颇有名气的战旗村,早已是乡村振兴的“标杆”。这可不单单是因为村里景致漂亮。
  2018年,战旗村村集体资产5700余万元,增长24%;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约达2.84万余元,增长10%;游客达到65万人次,文旅业产值增长300%……还被农业农村部评为2018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无论是兴旺的产业、宜居的环境,还是如同芝麻开花节节高的村民收入水平,都是吸引各地考察团队络绎不绝前来“取经”的重点。
  村里面再没有谁比高德敏更了解战旗村一路走来的发展脉络与创新实践。于是作为战旗村党总支书记的高德敏,自然也成为了与考察来访团队交流最多的人之一。不过,这个春节前后,高德敏更重要的事儿,不是“传授经验”,而是当起了“学生”。
  “乡村振兴,是一门大学问”,彼时,离春节还有不到一周的时间,还没正式揭牌的战旗村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已经有了上课的声音。高德敏就作为学生坐在台下,接受培训。
  “将来我也要站到这里的讲台上,给人讲乡村振兴的实践”,高德敏说,自己当前是要培训学习如何做好一名讲师。
  至于要搬上课堂的案例“战旗村”,仅看过去这一年的新探索,已经足够讲述很久,很长。

  新路子
  十八般手艺+十八般收益=乡村十八坊

  其实,去年春节期间,战旗村已经是火爆得不得了。但是今年更热闹,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村里新开了个新奇有趣又颇有乡村特色的旅游必去之地——乡村十八坊。
  正月初六,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战旗村的乡村十八坊仍然是游人如织,热闹非常。“辣椒坊”、“豆瓣坊”、“香油坊”……街两边每家民居建筑都挂着实木招牌。
  许多游人都是第一次体验这样新奇的旅游方式。建筑风景的美好自不必说,这里每一个民居都是一项民俗手艺的展示、生产、观光、体验和消费的综合场景。比如在酱油坊里,你会看到许多“手艺人”从头到尾酿制酱油的全过程,能亲自参与其中的工序,当然还可以购买。
  看到每个手工“作坊”忙碌不停,游人们体验得不亦乐乎,高德敏自然是再高兴不过。事实上,对于去年夏天刚刚开放的乡村十八坊,高德敏花了极大的心血。
  去年上半年,村两委商议决定,利用村集体资金打造民俗旅游仿古街“乡村十八坊”,在保留传统手工技艺的同时,把原来闲置的场地盘活,发展乡村旅游。大到构思,小到一砖一瓦的选材和细节的设计,高德敏都花了大量精力。
  “这是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模式”,高德敏对记者说,推豆花、榨香油、绣蜀绣、编竹笼、制豆瓣、纳鞋底儿……这些乡村民间的技艺是宝贵的文化财产,也是独特的旅游资源。
  游客们不仅可以在这里购买到正宗的川西特产,还能亲身体验非遗文化,感受传承千年的匠人精神,同时民间的手工艺也能得到发扬推广和保护,村民的受益更是能节节攀升,一举多得,这何尝不是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新路子!

  新期望
  放宽视野全川的多元民俗文化这里都可以有

  去年,是乡村十八坊的探索期。高德敏告诉记者,去年,乡村十八坊还处于平台搭建的阶段,更重视将平台做大做成熟,所以对于入驻的商家,首年暂免租金,“等到平台成熟了,运行机制完善了,就到了全村集体受益的时候了”。
  这个时间看上去会很快。因为许多入驻十八坊的商家们,已经在短短数月的时间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红火发展。
  就拿赫赫有名的“唐昌布鞋”来说,去年一共卖出去7000多双,比前年翻了倍。
  唐昌布鞋店的老板赖淑芳是在去年8月8日将新店铺搬进乡村十八坊的。不同于以前的店面,在这里,她拥有了占地180多平方米的工作坊,不仅可以集中完成布鞋制作、展示、销售和体验,还能招收许多的学徒。
  “从布料到成品,32道大工序、一百多道小工序,我们都是按照最传统的工艺手工制作”,赖淑芳告诉记者,去年,唐昌布鞋被列入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多的客人不仅想买鞋,更想看手艺人现场做鞋,“所以在十八坊里我们的作坊每天都有好多全国各地的客人参观、拍照、摄像,有的还要跟我合影”,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比起生意的红火,赖淑芳更开心唐昌布鞋这门手工艺的推广和创新。据她介绍,2018年,在战旗村村委会的撮合下,唐昌布鞋尝试了多种融合创新。比如和郫都蜀绣大师合作,推出蜀绣婚鞋、棕编布鞋等18种新产品;再比如,曾经为没有传承人而焦虑的赖淑芳,一年里已经教出了至少二三十个徒弟。
  高德敏对乡村十八坊的发展,自然也已有了新的想法。他告诉记者,将平台进一步搭建成熟的同时,新的一年,“我们要吸纳更多的有特色的手工艺、民俗文化等到乡村十八坊”。而他也放宽了视野,不仅本村本镇的特色特产,全川的特色手工艺、特色文化,都可以引入进来。

  新“血液”
  大学生、创业者来这里当“新村民”

  游客、参观者、考察团……人们愿意来战旗村走一走、看一看,愿意来找寻作为乡村,这里被“城里人羡慕的理由”。“那我们就必须让大家在这里找到真真正正的理由”,高德敏说,这“理由”一定不只是村庄外表的美丽宜人,而更多是村民们实实在在的好日子,是日后越过越好的新期望。
  于是很多人不仅仅是来“走”,来“看”,他们不再离开,成为了村里的“新鲜血液”。高德敏告诉记者,仅去年,村里就吸引来了返乡大学生及创业人才120余人。
  从外企辞职的80后秦强,就是从外地来战旗村创业的大学生。他的创业项目很有趣,做的是“共享农业”。他和团队所建立的人人耘“互联网+共享农业”互动种养平台,包含分销平台,溯源平台,互动种养三个平台,比如市民用户可以下单认领农民的果树,甚至可以实时监测果树的成长,最终在丰收时获得产品。也就是说,他的平台一边联接乡村农户,一边联接市民。市民直接在APP上下单,村民直接为客户耕种,既解决农户剩余土地的问题,也能让城里人吃上放心农产品。秦强告诉记者,去年,人人耘APP注册用户已达到5万多,销售额达到2000多万。而去年一年,“人人耘”的团队已经扩大到了拥有20多名大学生,“很大一部分就来自于战旗村”。
  高德敏告诉记者,大学生回村甚至外地大学生来到战旗村,已经越来越频繁,“对于他们来讲,这里的生活与机遇,不一定比城里差”。村里有越来越多、越来越大的产业,人才可以大显身手,可以探索新农村的发展,可以有宜居的生活环境,可以有颇具竞争力的收入,“所以年轻人来了,很多曾经去外面‘看世界’的村民们,也回来了”。

  新任务
  不仅自己的日子要红火也要把经验带给大家

  3天前,战旗村又有了件大喜事。全国乡村振兴人才培训基地——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正式揭牌了。学院就建在战旗村,一片川西民居特色的气派小楼,能同时容纳2000人上课。高德敏也是这所学院的讲师之一,他会针对战旗村的实践讲述经验。而为了能够讲得好、讲得顺,他已经作为“学生”接受了多时的培训。
  上个月29号的下午,高德敏就坐在学院的大教室中接受培训。课程的内容包括“礼仪、表达、讲解技巧等等”,培训的对象,都是像高德敏一样即将登上这个讲台的讲师们。
  高德敏告诉记者,这里针对的培训对象,不仅包括村官村干部、新型职业农民等等乡村振兴需要的一线人才,还包括了想要投资乡村、想同农民打交道的各行各业的人。而讲师不仅包括涉农高校的教授教师等,还包括了“我们这些来自各个村的村书记”。
  据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常务副院长杨兴红介绍,学院在课程安排上,将根据受训者需求,量身定制课程。课程除了将展示郫都区乡村振兴的经验,还将开发乡村经营规划师、农村电商等特色课程。
  高德敏作为实践派的讲师,最重要的任务,是将探索实践的经验带给学员。当然,那可不是单单介绍成绩,“比如很多社会资本想要进入农村,却不知道门路;再比如企业想同农村合作,却不知道怎么跟农民打交道……”,这些都是学问,都要一起探索。
  事实上,这一年多以来,高德敏一趟接一趟去到了全国各地许多各具特色的新农村,也从未停止过学习的脚步。在他看来,战旗村好的经验要分享,但对于乡村振兴这门学问的探索,前路还长,战旗村的创新之路,还会坚定地走下去。

  (来源:成都商报-红星新闻  王垚)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