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4187|评论: 1

[原创] 网红流浪汉网红背后:读书是一种高贵的行为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3-22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个流浪汉是什么人?有人扒出了他的名字:沈巍。沈巍是什么人?有人说他是复旦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曾经在上海某区的审计局工作,后来因为生活变故,成了一名流浪汉。沈巍说,那是胡说八道,他只是上海一所普通大学毕业,的确进过体制,但没有所谓的生活变故,他提出过垃圾分类,喜欢流浪,喜欢读书。

沈巍读什么书?《战国策》《左转》《了凡四训》《聊斋》《诗经》等等,他一出口,就惊掉了旁人的下巴。

他说:
“善始者众,善终者寡。”
“广交朋友,博览群书,诚信待人,宽厚处世。”
他劝人要读书,说大家认为他很了不起,只是因为大家书读的少了。他说:
“你们买衣服几百几千,你都不嫌贵,一本书十几块,你们还觉得贵吗?”
在物欲横流的魔都,沈巍的话如同一股清流,让网上网下为名利追逐的人们种下了菩提的种子。

于是,路过他身边的人们纷纷慷慨解囊,施他予钱。他拒绝,他说,我不是乞丐。

大家侧目,称他为“先生”,甚至还有人说,“大师在流浪,小人在殿堂”。

如果某些单位今年有评选“最美”系列评选的话,我掐指一算,沈先生至少可以获得“最美流浪者”“最美读书人”两项大奖。

网络绝大部分人对沈先生的善待,让我感觉正能量满满。特别大家看到的是一个生活落魄的流浪汉还不忘读书的励志故事,而不是饱读国学经典生活落魄的读书无用论。

说到底,这是一种对读书的正向激励:即便你生无所依,读书也会让你获得社会的尊重。

读书是实现社会阶层正向流动的最好方式。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读书的作用被制度化的固定下来。

唐太宗看着应试的举子说:“天下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宋真宗说: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于是,天下的俊杰之士,通过读书科举出将入相者不计其数。许多人终生皓首穷经,只为一朝登得天子堂。

自古以来,读书就是这样改变着人生,读书人自然也赢得了世人尊重。只是古人这种读书的选择,多半是带有功利的性质。

如果一个人读书能够完全摆脱功利心,那更容易赢得社会的尊重。上海的这位流浪者显然就是属于这种性质的。

中青报首席评论师曹林曾经写过这样的一个故事,一次他出差回京坐高铁在车上看塔勒布的《黑天鹅》,引起了一个高大魁梧的乘警的注意,曹林写道:
他(注:乘警)说,火车每天往返几趟,日常工作的间隙,他就坐在这里看书,一年可以看150本。――每年读150本!一句话就“碾压”了我,我读书算多的了,一个月可以看4-5本,一年最多不过才60-70本。他从包里拿出一本书,《人类智慧小史》――英国坎布里亚大学哲学教授科诺的作品,我以前翻过,没看下去,讲的是神话、宗教、文学、占卜和魔法,一本了解人类智慧发展的微型百科。他说,我看的都是这种量级的书,其实并不难读。
……

他(注:乘警)还介绍了另一个读书经验,书不必买了读,借了读可能最有效率。现在很多城市都在“全民阅读”上投入很多,公共图书馆资源很丰富,要学会使用这种公共资源。他的借书卡就被他用到了极致,翻了下他最近借的一些书:《求知简史-从超越时空到认识自己》、《锻炼改造大脑》、《盲眼钟表匠》、《神秘的量子生命》、《感谢不完美的自己》、《超人类革命》、《未来食材的N种玩法》――他指着最后一个书名笑说:这本可不是教你怎么做菜的,是谈生物工程学的。

接着话题就开始在各种我基本听不懂的学科间穿越,从人脑结构到神经网络,内啡呔和多巴胺――还好,多巴胺我还算听得懂。再说到人工智能和基因编辑――还好,前段时间刚看了一本关于人工智能的书,可我一说作者,他根本看不上那作者,说人工智能最好看哪个作者的哪本书。然后说到科幻小说和社会工程学,复杂性科学、博物学、生物进化学。唉呀,博士一年级上学期“科学逻辑和哲学方法论”一学期的课,都被他讲透了。高深抽象的理论,他一两个比喻,就能让人听懂,显然他自己是真读懂读明白了。他还聊到了当下一些热点,咪蒙啊,方舟子啊,知乎啊,NHK的记录片,快手抖音,女权主义,量子纠缠,引力波,自私的基因。神啊。
神啊,这个高大魁梧的乘警就这样吸了曹林的粉。曹林尊重他,并不止于他的爱书博学,也包括他读书的非功利心。

更进一层,读书还可以挽救一个人的灵魂,引导他进入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

高中时我们住集体宿舍,我上铺个子很矮,形象一般,成绩也是一般,有一段时间,他仿佛走进了生活绝境。他的父亲离世了,靠哥哥供养,他亲爱的女生也离开了他。他消沉了。老师甚至怀疑他要出事情。
有一天晚上他在床上突然自言自语:
“只有书不会欺骗自己,也只有书是靠得住的朋友。”
从此他发奋念书,考上了大学、研究生,最后考到北京一所知名大学读了博士,最后成了一个知名的专家。

如果不是读书,他的人生会怎么样呢?


去年世界读书日前后,我在北大参加一个培训班,有感于北大的读书环境,我记下了一段文字《在北大读闲书》,其中有写道:
读书是一种打开世界的方式。

俞敏洪刚上大学时的困难许多人都有碰到。我的同级校友谢有顺也有着一段相同的经历。

谢有顺说,他在县城上中师时,可以接触到的书籍很有限,文学期刊更是不易看到。他所阅读的四大名著也是前后掉页的那种。后来在大学里,他恶补了阅读的不足:

“那时成天逛书店,泡图书馆,等每一本新期刊出来。也常常在宿舍熄灯后,用手电筒在被窝里看书。我是宿舍里睡得最晚的人,平时也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我把多数时间都用来读书了。”

2013年,习近平在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说:

“我年轻时就看过很多俄罗斯作家的作品,像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涅克拉索夫、托尔斯泰、契诃夫、肖洛霍夫,他们的书对我们有很深的影响。”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就是读书。

我的记忆里还有一个北大旁听生的故事。

二十多年前,26岁的浙江浦江人柳哲辞去了工作来到北大当旁听生。他在北大经历了诸多的艰辛,生活所迫,不得不节衣缩食,甚至住进储藏室。为了能进图书馆读书,千辛万苦地找教授做担保。经过数年的旁听和阅读,知识不断积累,李终于成长为一位独立学术研究者,创办了曹聚仁研究资料中心、曹聚仁研究会、中华柳氏宗亲联谊会等公益机构。

通过在北大旁听获得成功的人远远不止柳哲,还有毛泽东,他先后两次到北大旁听,在图书馆里读书,在这里遇到了爱情,遇到了共产主义。

另一位在北大旁听、阅读成名的是著名散文家、翻译家金克木,他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他的最高学历,只是小学毕业。他是1933年带着微薄的薪水来到北大旁听的。1935年,他在北大图书馆谋得一个职员的位置,负责借书还书的工作。

此外,沈从文、瞿秋白、陈毅、丁玲、冯雪峰、柔石、李苦禅也都有在北大旁听、阅读的经历。

同行的朋友还告诉我,由于久受熏陶,这些年一批北大的保安考上了本科甚至研究生,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读书就这样为许多人打开了新的人生大门。

南怀瑾说:

真正的修行不在山上,不在庙里,不能脱离社会,不能脱离现实。要在修行中生活,在生活中修行。你的工作环境就是你的道场、你的坛城。

对于以读书为道场和坛城的读书人来说,读书就是最好的修行。

相对于技术进步和知识积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长度太有限了,因此,我们必须借助读书来完成知识的传承,延续人类的发展。

在读书中,我们同古人称兄道弟,同后人交流探讨。我们了解世界,感知未来,我们的灵魂不知不觉之间变得明智、轻灵、庄重而又善辩,智慧达到了一个又一个新的高度。

人类几千年的可考历史中,技术飞速发展,但人性的进步却是微乎其微。怯懦、自私、狂妄、贪婪等等弱点几千年来都一直伴随着我们。

于是,通过读书,我们聆听了一些高贵灵魂的教导,一些历史教训的哭泣。我们读的是书,也更是人类内心深处的创伤和先天不足,更是纷繁复杂的人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谦逊,养成恭敬的习惯,表露出自然的谦和与内心的善良。

就如林清玄所说的:“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读过的书和走过的路。”
想想近年自己的读书经历,也是感受颇深。年少时读书,多为考学的无奈,中年读书,似乎要淡定从容了许多。我当时写到:
读书最快乐的事情就是读闲书。

至于何为闲书,实难定义。实在要说,就是那种可读可不读,可记可不记,可理解可不理解的书,或说,不带功利和压力去读的无用之书。

俞敏洪进北大第一天走进宿舍时,看到有个同学躺在床上看《第三帝国的兴亡》,就问那个同学说,在大学还要读这种书吗?他的同学没有理他。俞敏洪感悟到进北大不仅仅是来学专业的,还要读大量大量的书,否则就没有资格把自己叫做北大的学生。他把《第三帝国的兴亡》读了三遍,然后找到那位同学想一起聊聊,没想到对方回答说:“我已经忘了。”

读闲书的真义就在于不求甚解,在于过目便忘。

少年时,想读闲书却是一种奢望,因为除了考试需要以外的闲书,多数都是父母和老师所不许可的。

初中时《射雕英雄传》大热,学校旁边租书店的老板将一本拆成三本分头出租,好不容易排队租上,却因上课偷看被老师当场缴获、撕毁,最后落得赔书了事。高中时看了陈肖人的中篇小说《黑蕉林皇后》,印象深刻,不是因为情节有多深动,而是因为这几乎是我高中时代看过的唯一一本闲书了。

步入中年,时光辜负了梦想,青春在不惑中消失。人生却也多了几分从容与淡定,开始了真正尽情阅读闲书的时光。

十年前喜欢品茶,阅读了不少茶经著作。一天看王国维的人生三种境界,有所启发,便草成小文《喝茶的境界》发于个人博客上,自己便忘记了这件事。没料到此后数年,这个观点在网络上广被引用,甚至抄袭。

中年再读《文化苦旅》,心中已经不会再把余秋雨当作膜拜的偶像,但不觉中年轻时粪青一样的笔触被余秋雨的恢弘壮阔同化了。一次写《斜滩往事》,回忆民国时期龙滩古镇的繁华,一位陌生的读者留言说,文章让她想起余秋雨的《文明的冲突》或《文化苦旅》。

我心里拜谢余秋雨,但说实话,中年时所读过的他的作品,如果没有提示,我是一篇也想不起来他究竟写了些什么的。

记得记不得不打紧,读闲书,少了功利目的,更能涵养精神境界。而且通过阅读,知识增长了,视野开阔了,意趣广泛了,胸襟自然也就宽阔了。

我的朋友平川说:读闲书的感觉,就是生命的自在漫步,就是心灵的愉悦漫游,在生命中也委实是不可少、更不可缺的。

正如李清照的诗: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大学时老师讲《论语》,对“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有两种解释,一种说“优”是“优秀”,另一种说“优”等同于“悠”。两种解释的实际结果都是一样的,就是孔子所说的,不学习就做官是害人害己的事情,是“贼夫人之子”。

想起了北大神童李书磊。他14岁考上北大,前后在北大呆了十年。后来他当过中央党校副校长、福建省宣传部长、北京市纪委书记,现在担任中纪委副书记。李书磊还是文化评论界的知名学者,曾出版《为什么远行》《杂览主义》《重读古典》《文学的文化含义》等专著。

对于做官、读书,以及知识分子与理想等话题,李书磊都有过深刻的论述,他在旧文《宦读人生》里说:

不管做多大的官,不读书便不过是一介俗吏。相反,只要永怀读书和思索的慧根,又何计其官职大小有无。我所向往的乃是向学的人不坠其阅历实践之志,实践的人不失其向学求道之心,众生都能在尘世修炼中得证菩提,达到人的圆满与完善。

他还在《关于精神》里写到:

从杨柳依依、雨雪霏霏的《诗经》到厚地高天、痴男怨女的《红楼梦》,至少在初涉人生的少年时代,是这一以贯之的感伤传统以它有毒的甜蜜滋养了我的情感。

其实,宦读人生古来已有。比如清朝的曾国藩,一直都是半天办公,半天读书,虽然智商平平,但最终为官为文都取得了很了不起的成就。

做官是很磨人的事情,越是置身于官场是非之中,就越是需要读书来涤虑养心。官员读书,最重要的倒不是致用,而是通过读书养心、悟道,达到内心的平衡,人格的健全,精神的皈依和灵魂的敬畏。如此,我们就会更少地听到关于官员抑郁自杀甚至腐化堕落的消息了。
比较起来,国学之类的书对于上海流浪者沈巍也是闲书了,想必他在读这些闲书之间,定然可以忘记人世间的纷扰与忧愁吧。

看到网络上有一个叫蔡历的人批评网络把沈巍当“大师”的文章,感觉很好笑:
总体来说,这位“流浪大师”应该是流浪界中最爱学习的,而且,学的是国学、儒家经典。无论如何,这种热爱学习的精神,尤其是在艰难环境下依然如此热爱,都是值得赞赏和鼓励的。

但是,从其所阅读的书籍,阅读方式,以及他所对经典的阐释来看,这位大师,应该只是一个国学发烧友,一位刚入门的学习者,尽管有一些学习心得,但是,还远称不上深刻和准确。

这位流浪者所展示的书籍,都是初学者所用的现代人译注版,而且都很新,不是经过多次阅读的那种。但凡对传统经典有了深入地了解,就会知道,现代人的译注充斥臆断、扭曲和胡扯,是决不能信赖的。研究儒家经典,一定要越过现代人,研究古人的注解,唐朝的、宋朝的,明朝的,清朝的,尤其是清朝的。我之前多次给朋友提建议,学习儒家经典,一定要看清朝的注疏。因为清学的核心在考据,在文字考据上是集大成者,一书在手,就能详知一字字义在历史中的流变。

譬如,《论语》一定要看刘宝楠的《论语正义》,《孟子》一定要看焦循的《孟子正义》,《尚书》一定要看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诗经》一定要看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礼记》一定要看孙希旦的《礼记集解》,《左传》一定要看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杨伯峻应该算民国人,但学风继承了清朝考据学。

但绝非说,只看清朝人的注解就够了,依然不够,因为清朝也有清朝问题。大家一定要知道,中国整体上对经学信心的崩溃,就是在晚清发生的,与考据学有着密切关系。对清朝人所极力批判的朱熹,也是务必要看,《四书章句集注》必要反复阅读。如果有时间,还要看看《朱子语类》、《朱子全集》,这些都是大部头。
妈啊,如果一定要看刘宝楠的《论语正义》、焦循的《孟子正义》、孙星衍的《尚书今古文注疏》、王先谦的《诗三家义集疏》、孙希旦的《礼记集解》、杨伯峻的《春秋左传注》才能可以成为大师,那这个世界基本就没有大师了,或者说,那要成为大师也太容易了吧。

只是这个蔡历不知道,许多人读书读的只是闲书,并无所谓什么大师不大师的,就如那位网红流浪者沈巍,所要的只是自由的流浪。

哦,不,应该称他为沈先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19-3-22 13:50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读那么么多书,变成流浪汉真是可惜了。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