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老鸱山药博园的一条名为“茱萸道”的石阶步行道。
“茱萸道”三个字,刻在一块黑乎乎的原石上。那石头,两头上翘,似金元宝般。
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双子叶植物纲、山茱萸目、山茱萸科、山茱萸属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佩茱萸,中国岁时风俗之一,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时爬山登高,臂上佩带插着茱萸的布袋(古时称“茱萸囊”)。
我沿“茱萸道”的石阶而上,但见两旁的树木仍然葱茏,几乎看不出曾经动工建设的痕迹。一位外地的姑爷摸着低矮的马桑树上的籽籽,十分好奇,眼光中露出对苍溪绿水青山的羡慕。
迎面有一小亭曰“清风亭”。单檐的小亭雕梁画栋,纤巧精致。小亭有楹联:
黄花绽蕊宜沽酒;紫菀分香好赋诗(怀菊亭 赵荣芳撰)
瞰江上红鳞追浪;望园中瑞草含英(怀菊亭 王雪莲撰)
黄花绽蕊宜沽酒;紫菀分香好赋诗(怀菊亭 赵荣芳撰)
瞰江上红鳞追浪;望园中瑞草含英(怀菊亭 王雪莲撰)
这是我们本土的女作家所撰写的。轻灵、新巧而又含蓄。
特别是赵荣芳女士的那幅,让人想起了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的《如梦令 · 昨夜雨疏风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自古以来,诗酒相通,大凡诗人,十之七八皆善饮酒,酒催诗兴,磅礴而发。这首词,是写她酒醉之后的情景,足见她对酒深有所爱,不喝便罢,一喝就要尽兴,也就是酒中豪杰吧。
“黄花绽蕊宜沽酒;紫菀分香好赋诗。”黄花、紫菀均是中草药名,而诗酒,于女性,一样的深爱。既有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气息,又有于此观景饮酒,酒催诗兴,磅礴而发的绝妙景致。
且不说对联用律规范、对仗工整,单是那画面,便给人强烈的对比之美感。如果要说药名,那是多多,可并不如黄花与茱萸的色彩对比之鲜明,亦如读音上的平仄一样。我想,这便是女性的情感之细腻所在。
站在亭边的观景台上极目远眺,“人淡如菊 ”便浮现在脑海中。人淡如菊,形容人的品行、性格就像菊花一样淡泊。语出唐代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玉壶买春,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书之岁华,其曰可读。
是的,不论是药情园内独立东篱边的黄花,还是活乐似火的紫萱,都会让于都市繁忙中得暇游览的客人回归自然,产生“人淡如菊 ”的联想。
此亭有匾额“怀菊亭”,窃深以为然。
由清风亭折向西北,就是六角重檐的鸱顾亭了。
《后汉书 华佗传》有“熊经鸱顾”养生之法,状若熊之攀枝、鸱之回顾。“鸱顾”还有环顾回首之意。抚亭而立,青山入眼来,碧水顺流去。这是导游图上的解释。
小亭有楹联:静听芦获摇秋水;遥待鸿鳞寄锦书(茱萸亭 王雪莲撰)
茱萸道是沿去老鸱山主峰的脊梁而行的,鸱顾亭的东面是蜿蜒的滨江绿道环绕的高楼林立的老城,而西边,则是当年陆游走过的通往剑阁方向的苍剑路,沿此道步行登高,静听摇秋水的芦获,遥待寄锦书的鸿鳞,实为一大美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抒发的是诗人王维独自远离家乡的凄凉,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少我一人而生的遗憾之情。可在互联网的今天,远离家乡的亲人,也可在网上视频,定会少了许多王维的凄凉遗憾之情的。
我想,不论是叫环顾回首的鸱顾亭还是佩带“茱萸囊”登高的茱萸亭,均可。
其实,前边的景观,是在为最后的登上弘养楼作铺垫,走茱萸道,过怀菊亭、茱萸亭,再登上弘养楼,一览苍城美景。
这时,你定能领略到重阳节时臂上佩带“茱萸囊”爬山登高的意境,感悟到这条小道被命名为茱萸道的真谛。
2019-2-19于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