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述冰冷与不幸的书,却散发着人性的温暖光芒。
《悲惨世界》是维克多·雨果于1862年所发表的一部长篇小说。书中的故事就如书名所写,悲惨而不幸。而正是借由主人公冉阿让的赎罪历程,芳汀的辛酸人生,珂赛特与马吕斯的坎坷情路,作者却让我在压抑而悲凉的气氛中,感受到了一种苦难中的幸福与温暖。
在这本书里,无论存在怎样的间歇、例外或欠缺,但是从头至尾,从整体到细节,全是讲述人从恶走向善,从非正义走向正义,从假走向真,从黑夜走向光明,从欲望走向良心,从腐朽走向生命,从兽性走向责任,从地狱走向天堂,从虚无走向上帝。起点是物质,终点是灵魂。始为九头蛇,终成为天使。或许,雨果想告诉人们,苦难或许躲避不了,可是自我绝不可弃。
我想,冉阿让的赎罪之旅在那样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不易。只是因为偷窃了一块面包,现实便给他的人生判下了无期徒刑。即使是获释以后,那张代表着耻辱的黄色身份证,也会将人们看待他的眼光变得恶毒,让人们对待他的态度变得恶劣,最终让他自暴自弃。而这时,主教大人米里哀的收留以及对于他偷窃银器的隐瞒,却让冉阿让得到了救赎,也给予了他撕毁耻辱,重获新生的勇气。而这,也是小说中第一个让我从冰冷感受到温暖的地方。
而冉阿让的这一次新生,让他在后来的故事里成为了一个给别人的黑暗带去光明的存在。
整本小说里,最悲惨的莫过于芳汀。在我看来,她是一个如断臂维纳斯一般的角色。她的美貌,她的善良,她的伟大母爱,都让她成为了一个近似完美的化身,而她唯一的不完美是她的卑微贫穷,而恰恰是这唯一的不完美却让她堕入深渊。我不敢说她不够坚强,因为她独自顽强支撑着自己和女儿的未来;我不敢说她太过逆来顺受,一味答应德纳第一家的勒索,因为她黑暗人生的唯一光明正被那一家人紧紧攥在手里。她的堕落来得无奈而彷徨,她为了唯一的女儿而牺牲尽了自己的东西,从头发到牙齿再到肉体,可她的灵魂却从未被玷污。在她那样的处境下,在那时候的社会下,她的堕落,无可厚非。
而她一切悲哀的救赎就来自冉阿让。是冉阿让将她从深渊拯救了出来,也是冉阿让解放了她生命的唯一阳光。虽然芳汀最终没有与自己的女儿重逢,但我想,她怀抱遗憾死去,却终究还是得到了些许幸福。而冉阿让在拯救芳汀的过程中,也在完成着蜕变,他甚至勇敢地掘开了自己费尽心血所掩埋的曾经。
我想,冰冷中的一缕温暖,黑暗中的微弱光芒,正如米里哀之于冉阿让,冉阿让之于芳汀,微小却变得那么重要和可贵。
而对比起冉阿让与芳汀的悲惨经历,柯赛特和马吕斯的爱情,纵然坎坷,却得到了最幸福的结局。在我看来,珂赛特的幸福是芳汀的悲哀与煎熬所换来的,更是命运对于芳汀的一种最美的补偿。芳汀的青春经历了抛弃与背叛,而珂赛特却得到了马吕斯的深爱与追随;芳汀的人生孤独而冰冷,而珂赛特的人生却最终美满而温暖。命运,终究是公平了一次的。
马吕斯,是不同于冉阿让这些平民的,可他却有着与他们同样的勇气和蜕变。他的贵族身世以及外祖父家的荣华富贵本可以让他成为花天酒地的纨绔子弟,可他却毅然抛弃一切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他的反抗是当时社会下的异数,是社会即将改变的征兆,也是以芳汀为代表的苦难人民的黑暗生活的结束的开始。这也是书中让我触动很深的地方。
雨果将这些人的悲欢离合交织在一起,成就了《悲惨世界》。可他更多的是想让我们明白,人性终究是纯洁善良的,而幸福的获得往往需要经历苦难。书中人物的全部经历与命运,都具有一种崇高的悲怆性,这种有社会代表意义的悲怆性,使得《悲惨世界》成为劳苦大众在黑暗社会里挣扎与奋斗的悲怆的史诗。这是一部雄浑的史诗,是一个人的史诗,但又不限于个人的意义。这恰恰也是这本书流传至今,闻名世界的原因。
对比起《悲惨世界》这个书名,我其实更倾向于《孤星泪》这个译名,孤星,可以是书中的孤独奋战的冉阿让,可以是独自支撑未来的芳汀,也可以是抛弃一切一个人投身革命的马吕斯。孤星,也代表着这本书,不只是一个人的史诗,更是整个社会的史诗。
悲惨世界,孤独星辰的一滴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