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朝华书记对蓬安教育作出批示:蓬安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区域教育强县,成绩成效值得肯定
市委朝华书记批示: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57ca0d5f47f343bcb7451fd58fc99424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蓬安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奋力建设区域教育强县,成绩成效值得肯定。望认真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持续加大教育投入,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在全县上下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乐’的良好氛围,抓紧推动区域教育强县建设取得实质性成效”。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3e98389bfa14dce99e816e6c5f63ac6
2018年9月13日,我县总结近年紧紧围绕“争创区域教育强县”目标,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开放包容、改革创新,持续加大教育投入,全面改善办学条件,稳步提升教育质量,不断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步伐成效,形成了《中共蓬安县委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教育强县的报告》。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ef806c844cc47b0bec3ff60aa10aa0b
2018年9月17日,中共蓬安县委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市委朝华书记对《中共蓬安县委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教育强县的报告》批示精神的通知,部署全县上下认真学习领会市委朝华书记批示精神,全力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大力推动教育优先发展。要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集中精力、智力、财力抓教育,做到教育问题优先解决、教育项目优先推动、教育经费优先保障。要加大教育投入,坚持每三年新建2所学校,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加快推动教育均衡发展,全面补齐教育短板。
二要大力推动教育现代化。要加大教育开放力度,敢于给政策、舍得付成本,积极招引知名学校、知名教师,吸聚更多优质教育资源。要持续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多元办学机制、教育管理体制、教学教研模式,全面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要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更新教学思路,优化育人模式,着力培养更多“栋梁之才”。
三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氛围。要大力弘扬尊师重教社会风尚,动员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教育改革发展事业,引导全社会尊重教师、敬爱教师。全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自觉涵养师德、锤炼师艺,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fc7e5308fc4b40e5be5e00758ec66d6a
中共蓬安县委
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教育强县的报告
(摘 要)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c37333609334e72b56d0d3941c65faf
近年来,我县大力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教育条件明显改善,教育实力不断壮大,教育质量稳步攀升,教育扶贫、学校食堂管理等工作全市推广,教育信息化经验全国推广,成功创建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连续两年保持千人以上。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c37333609334e72b56d0d3941c65faf
1
高点起步、高位推进,
全面推动教育优先发展
紧扣“教育为先”这个导向,集中精力、财力、智力抓教育,真正以教育支撑发展、靠教育开创未来。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34c5bf8d12284aa9a661ae63f45ad741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b8599803a03f4a61b485e41eff7661c1
一是始终做到教育事业优先谋划。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教育强县”战略,县委十三届四次全会再次确立“打造生态宜居江城、历史文化名城、融南发展新城,建设嘉陵江畔大美公园城市”目标,特别把“历史文化名城”放在核心位置,着力擦亮蓬安教育文化金字招牌。为此,将教育事业列入县委“1+2”《决定》、纳入蓬安“十件大事”,明确提出新建“康养文化小镇”、实施“三名一稳工程”,推动教育振兴、争创教育强县,拿出了教育发展的“行动方案”。
二是始终做到教育工作优先推动。围绕教育发展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县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定期研究教育,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每季度研究教育工作、每月调研重点学校,确保教育项目推动最快、教育招引优惠最多、教育扶贫力度最大。每年召开教育千人大会,鲜明“教育为先”导向,弘扬尊师重教之风,带动全县上下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去年,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教育项目开工最快、进度最好、满意度最高。
三是始终做到教育投入优先满足。坚持财政支出“教育为先”,千方百计筹集教育资金,教育投入连续三年实现“三个增长”,教育支出占民生支出比重保持在21%以上。2017年,在脱贫摘帽支出大、财政收入增长低“双重压力”下,依然挤出1.3亿元投入教育领域,并单列200万元高考奖励专项经费,带动了高考本科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0c1a31e0bf6847a89dedb539043eae67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a20c0cbde1aa48fe8ad5298684a27cc3
2
结合实际、注重实效,
全面改善教育基础条件
紧扣“硬件设施”这个基础,加快改善城乡办学条件,持续增加教育供给总量,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程度。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9448f9493c74bf78a949d211892d37d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e47f7ee41e0747baaaa1957ca525b141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581a6d5f45b94b6aa0f7268ccad8009c
一是资源科学化配置。坚持统筹城乡、软硬并重、全域发力,优化学校布局,科学配置资源,做到学校向人口稠密区域集中、师资向农村薄弱学校倾斜,合并城市学校2所、分设农村初中2所、恢复一贯制办学3所,优秀教师下派支教、农村教师上挂锻炼638人次,保障群众就地选择优质学校、就近接受优质教育。
二是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坚持每三年至少新建2所学校,统筹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乡镇标准中心校建设、薄弱学校改造,近两年新建改建城区学校3所、维护改造农村学校68所、达标升级民办学校45所,实现了乡乡有标准化学校、校校有标准化设施。
三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大力实施“蓬安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与教育部数字化中心建立战略合作,新建智慧教育“五中心两平台”,光纤网络“万兆出网、千兆到校、百兆到班”,实现名师专家远程互动、课堂教学实时监控、教学质量在线测评。全县“校校通”“班班通”覆盖率100%,可就地接受人大附中、西南大学附中等名校在线教育,更大程度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d467cb34a754d93b35f5cf9359c82a0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d2af4c1c27dc4da5bf832a32c6c961f6
3
稳中求进、稳中快进,
全面促进教育优质均衡
紧扣“优质均衡”这个目标,推动城乡、区域和各类教育均衡发展、同步发展、全面发展。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a82debb2ef74a3e805b893adca7bf3f
一是锤炼师能扩优势。坚持“全员训考”“全员教研”“全员竞教”,每年组织全县教师培训考试,凡得分排名后5%的,取消评先晋职资格,集中补学补考;定期召开教研会、分析会、备考会,常态举办教学视导、教学展评、教学竞赛,持续提升教师教研能力。加快构建教研室、督学组、中小学“三级教研网络”,大力推行集体备课、“微课教学”“翻转课堂”,有力促进了学校校际教研、片区同步教研、全县联合教研。2016年以来,教研课题省级申奖7项、市级申奖27项,省市竞教获奖89人次。
二是统筹兼顾补短板。大力推行“学校联盟”办学模式,结成强优名校、薄弱学校发展对子18对,解决了农村“空心校”、学校“大班额”、学生“入园难”等问题。全面整合职教资源,设立蓬安职业中学,筹办职业学院,与绵阳核九院科莱电梯、南充三环电子等上市公司校企合作,订单培训、定向输送,产教融合、产教一体,带动全县职教生源较2016年翻了近4倍,对口就业率超过90%。
三是三名工程创品牌。深入实施名学校、名校长、名教师“三名工程”,每年筛选3所学校作为“名学校创建试点”,常态组织校长和教师到名校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定期邀请知名校长、知名教师办讲座、开讲坛,打造“出人才、出名师、出名校”的基础教育高地。近三年,先后组建“名师工作室”28个,举办“名师大讲坛”58场,培育省级优秀教师5名、全国优秀教师1名。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c0b1b69a44d4deca231e2d725036a86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ac0ae299dadd4664ba9858f34e312000
4
革故鼎新、推陈出新,
全面激发教育动力活力
紧扣“改革开放”这个主线,在开放招引中汇聚教育资源,在改革创新中激发教育活力。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9cace86b83aa4dfbaaf722d639cf883b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60cae0d3bc64ffe8bc573c9d14694db
一是坚持开门办教育。敢于给政策、舍得付成本、大胆放市场,采取“合作办学”“公办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吸纳社会力量兴办教育,西南大学、四川启睿宏达即将入驻蓬安兴办“西南大学南充实验学校”。制定出台“相如英才计划”,从职称评定、生活居住、子女入学等方面对招引的教育高级人才全方位保障,带动一大批研究生以上人才从事教育。通过教育开放,集聚了优质教育资源,集聚了人气商气,带动了蓬安第三产业、特别是服务业大繁荣、大发展。
二是坚持创新抓管理。创新教学督导机制,将全县划为10个督导责任区,由48名督学分片负责、包校联系,每周一督导、每月一通报;针对中考、高考升学班,落实10名教研员一对一蹲班听课、跟班辅导,推动学校办学质量、教学质量“双提升”。创新人事管理机制,实行校长“交流轮岗”、中层“局管校聘”、教师“县管校聘”,实现教育队伍有序流动、能上能下。
三是坚持务实育新人。大力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学生全面发展,精心打造“相如青春驿站”等红色文化、法制安全教育实践基地,每年举办学生艺术节、运动会、演讲赛,做到学校“文化艺术项目”每校一特色、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每天一小时,着力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全县创建省级、市级文明校园17所,中小学生参加省市艺术人才大赛获奖1300多人次。
http://p9.pstatp.com/large/pgc-image/afaec23093fd4e3ea363ba3d3fc0c39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7af8f89e58fe4b4fb91e03a9353bda76
http://p3.pstatp.com/large/pgc-image/8a5c8295e78340e8ac5a8ed837401a66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ede7cd2db8a74204b004de67f8410860
5
精准发力、持续用力,
全面提升教育保障水平
紧扣“尊师重教”这个核心,涵养师风师德,创新考核激励,让教育发展有保障、可持续。
一是重师风、立师德。坚持把学校党建作为办学治校基本功,既利用党员管理积分制、教育党建微信公众号、三带头三争先主题活动“三向发力塑师德”,又采取纪检组严查严办、督导组教育引导、各学校自查自纠“三方齐抓正师风”,更率先建立教育内部巡察机制,抽调20名老校长全覆盖巡察79所公办学校,推动形成了风清气正、崇德尚廉、向上向善的“教育生态圈”。
二是重考核、促激励。紧扣学校、校长、教师三大方面,制定教育“1+2”绩效考核体系,一把尺子量到底、一个标准评到底。每年举办教师节大会,表彰先进教育工作者,对乡村教职工每人每月发放240-320元的乡镇补贴,对农村教师每人每月发放400-450元的生活补贴,教师职业更有地位、社会更有影响、待遇更有保障。
三是重服务、优环境。大力精简教育会议文件、减少学校检查评估、整治校园周边环境,学生转学、升学提档、助学贷款等实现“最多跑一次”,每一所学校都能够放心发展。坚持教育服务发展,落实“六长控辍保学”,创新“六个一帮扶”,统筹学校生均公用经费5%资助贫困学生,结成师生帮扶对子5000多对,帮扶贫困学生7476名,每一名孩子都有了人生出彩机会。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351b98242794867bf13e12d3694b562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cb4e98dd07740179c79a1611c39dd0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