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2612|评论: 0

[信息动态] 原剑阁川剧团男旦萧继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2-23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原剑阁川剧团男旦萧继武

    梓潼县西北角42公里处,是剑阁、江油、梓潼三县交汇之地。潼江入口之处即现今的仙峰乡,解放前叫做陈家河。潼江发源于老君山白阳洞,向下汇集成马阁水,经江油厚坝、重华、河口进入梓潼陈家河。陈家河因潼江纵贯南北,以当地一陈姓望族大户而得名。剑阁县川剧团原著名男旦筱翠娥、全县路人皆知的“萧摇旦子”就诞生于此。
       萧家世代务农,自己有几亩薄田,租赁了陈家一点田地,农闲兼带打点短工,多年的积累修下了几间房屋,筱翠娥全家就在这里过着平淡的日子。萧家共生养了两个儿子。筱翠娥是老二,自幼就身体孱弱,其父母与农村普通家庭一样,都要指望家中男丁来承担重活以供养家口,就给他起了一个十分阳刚的名字——萧继武。由于他从小就没有读过书,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是那几个字,所以解放后参加剑阁川剧团就被人们写成了萧其武、萧吉武等,反正叫得答应就是。
大约在他10多岁的时候父母相继去世,家业由哥哥掌管,因不善经营,日子过得比较艰难。一天,中坝(今江油市)的戏班在距他家几十里路的长卿山下王爷庙唱庙会,萧继武伙同几个朋友前去看戏,因天晚不能返回,就借宿在王爷庙的屋檐下,被戏班班主、小川北一带的著名男旦梁琼华发现,见他衣服虽然破旧,但是面容姣好、衣架(身材)柳条,是一个唱旦角的好材料,就有心收他为徒。经过一番盘查海底(了解基本情况),再加几番劝说,作为孤儿的萧继武就在梓潼的王爷庙正式拜梁琼华为师,学习川剧旦角的表演艺术,并以艺名筱翠娥随师行走江湖。
    按照旧时戏班的规矩,学艺三年,还必须要帮师三年,才能独立跑滩(走江湖),要求签下文约,学艺期间残疾病死,逃跑被拐卖等老师概不负责。故,一般学徒在老师那里就是苦受煎熬。但是萧继武却不同,一是相貌出众,基本条件好,首次上场演出《琴房送灯》就受到观众欢迎。二是,他自己已经是孤儿,没有回家的愿望,早就把老师、师娘当成了自己的父母。故,受到梁琼华一家的善待。因其身材小巧玲珑江湖上又将他称为“小女子”,而在老师家中,师弟师妹们又把他叫做“筱翠娥哥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筱翠娥先后学习了梁琼华的花旦、正旦、帅旦、青衣旦、闺门旦等全套表演艺术,随老师从江油唱到甘南的文县、碧口;阿坝的松潘、茂州(今四川北川、汶川及茂汶羌族自治县等地),在绵阳的射洪、盐亭、梓潼、三台一带受到了较为广泛的好评。也给老师带来可观的收入。
    正当筱翠娥唱得大红大紫的时候,孱弱的身体却经不住煎熬而出问题了。先是全身起“干疙闹”(疥疮),后是打摆子(疟疾),将近一年的时间里痛苦难熬,没法演出。但是,作为班主和老师的梁琼华却没有放弃他,想方设法给他找到了外国进口的西药“奎宁”(疟疾的专用药),老师还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美国葡萄罐头交给筱翠娥吃。据他后来回忆说:“那个葡萄罐头里的葡萄,个个都是白生生的,有指姆那么大一颗一颗的,抿甜!”终于在老师的精心呵护下,筱翠娥的病体渐渐康复,并再次登上舞台。
    梁琼华的班子多以跑码头、赶庙会、唱“包戏”为主,每到一处都由当地码头各堂口的袍哥、庙会的会首等点的戏码来安排演出。梁琼华自身特别擅长的是踩跷翎子戏,这是一种高难度的“做工”“范功”戏。要求扮演旦角的演员只用一个大脚趾穿上不到三寸长的绣花小鞋来表现古代女人们“三寸金莲”式的小脚,这就形同现代的芭蕾舞。很多时候还要戴上“野鸡翎子”做出若干高难度的优美舞蹈,诸如川剧经典中的《白邙山》、《花仙剑》、《别洞观景》、《二美上路》、《苍狐拜斗》等。这些戏一直深受观众欢迎,也是梁琼华的强项,梁琼华自然而然就把这些戏当成“挖甑子饭的瓢儿”(最能挣钱的手段)经常予以挂牌演出。但是随着岁月的演进,老师已经不太累得下来了。所到之处就由筱翠娥粉墨登场。然而,旧时唱戏的规矩,一般一天要唱早、午、晚三台,长此以往筱翠娥收入虽高,却也感觉累不下来。这时,没有家庭负担的他就染上了鸦片烟瘾。
      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中后期,四川兵荒马乱,梁琼华眼见得戏班生存问题严重,就歇业收手,将戏班解散。全套衣箱出卖,改添茶具,在中坝开起茶铺来维持生计。筱翠娥只好离开师傅,转搭赵桂廷的桂华科社等戏班继续游走江湖。但是,毕竟只身一人,多有不便,加之陈家河老家里的兄嫂过世,留下一个幼小的侄儿。于是又从老家把侄儿牛娃子(此系小名,真名萧某某隐去)带到自己身边,意欲将其抚养成人,并作为自己的帮手。但是,临近解放,胡宗南大军入川,川陕一带丘八横行,社会治安状况恐怖,人们哪还有心情来看戏?大多戏班无奈只好与端公班子合作,干起了“跳神弄鬼、酬神娱人”的活路。这样的演出一般能够保证吃饭,却没有多少收入。旧社会走江湖养成的一些火爆脾气,加上生活所迫,常常将心中的不快发泄到侄儿身上。在一次怒火中烧时,一巴掌失手将侄儿的左耳打聋。侄儿受不了这样的生活就在某次跑滩赶路的时候逃离了他。临近解放时,筱翠娥回到老家将祖屋悉数卖掉以为生计。
      解放后,筱翠娥辗转来到了剑阁县,1952年与剑阁县当地玩友组织的“川剧改革会”和几位江湖艺人一道参加了剑阁川剧团。这时的他不再使用筱翠娥的艺名,恢复了萧继武的本名。在人民政府的帮助下戒掉了已经多年的鸦片烟瘾,但也因此导致嗓音倒闭。原来的花旦、正旦、帅旦、青衣旦都不能唱了,只好改唱摇旦和一些配角。例如:《逼嫁玉莲》中的孙氏、《柳荫记》中的候邱氏、现代戏《白毛女》中黄世仁的妈、宣传婚姻法的《吹鼓手招亲》中的媒婆……,因演出这些角色较多,几十年的舞台演艺又自然而然地浸润到他的生活之中,就是平常走路都像是在跩坤(旦)角的台步身法,只要一上街就成为了当时剑阁街上的一道风景,人们不约而同地称之为“萧摇旦子”。
    五十年代后期某天,萧继武忽然接到一封信件,原来是因为他把租屋卖掉,一人独享全部资财,侄儿拟将其告到法院。听说此事要打官司,作为一字不识的他,既不懂法律,又不懂政策,唯有川剧舞台“老爷在上面丟签,小人在下面啃砖”的见识,顿时吓得浑身发抖,放声大哭。时任剧团政治指导员的某某某闻讯,当即劝他:“你给他回个信,要打官司到剑阁来打。那都是解放前的事情,到时候我们晓得咋个帮你说话。”这才使其放下心来。终因当时的交通、通讯都不方便,此事后来就不了了之。
      作为剧团主要靠演戏生存,建国后又倒嗓、身体又发胖的萧继武已经很不适应舞台演出了,于是接受组织的安排,负责演出时把守剧场票门、看守保管室和养猪等工作。
    五十年代全国已经实行了粮油计划供应,各个单位为了弥补粮食和副食的不足,纷纷开辟了增种地,并以伙食团的名义饲养肥猪。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始,萧继武领到养猪任务后,一则感激剧团领导对他的关照,二则也因为上不了舞台而有些逼屈,就将一腔情绪化为了养猪的积极性。用他自己的话说,每天给猪添饲料、打扫清洁都是“一个骗马打进去,一个绞腿翻出来”(骗马、绞腿都是舞台上的小武功),年年都要出栏两、三头肥猪。他也因此多次受到奖状表扬。
      他守票门最大的特点就是原则性下的诸多灵活性:
    一是前紧后松。即在刚开演的时候非常严格,在临近结束的时候非常宽松。例如戏演到三分之一的时候,他就允许两个人合买一张票,演到一半(即剧场休息十分钟时)就可以三个人买一张票。临近结束前十几分钟就“放门”,让那些没钱买票又等了一晚上的大人娃儿都去“铲戏锅巴”。
    二是生紧熟松。对他不认识的生人那是坚决地按照规矩来,必须一人一票,毫不含糊。对于一些熟人,特别是诸如:缝纫社的裁缝、烟酒、糖果、副食店的柜员、饭馆里的红锅匠、杀猪卖肉的刀儿匠、则另当别论。因此他也得到这些人极大的尊重,一上街都有人尊称他“萧老师”并给他提供种种方便。尤其是对卖瓜子水果的老太婆,他不仅准其在剧场门口卖,还经常性地主动让他们到剧场里的门厅中来卖,一则使其生意可以不受天气影响,二则这里面看戏的人多,生意更好;三则还可以边卖边听戏,过点“干瘾”。但前提是:一要把该他打扫清洁的票门一带的卫生搞干净,二要不时给他提供酸菜稀饭、玉米糊糊等家常便饭。
    三是:有用的松、没用的紧。只要能帮助他办事的——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事——就宽松,否则一概“不认黄”。他养猪的成效显著与他这一举动是密不可分的。他要买米糠、酒糟子等猪饲料,不仅说一声就有人给他留下,还会有人主动地帮他送到剧团来。甚至要除猪圈、挖猪粪等重体力活路都不需要他自己动手。
    在一般情况下,他守票门还是很严格的,这不免就要与那些守候在门口想看“粑片”的产生矛盾。这时他的表演技巧就派上了用场。面对大家异口同声地要求他“放门”的时候,倘若心情好他就会又摇又跩、条声幺幺地说:“短命的呢——,我们该还是要吃莽莽哉蛮,把你们放进去。我们切喝风窝屁啊!”;有时候又假装生气的样子,拿出旦角身法和讲口夸张地说道:“你们硬是谱求人得很!天天跟你们嚼牙巴劲,把老娘的胎气都气发了!……嗨呀!老娘要是小月(流产)了,我啊——,(妖艳地)要跑到你们屋头切睡起哦!”有时实在气毛了,他就会大骂一声,“咚”的一下跳到票门中间,两手叉腰,扯起式口、怒目环视,如果把锣鼓一旦安上,活脱脱的一个《铁笼山》中的杜后!这气势足以完霸现场。一次,十几个小青年在那里苦苦哀求“放门”,但是时间还不到。一旁听得不耐烦的他,一下跳出来骂道“你那个霉妈哟!呸!……”,突然就没有声音了,原来是他在吐口水时把假牙吐出来了。
      萧继武毕竟是从旧社会过来的人,身上也保留了不少的历史痕迹和缺点。六十年代初期,当时的川剧团还实行凭单位介绍条子免费就医的制度,这时他当年的大烟瘾又犯了。私下找了一个竹筒做成一个简易的烟枪,利用公费医疗和守票门积攒下来的关系,经常去医院开些含有某种成分的药物在寝室里抽吸。直到1965年四清运动开始才畏惧停止。
    在生活十分困难的年代,有一次他提着一张大手巾一跩一跩地来到城边上的稀饭店,这里正在卖饼子,刚刚炕好的饼子成摞堆在案桌上,只见他一边跩一边唱“哎呀呀!我的妈呀妈……”,一边把手巾往饼子上一搭,就顺走了两个。
    还有一次,他去扯了几尺布,要去缝纫社做一条裤子。当裁缝师傅把折子给他量了以后就问他:“萧老师,你扯的包包布呢?”他立即笑逐颜开的说:“龟儿子呢,我还扯啥子包包布嘛!那个不晓得‘裁缝不偷布,娃儿莫得裤’得嘛,该是哈!你不晓得切——给——老娘——偷啊!”
萧继武最为人们称道的就是他对老师梁琼华的感恩回报。建国后梁琼华再也没有参加剧团工作,据说他的茶铺也公私合营了。晚年收入菲薄,家庭供养人口较多,经济成为了他家的老大难问题。然而从六十年代起,萧继武每月都给师父寄5——10元钱去帮助补贴生活。如果遇到师父的生日、过年过节等就还要增加一点。师父偶尔也托人带点中坝口蘑豆油、桃片等土特产来。这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梁琼华因病去世之后。
    在萧继武的内心深处把剧团当成了自己的家。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只要与他自己的利益不发生冲突,都基本能积极地维护集体利益。1972年贯彻四川省革委“99号文件”,剑阁剧团被撤销,另外组织起一个文工团。第二年,川剧团的老员工造反重新占领舞台,并封锁了剧团的保管室。按理说,他应该与原川剧团的同事们站在一起才对。但是他认为文工团是他现在的集体,于是本能地站在文工团一边,深害怕剧团的同事们作出什么大事来,居然又担心又害怕地在寝室里瑟瑟发抖达两天之久。1984年春天,他腹部长了一个大包块,但是他不知道这是肝癌。人们问起他咋个得病的,他就说:“哎,我一天背包袱(怄气)啊!你看嘛,我门口那个自来水管子是公上(旧时对剧团集体的称呼)化了好多钱才安起的。那个都晓得‘冷水要人挑,热水要人烧’得嘛,你看那个矮子婆娘哦~~~,天天啥子都拿到哪儿切洗,洗个碗一个指姆儿在那儿转,手都不去,尽拿水冲。把我啊——,就怄了这么大个包来吊起哦……”
      1973年,终生未娶的萧继武见到原川剧团无儿无女的生角杜云程、鼓师尹光庭、花脸唐吉三等人的晚景都很凄凉,于是萌动了寻找侄儿牛娃子以图老来有靠的心思。正好剑阁剧团在江油厚垻演出,老一辈在这里碰到了牛娃子。后来叔侄见面,冰释前嫌。牛娃子夫妻随时到剑阁来看望并护理他。但是终因其脾气性格太燥而未能长期居住在一起。
    萧继武自从五十年代离开舞台后,曾经有过两次登台示范演出。一次是1962年剑阁剧团举办学生训练班的时候,演出了《营门斩子》、《花仙剑》、《别洞观景》;第二次是八十年代古装戏开重新放的时候,示范演出了《白邙山》。据悉,他平生只收了一个女徒弟,系绵阳地区某县川剧团的某某兰。另有参师弟子二人。
      1984年4月,萧继武因肝癌在剑阁县医院病逝,享年69岁。剑阁川剧团及其侄儿、徒弟为其料理了后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参与人数 1 小米椒 +10 收起 理由
乔松421258 + 10

查看全部评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