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35960aac97fe44879d55d3be8b960504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c1cb27ad6329406d8fa4b2569c20e061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8db978f911d14b6887c8aeeb5835167f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6a87d8ba192c40849aa843803fbebc3d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27fea9ae456e4543b70c0ccf9f3f28ca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10150ad4489d4a9fbcc3fafb5e67f408
http://p1.pstatp.com/large/pgc-image/d6f5c757e96b47678825c53b747c8c3e
难忘家乡的电影
邓四平 / 文
记忆中,儿时的电影院是一方迷人而神奇的大魔镜,花鸟草虫,飞禽走兽,悲欢离合,世象百态,芸芸众生,风云变幻,尽从中出,让人兴奋,使人激动,更令童年时光的我们日日夜夜为之魂牵和梦萦……
那时候,每当夕阳落坡,老家永兴公社电影院里一位名叫唐忠烈的转业复员军人和一位名叫朱运邦的电影放映员便会从一个黑色的大木箱里“嘿咗”“嘿咗”地喊着号子一般,很吃力地抬出一台米黄色油漆早已斑驳的锅炉来,接着取出一根小指粗细油腻的绳子,一圈一圈小心冀冀地套在发电锅炉雪白锃亮的齿轮上,然后咬紧牙关猛力拉动绳索,在一阵阵呛人的黑烟中,发电锅炉好不容易才发怒般地“轰隆”“轰隆”沉闷地吼叫起来,昏黄的灯光亮起之后,拉锅炉的二人才会大汗淋漓如释重负般地微笑着直起身来,又忙着走进电影院侧边售票的小屋里,在一张八仙桌边用手摇动扳手倒白日放映过的影片。
姓唐的放映员的儿子名叫唐川江,他平时喜欢阅读武侠小说,私下里自己改名叫唐寅,居然和历史上明朝的风流大才子唐伯虎先生同姓同名,唐川江皮肤很黑,初中毕业,因为有文化,所以便专门负责售票。每次放电影前,小小的售票窗口前人头攒动,那场面更象在玩一种叫做“挤油渣”的游戏。年轻力壮的小伙往往挤在最前面,甚至打着唿哨干脆抓住售票窗的铁棍爬上窗口买票,后面的人更加心急如焚地往前挤,甚至摇动着手中的钞票努力地往前举:“兄弟,好兄弟,帮帮忙,帮我也买一张,帮我……”
一时间人声鼎沸,没买到票的人便唉声叹气失望至极地骂爹骂娘。往往此时,当兵出身姓唐的放映员才会慢腾腾地打开电影院半扇朱红的木板门,一脸杀气地大吼一声:“闹啥子闹,吃多了噢!”然后侧着身子一脸威严地斜伸出一只脚拦在门前,人群顿时犹如雀鸟见了山鹰一般寂静无声,人人便手执电影票规规矩矩地依次入场,那情景就如电影里的日军正在检查中国平民进出城门的“良民证”一般。
当然也有胆大的“影君子”,居然敢捡了白日里丢在地上废弃的电影票妄想蒙混过关的。守门的唐忠烈眼极尖,一把抓住,宛如老鹰抓小鸡一样将其迅速地揪出门来,并恶狠狠地骂一声:“滚!”被揪住的人便难为情地“嘿嘿”地笑着,仿佛犯了错误的小学生一般,红涨着脸,但却依旧赖在门边探头探脑羡慕不已地往电影院里不停地张望。往往就在放映员揪人的那电光火石的一刹那,儿时的我们便会趁机从他的屁股后面,甚至胯下,一溜烟兴高采烈地钻进电影院里去了。
那时电影院里经常放映的《红日》、《小兵张嘎》、《铁甲007》、《赛虎》、《铁道游击队》、《地道战》、《奥蕾一兰》、《宋景诗》等等古今战斗故事片才是我们的最爱。那种英雄气概,那种壮怀激烈的豪迈,让我至今依旧崇拜英雄,也崇拜流芳百世的墨客骚人,而看不起卖国的汉奸和投降敌人的叛徒。我不喜欢看《桃李梅》、《诸葛亮吊孝》、《李慧娘》、《打渔杀家》等等戏曲片,还有那时侯放映的《红灯记》、《沙家滨》、《智取威虎山》等等革命样板戏,我也不大喜欢,都是咿咿呀呀地唱,仿佛催眠曲一般,叫人看到呵欠连天。尤其是鬼片《画皮》、《精变》等等电影里那要吃血淋淋的人心的狰狞的女鬼叫人看了半夜里瞌睡都睡不着,甚至不敢摸黑走夜路。
我家二哥更是个地地道道的“影君子”,1980年那年把我们全家六月天顶着对火大太阳给永兴信用社搬砖挣的两块三角钱私自偷了,走了9个小时的路赶到蓬安县城电影院去全都看了电影。后来,二哥居然为了常常能去公社电影院混电影看,就义务帮电影院守门当检票员,居然被姓唐的电影员看中,将其侄女介绍给了二哥做女朋友,也就因为电影为媒,姓唐的放映员的侄女就成了现在的我的二嫂。
最令人记忆犹新的是1982年公社电影院第一次放映李连杰主演的武打片《少林寺》,早在一年前公社电影院的小黑板上便提前预告“今天距放映《少林寺》还有多少天”的倒计时了,那情景就象1997和1999年收复香港、澳门的倒计时一般庄重而严肃。
盼啊盼,望眼欲穿,好不容易等到放映的那一天,一大早,街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了。电影院根本就无法守门检票入场了,潮水般的观众涌进电影院里,里三层外三层把个电影院里挤得密不透风,犹如铁桶一般。从早到晚,连续放映了十三场,甚至场外仍有没挤进电影院看成电影的人。胆大的人竟把电影院两边的竹篾墙抠了许多巴掌大的洞,垫上石头,站在墙洞外往里看,连墙洞也挤不到的人,便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只好四处围着电影院直打转,或者干脆坐在墙外细细地倾听电影里传出来的打斗声、厮杀声来,人人脸上竟也露出十分满足惬意的神色来。
那时候,能够在永兴公社的电影院里看上一场电影,那简直是一种奢侈的高级享受。那时电影院也常常是谈情说爱的年轻人最好的约会场所。电影一开始,整个电影院里便灯光熄灭,光线逐渐变暗淡,坐在座位上谈情说爱的男女青年的脑袋便愈靠愈近,有时候遮住了后面的人的视线,后面的人便大喊大叫:“前面的,莫在那里调情,莫遮到老子看电影!”前排谈情说爱的男女青年顿时吓得赶紧分开,但过了一会儿,男青年的手往往又不老实了,常常伸进了女青年胸前的衣服里去了。
儿时的我,虽是一个常常挨父母打的调皮鬼,但也要算是我家兄弟姊妹四人中最幸运的一个了。因为我排行老幺,在家我常常可以不做什么家务事,理由就是因为我小。我成天的任务就是读书和贪玩好耍,我家裁缝铺的厨房耳门就直通公社电影院的后门,那时候看免费电影是公社干部们的特权。因此,每天天刚麻麻黑,我便草草地吃完了夜饭,从我家厨房耳门里一溜烟钻出去,溜进电影院,跑到银幕下面的乒乓台子上躺下惬意地看起电影来。往往看到中途便不知不觉地睡着了,等到一觉醒来之时,电影院里放的电影早已结束,看电影的人们也都早已散尽。整个电影院里一片黑灯瞎火,犹如传说中可怕的地狱。我吓得三魂不见二魂跌跌撞撞地跑回自己厨房后面,又从耳门里原路爬回,钻回床上呼呼大睡直至第二天天明。现在想来,小时候看电影虽然担了些惊受了些怕,但是现在回想起来,我如今能够走近文学并爱好文学,其实儿时所看的电影就是我文学上的最初的启蒙老师!我感激电影,我也理应对电影永远心存感恩!
时光一晃,很多年过去了,真想不到家乡小镇当年繁盛火爆至极的电影院居然在上个世纪90年初就已倒闭了,姓唐的放映员去了广东的一家玩具厂当了门卫,姓朱的放映员在镇上搭起了“摩的”。很多时候,我回老家经过以前的电影院时,却发现原来的电影院房子早已荡然无存了,原来的公社电影院大礼堂现在都改建成了经商户的门面了。我心中怅然不已。一种说不出的酸涩顿时溢满了我的心中。更想不到的是,如今在我生活的这个县城里,那曾经繁华一时的县城电影院居然也倒闭了。我真搞不懂,这究竟是网络兴起的科技时代的荣光,还是传统文化不断沦陷的悲哀?总之,很多年来,我再也没有看到过一回儿时那样好看而又让人刻骨铭心有趣的电影了。
记忆里,睡梦中,至今耳畔里仍时时响起《少林寺》中《牧羊曲》那优美而令人心醉的旋律——“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芳华正年少……”
作者简介:邓四平,男,四川蓬安海田人,生于1974年5月15日。西南大学汉语言文学大学本科毕业,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邓小平故居陈列馆馆员。从1989年至今已在《中国教师报》、《中国旅游报》、《青年作家》、《四川日报》等各级各类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篇,新闻稿件上万篇,计数百万字,曾在南充电视台《南充人话南充》讲授《历代名人与蓬安》6集电视专题节目,作品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各级文学奖。
蓬安全搜索总编辑邓四平:15908275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