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2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课题“灾后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开题的日子。开题由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新春主持。
首先汶川县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吴开明致辞,介绍了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总体情况,他谈到灾后心理重建是汶川县灾后恢复重建的五大任务之一,灾后心理恢复重建任重而道远,恳请各位专家、教授继续给予灾区关心和支持,帮助汶川县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心理重建工作体系,培养出更多的心理专业人才。
随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培训组组长候志瑾用“飞鸽牌”和“永久牌”来贴切的形容专家组与在座学员的使命。她要求学员要坚持、要脚踏实地投入学习,要求各中小学校的校长们给予学员充分的支持,让学员们没有后顾之忧、全身心的投入到培训之中。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伍新春介绍此次“灾区中小学生心理疏导研究”课题以映秀中学、映秀小学、汶川一中、汶川一小作为研究基地。林崇德、乔志宏、吴开明、蒲进为四所学校授牌。
海外专家代表庄健谈到初到汶川的映像,“街上孩子的笑容见证汶川的美好未来”,他说,此行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一批批的精英,用信心伴着大家走,让心灵安心。
学员代表熊国钰表决心,珍惜学习的机会,实现自己的成长、汶川心理教育的发展。
开幕式后,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主任林崇德作了主题为和谐社会背景下的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从灾后心理疏导谈起的讲座。
下午,笔者跟随专家组旁听了主题为团队建设的培训活动。团队建设的培训主要是通过各种破冰游戏使学员们相互认识、相互了解、组建团体,在活动中真实体验团队的建设的过程,形成团体的所必有的结构(组长、组名、组的口号、组徽、组歌、组的出场造型)。在活动中,“如果是学生你会这样对他吗”;当专家组谈到会有作业时,学员们的表情变得凝重,专家就说“现在可以体会一下学生们谈作业色变的感受”等等话语,体现着此次培训的理念。这个理念就是:在学习中体验,在实践中学习,实现专业理论与实务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专家把6组团体的组名进行了一个有意思的链接,“生机队”代表着新生、希望;有了希望就应该飞翔,而第二组的组名是“我心飞翔”;我心飞翔是一件快乐的事,而第三组的组名是“快乐6+2”,为什么不是6+1呢,足见他们的快乐有很多;有了希望,可以飞翔,拥有快乐,那就会形成“友情久久”;比友情久久更深一层的是什么呢,是“永久”;让我友情久久、永久的是什么呢,是“心缘”。活动现场顿时响起了久久的掌声,从掌声中可以感受到专家的话语深深的讲到了学员们的心坎里了。
据悉,这是这次培训的第一期,还会有第二期、第三期……拟每学期每2个月一次,每次3到4天,暑假集中培训5天,每年培训5次。
 轻松的培训现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