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是校园食品安全问题高发的一年,这一年出现了多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
4月3日,湖北鹤峰县一中校内超市出售不洁面包,导致65人急性肠胃炎住院治疗
9月3日,因配送中心冷链运输不规范,江西省7所中小学25名学生呕吐、腹痛。
9月18日,贵阳红枫四小、五小部分学生午饭后出现“零散食源性疾病症状引发的群体心因性反应”。
9月19日,安徽芜湖通报3起幼儿园给孩子吃过期食物的事件。
9月21-23日,河北省赵县石塔实验学校数十名住宿生集中出现腹泻、呕吐、发烧等症状
9月26日网友举报燕京理工学院食堂用脚洗餐盘
10月19日上海市中芯国际学校被曝食堂出现大量发霉变质番茄、洋葱
10月25日,江西安远县3所小学学生在校用餐后出现呕吐腹痛等症状。
。。。。。。
鉴于不断出现的校园安全事件,教育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卫健委共同发布了《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将4月1日开始执行。要求中小学、幼儿园应当建立集中用餐陪餐制度,学校相关负责人每顿饭与学生一同用餐,及时发现和解决供餐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校长能深入食堂,与学生们同甘共苦当然是好事。但校长公务繁忙,每天陪餐也不现实。偶尔去吃一下有问题的食品,对身体也没什么大的伤害。有人认为应该把教职工、教职工子女也加进陪吃行列。如果学校的伙食便宜又好吃,不需要绑架,他们会自觉自愿去吃。实际上如果已经端上桌了,再进行监督,已经没有多大意义。只要没吃出大问题,就不会有事。校长陪餐制度的关键是要从制度上想办法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学生在学校的饮食安全一直牵动每个家长的心,有的家长为了孩子读书,不惜放弃自己的工作,在学校周边租房住,就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吃上可口的饭菜。因此邀请家长来监督学校的食品安全可能比监管部门更上心,可以由家委会成员轮流监督,或者聘请家长专职监督。由家长和学校教师组成学校膳食委员会,来决定食品的来源、采购,来负责收集学生对食堂的意见建议并监督食堂进行整改,家长还要有绝对话语权。
在澳大利亚,家长可以作为义工加入学校食堂运营,一是能让学校食堂的运营成本降低,二是家长可以对学校食堂运营进行监督。但家长义工在上岗之前会和正式员工一样,参加食品加工课程的培训,并且熟悉食品安全条例。
我们的家长还在为孩子吃得安不安全的时候,美国却在想怎样让孩子吃得更健康。美国《国家学校午餐法案》详细的规定了不同年龄的孩子每天不同食材的摄取量、营养搭配比例,都要严格遵守美国膳食结构表。只要有任何一项违规,将会面临严重的处罚。学校提供给孩子的午餐不仅要求营养均衡,还要求价格低廉甚至免费,国家为此提供上百亿的资金支持。美国农业部专设了食品和营养局,负责学校午餐计划的监管和营养方面的指导,监管每一家提供食品给学校的供应商;各州政府教育部门设执行办公室,具体负责本州中小学午餐计划的实施。
无论是校长陪餐还是家长陪餐也许在一定时间内会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时间一长就会流于形式。要解决学校的饮食安全问题,首先要斩断校长与餐饮公司之间的利益链,有的校长为了捞好处,不断压低餐饮公司的利润空间。餐饮公司为了利润也不得不进一些低价劣质的食材。更重要的是在制度上加大对问题餐饮公司和校长的问责,一旦发现问题,应对相关公司和责任人处以巨额罚款,限制进入餐饮行业,让其破产,甚至追究刑事责任。国家应该在孩子的营养上加大投入,毕竟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在这方面我们应该多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