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或多或少会有几个为之狂热的梦想,无论这些梦想抑或是理想是现实的还是虚幻的。在如今这个时代,人们往往只在儿童时期许下远大的理想,或是立志成为一名科学家,或是发愿成为一位功成名就的伟人。这些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似镜花水月般的理想,在人们逐渐长大成熟之后自会破灭,成为日后回忆童年时的一个笑话。
但如果提起一个人物,他的所作所为,却恰恰是将自己的全部热情和生命奉献给了一个可谓是不切实际的理想。这个人便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
书中的堂吉诃德是一位来自曼查的落魄乡绅,他生平喜好读骑士小说,且整日耽于幻想,立志恢复古代的骑士道。而故事发生的时候,骑士早已经绝迹了一个多世纪。但就是这样一个荒诞不羁的理想,却让堂吉诃德拥有了排除万难的决心和毅力。他给自己那匹瘦弱不堪的马起名为罗齐南脱,意为从前劳役的马,又找出自己尘封已久的矛和盾,还将一个乡间女子臆想为自己的夫人,自封为骑士后,便离开了自己居住的村子,出去行侠仗义,游走天下。在经历了一番荒诞的冒险后,他最终返回故里,并于临终时幡然醒悟。
这就是塞万提斯笔下的,看似荒诞不羁的堂吉诃德。从整个故事的讲述中,塞万提斯描绘了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将这份理想主义的精神赋予堂吉诃德,以一种讽刺和夸张的笔触,为堂吉诃德这个执着的幻想家注入了血液,塑造了骨肉。堂吉诃德身上同时存在着睿智和愚昧,荒唐和正义,矛盾却毫不违和。大概也正是这样一个矛盾的人物,才能从万千人中突出,才能将塞万提斯心中的那份理想主义体现得淋漓尽致。
同样,作为堂吉诃德的对比人物,他身边的侍从桑丘便是一个极为现实的人,在桑丘的心中,现实利益是他什么时候都不会忘却的重点,无论是他在表现得聪明的时候,还是愚蠢的时候。而堂吉诃德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幻想者,或者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心中永远将他的骑士理想奉为第一要旨,并为此贡献出自己的全部。
提到作者塞万提斯笔下的这份理想主义,那就不得不提这本《堂·吉诃德》的创作背景了。
在塞万提斯创作这本《堂·吉诃德》的时期,西班牙的骑士文学正处于一个粗制滥造的阶段,骑士文学变得庸俗不堪。而塞万提斯立志要改变这样的文学现状,于是提笔创作,以堂吉诃德这个荒诞矛盾的“骑士”为主人公,讲述了一个理想主义的故事。而随着这本书的问世,西班牙的骑士文学彻底崩溃。
众所周知,西班牙通过光复战争,颠覆了阿拉伯人的统治,并将之驱逐出境,统一了国家。与此同时,西班牙依靠自己庞大的骑士军团,不仅称霸于欧洲,还远征美洲,造就了西班牙的“黄金世纪”。同一时期,西班牙的文学开始逐渐发展繁荣,正是在这一时期,骑士文学风靡整个西班牙,各类以骑士为主角的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百花齐放。中世纪的神学禁欲主义对人性的束缚也随着骑士文学的兴起被逐渐打破。
但随着封建经济的解体,以及火药火枪在军事活动中的大量使用,骑士文化开始暴露出弊端。十五世纪开始,一批杀人越货的强盗骑士慢慢出现,骑士文学也就随之变得不合时宜且庸俗化。
于是,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的出现,就像是一粒荒草中的星火,将骑士文学这片已无生机的荒草地烧的一干二净,但这也恰恰是在为文学这片大地重新赋予生机。
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充满了伟大的骑士理想,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精神让人看来既是感动又莫名哀伤。作者用喜剧性的手法描绘出了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堂吉诃德就是一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者,但他的这种无畏和正义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结局。
在书中,堂吉诃德踏上骑士之旅后,他所遇到的第一个不平之事是—个因为丢了羊而被富农拷打的小牧童。堂吉诃德本着惩恶扬善的骑士精神为小牧童抱不平,他命令富农放了牧童,而且把欠给牧童的九个月工资返还给他,而满口答应的富农却在堂吉诃德离开后将小牧童绑起来打了一顿。堂吉诃德的第一次行侠仗义最终以失败落幕。
而这样毫无效果的行侠仗义在堂吉诃德的整个游历过程中并不少见,可见堂吉诃德身上所展现出的理想主义其实是不切实际的,甚至是有些荒诞的。堂吉诃德脑海中充斥着的骑士精神让他把风车当巨人,把旅店当城堡,把苦役犯当作被迫害的骑士,把皮囊当作巨人的头颅,他生活在现实里,却也生活在虚幻中。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如堂吉诃德这样的理想主义者虽然常常活得落魄甚至是失败,但他们的人生却是精彩纷呈的。如今我们生活的时代是和平安宁的,物质财富相对充裕,人们的生活即使不那么富裕,却也比战乱年间好了数倍。但也正是这样平稳的年代,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使得人们开始迷茫,失去了值得为之奋斗众生的目标。
有些人沉溺于对身外之物的盲目追求中,内心却是一片荒芜。他们麻木,空洞,毫无理想,现实得吓人。这样和堂吉诃德一比,荒谬的又是谁呢?即便堂吉诃德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即便他的骑士之梦虚幻不实,但他的精神是富足的,超过大多数的人,他才是真正“活”着的人。
同样,堂吉诃德身上还有着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可贵精神。他的第一次出征以被一群人打趴在地结束,但他的决心和信念并未有丝毫动摇。他养好伤,说服桑丘成为自己的侍从,再一次踏上了征程。虽然桑丘并非一个骑士精神的追捧者,但他对现实利益的追求也将他带领上了和堂吉诃德同样的道路。虽然二人追求不同,但殊途同归怎样也好过于单打独斗,而且故事的后续也在告诉我们,桑丘和堂吉诃德身上存在着相同点,他们都是有着大智慧的“疯子”。
堂吉诃德身上的理想主义还有一大闪光点就是,他能将所遭遇到的一切化作美好。书中有一段的故事是这样的:堂吉诃德和桑丘入住一家旅店,被安排和一名脚夫一间屋子。到了半夜,旅主的女儿偷偷溜进房间与脚夫私会,却因为黑暗认错了人。脚夫误会堂吉诃德与桑丘,将二人揍了一顿。这本是一场莫名其妙的横祸,但在堂吉诃德看来,是一场痛苦却美妙的体验。在他的眼中,这个旅店是一座城堡,而夜半前来私会的旅店女儿是一位高贵的公主,公主对自己这个骑士一见倾心,于是前来投怀送抱。至于脚夫的误会殴打,自然是嫉妒自己得到了公主的青睐。
正是这样的理想主义精神,让堂吉诃德在自己这段可笑却正直的征程中,不断地被激发出斗志,彰显着属于骑士的精神,伸张着来自骑士的正义。也正是这样的无畏之心,使得堂吉诃德这个人物充满了人格魅力,也使得故事中现实的桑丘心甘情愿地追随这个声称能给自己带来利益的主人,因为在这一段征程中,桑丘也受到了堂吉诃德的影响,领略到了当一名游侠骑士的乐趣。也许,桑丘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心中利益的那杆秤已经渐渐沾染尘埃,而内心却渐渐的充实起来。
其实,堂吉诃德知道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疯子。但在他的心目中,一名真正的游侠骑士是一个博学广闻的,正直不阿的,有着世上所有美好品德的人。而最最重要的,是要坚持捍卫真理和正义,并不惜为此付出一切代价,甚至是自己的生命。这也正是一名理想主义者最真的体现。
堂吉诃德批判那些被华服美酒包裹着的,一味追求享乐的人。在他心中,为了真理和正义,身外之物皆是无所谓的。作为一名游侠骑士,粗茶淡饭,陋衣简服,坎坷艰难,苦痛血汗都不是放弃的理由,而是追求骑士精神路上的考验。因此,桑丘不理解他为何不去为达官贵族效力以获得锦衣玉食的生活。但也正是因为桑丘这样一个现实主义的人跟随在堂吉诃德身旁,堂吉诃德才能避免在征程路上饿死或渴死的命运。
但理想终究是理想,虽然它支撑起堂吉诃德整个的人生,却终究没能拯救他。
书中的堂吉诃德在自己的征程中留下了许多可笑的行为,也播撒下无数正义的种子,但他的这份骑士理想终究是不切实际的。
在遇到无数次碰壁,无数次好心没好报,无数次困厄艰险后,吃尽苦头的堂吉诃德带着桑丘辗转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也许是内心的幡然醒悟,也许是受够打击失望透顶,堂吉诃德终于一病不起。此时,那些曾经被他奉为人生真谛的骑士精神全部成为了无稽之谈,荒谬而可笑。他开始悔恨自己醒悟得太晚。
大概是失去了内心长久以来的强大支柱,堂吉诃德也走向了人生的尽头。临终前,他立下了三条遗嘱:一是将之前桑丘的欠账一笔勾销;二是将自己的遗产全部留给外甥女。但不允许外甥女嫁给看骑士文学的人,否则遗产全部收回,拨给宗教做宣传费用;三是向以他为题材的小说作者致歉,令其写出了这部荒唐的书,自己心中十分愧疚。
这便是属于堂吉诃德这个理想主义者的悲剧故事。他荒唐却正义,善良也愚蠢,矛盾但美好。而作者塞万提斯也借这个极具人格魅力的角色向世人讲述了自己心中的理想主义,讲述了自己对于封建统治的批判,以及对人道主义精神的歌颂。
以梦为马,以自己的全部生命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踏上一段又一段的无畏之旅。将自己所生活着的世界化作理想的国度,匡扶正义,惩恶扬善。这是属于堂吉诃德的游侠骑士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