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有点国学素养的奥数老师,今晚在给一个孩子辅导的时候不小心翻看了一下他的语文作业,让我不经回想起自己在语文这个科目的求学之路的痛苦,再作为一个已经工作的社会人重新看待语文教育的某些看法。
说起语文教育,就不得不说一下自己作为一名奥数老师的感慨了。理科所有学科真的是可以突击起来的学科,而文科都是需要长年累月的积累。我曾经见过在升学考试前夕突击一下,最后取得满意成绩的学生,也亲自带出过一名学生。
理科可以应试教育,靠自己能算出最后的结果我们就可以结论他学会了。但是文科不一样,长期被人刁侃的阅读理解,答案硬生生答出了作者本人都不知道情怀,思想,心情。每次看到这种题,我都感觉很疑惑,又很好笑,我们国家在语文教育这一块,九年义务教育的教育目的到底是什么,强行给作者加戏???
首先我们来一张图:
这是我辅导的那个孩子的名著阅读的题,看着这题我有些能马上答出来,有些靠自己回忆逻辑判断能答出来,剩下的都是直接答不上的。我们都知道提高一个人文学水平的最快办法就是多读书,多读些经典名著。这些书有难有易,我国的教育部也一直在这方面狠下功夫,为各个阶段的孩子推荐出不同难度的书,这一点确实值得人称赞。但是还是有个问题,被奉为经典的书籍,孩子们真的可以从中看出蕴含在其中的道理吗?还是说这要像这张试卷一样,能机械式的答出上面的问题。说实话,就算是资深大文学家,拿到这种试卷怕也得是抠脑壳了哟。
在说说另一些方面的看法吧。我觉得我国所谓的文学,不应该被称为“文学”,而是“国学”。我国自古以来在文化教育这一块从来就没有跟修身,治国分开过。我国的文化教育和国外的文化教育完全不同,在国外很多文学专业不被评为本科,他们的浮萍文化不能从精神上给予他们支撑,他们的文学教养可以称为文学素养,是一种语言艺术,是话语蕴藉中的审美意识形态。说句很直白嘲讽的话,他们的诗歌,文章能做到立意深远,观点鲜明,一针见血就很完美了,而我们国学在这儿之上还讲究用字,用词,对仗,音律,修辞等等复杂得多。对于我国的教育来说,我们不要求人人都能写,但要求人人都能赏析。还记得考试的诗词赏析不,还记得文言文词句的赏析不(侧重翻译),阅读理解恐怕是很多人的噩梦了,最后还是有对大家功底考验——800字作文。
那么,有没有语文大佬来跟我解释解释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