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555|评论: 0

[交流共享] 【 清明 】 南怀瑾:过去回乡祭祖不这样做都会被人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5 12: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u=4008286057,2093099195&fm=26&gp=3.jpg

过去回乡祭祖不这样做,都会被人骂、被人看不起

南怀瑾

      “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先解释“安土”,一般而言,中国自大禹治水以后,步人农业社会,所以过去在历史上经常看到“安土重迁”四个字,对于家乡都很喜欢,重视迁移,不肯搬动播迁,这是中国文化安土重迁的思想。假如有一个儿孙,要迁住到另外一个地方,则是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今日社会的观念,恰恰相反,以不安土、流动为好,这就是交通、经济发达的现象。如以现代的观念看安土,则是旧文化,没有进步。
      另一个观念看安土,以五行来解释,土者中央也,土是中心,人要有中心思想,这在文字来解释是很通,但太生了。又有一说,地球有一个中心地点,有中心的立场,然后人生的修养走仁道,以仁修养,才能爱人、爱物,如果没有中心,而说能爱人、爱物,这是做不到的。
      我们古代——不仅中国,西方也不例外,农业社会里大家有个共同的观念,就是安土重迁。换句话说,每一个人对自己的故乡都非常眷爱、非常留恋,很怕迁移,尤其很怕远迁。讲到“安土敦乎仁”,大家不要因为西方文化一来,科学文明进步了,人也都不大安土了,喜欢出来旅行迁移。其实这个不是真正的西方文化,我常常跟同学们讲,你们看西方文化,不能仅看美国,美国的文化不能代表西方文化,因为她太短太年轻,立国不过两百多年,还很浅很短。我常常跟美国朋友讲笑话,也是真话。我说:如果谈人文思想、政治理念,你们给我们当徒孙,我们还不要呢!你们只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我们有几千年的经验。如果谈科学呢?那我们就自愧弗如了,我们还是个小老弟,实在是要跟你们学才行。
      我们真要了解西方文化,到欧洲看看,他们也还很安土。安土心理很怪,我常常研究,一个沙漠地带出生的人,苦得那个样子!但是到了晚年,你问他哪里最好,他还是认为他的家乡最好。穷家的孩子出来,乃至于很多的人,你问他,谁做的菜最了吃?他们会说:妈妈做的菜最好!世界上的人很怪,“安土敦乎仁”,在那个地方出生的人,就对那个地方有感情。
      ——《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

u=4008286057,2093099195&fm=26&gp=1.jpg

      中国古人因为地理环境以农业立国,所以民族的思想是“安土重迁”,重视故乡,怕流动迁移,这是几千年的事。研究起来不止中华民族如此,我发现世界上任何地方的人民,都与生长的地方有特别的感情。所以中国人的老古话,“美不美故乡美,亲不亲故乡人”。
      中国人有“叶落归根”的老话。《六祖坛经》里可以看到,禅宗的六祖,一代的大师,最后还是要“叶落归根”,这很奇怪了。学佛的人讲解脱,老和尚还要“叶落归根”,回到最初那个老地方去。这是个大问题,很值得研究,所以对于故土的感情是讲不出来的。譬如唐诗中有“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可见人类安土重迁的问题非常严重。
      说到祖坟,我们小时候的教育,一年春秋二季,一定去上坟,我们江南一带,祖坟都在小山坡上。如果坐船回来,经过祖坟时,赶快穿好衣服站起来,过了祖坟才敢进船里坐下。假使骑马经过祖坟,立刻要下马,走过才敢上马。这个是所谓宗法社会对祖先的一种恭敬。西方学者说中国民族没有宗教,我说你们不懂,中国的家族制度就是宗教,比宗教还厉害。
      ——《列子臆说》

u=4008286057,2093099195&fm=26&gp=2.jpg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宗教的仪式,也都是《易经》的道理。譬如佛教里头,和尚在念经,假设神位设在北面,和尚的位置应在西面。我们中国过去礼貌也是一样,就像祭祖,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
      我个人很小就代表出来祭祖,那个场面真把人吓死了!那个时候才十二三岁,穿着长袍马褂,好多人,好痛苦呀!一个台子又一个台子,再走两三步,中间又一个台子,再两三步路边又一个台子。上边都摆着祭品,人山人海站的很多。详细的情形时间久了,有些细节也记不清了。不过,就是现在祭孔,也没有真正懂得的。那个主祭者很难当,一边四个人,现在叫司仪,过去叫赞礼,共八个。开始时不是喊典礼开始、主席就位,而是喊主事者各执其事,主祭者就位,像唱歌一样,拉着嗓子。
      我还记得第一次上台,听赞礼的一叫,我头都晕了!像上了法场一样,步子都不敢走错。穿着长袍,一步一步走,然后跪在地上,而且还要用手把长袍拦一下,接着赞礼叫上——香。人家把香交给我,我就拜揖;再喊跪——我就跪下;拜——就要叩头,三跪九叩,这是初祭。然后再献这样、献那样,就位以前还要盥洗。旁边一个盆子盛了水,要擦手擦脸,像伊斯兰教一样,现在还保持这一种规矩。
      每一个宗教都保持上古人类的礼貌,但是我感到中华民族保持了全部,因为我参与过这种事。然后一阵子搞下来,汗流浃背,又紧张、又惶恐,生怕做错了被人家笑。礼献的时候先是初献,然后是正献,第一步一定要从右边出来,先站到右前方,再走到中间。像现在在电视上看到祭孔的那些人,连长袍马褂都没穿好,不但礼服不晓得穿,那些衣服也做得不对,只好闭上眼睛装着看不见了。这种礼节,我认为很值得保留,至少要有这么个形象。
      佛教里主要的大法师,走到一个佛像前面,便是走右边;基督教好像也还是走右边,天主教也是。每一个宗教我都研究过,大都如此。各类宗教的教宗、教主就位,他还是要右旋走,地道右旋。学了《易经》,你便知道它与世界文化的关系了。
      ——《易经系传别讲》

u=4008286057,2093099195&fm=26&gp=4.jpg

      说到这里,又一个故事来了。五六年前,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来访问,他问了好几个问题,中间他提到一个问题,他非常佩服我们《大学》一书的思想,“但是《大学》思想有一个问题”,他说:“我是一个社会学教授,而《大学》中有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间没有社会思想,这是个遗憾。”我听了哈哈大笑,然后告诉他,《大学》思想包含有社会思想在内,其中“齐家”即是社会思想。
      中国“齐家”的家,不是到教堂中一结婚就成了家的家,那是西方文化小家庭制度的家。过去的中国文化是大家庭制度,有宗族、有祠堂,所谓五世同堂,聚族而居。大家庭固然有许多小毛病,但也有它的好处,像宗族的发展,即由此而起,这是孝道的精神。大家庭制度假使不破坏,西方思想在当年也打不进来,因此,我要重复说一句,“齐家”的“家”就是社会。大家庭制度,是值得必须要研究的。
      又如江西人称“老表”,是最亲切、最好的称呼。其由来是古时候战乱,江西人很多移民到湖南,许多年后,年轻的后代,还回到江西扫墓,而留在江西的后代子孙,以为是祖宗坟墓被他人误祭或盗葬,次年预先守候,两方相见,论起家族上代渊源,认出是表亲关系来,而称“老表”。这个“老表”就说明了宗法社会对血统、家族的重视。如以西方制度电气化的小家庭,来看我们“大家族”的“齐家”,岂不是大笑话?
      平时我们在街上看到出殡的行列,不伦不类,没有礼仪,乱七八糟,以致一般人对丧仪都无诚敬之心,所以一般人对死者也没有什么同情之感,有时候还觉得很讨厌。这并不是对死者不怜悯,也不是对丧家遭遇的变故不同情,实际上是社会风气把礼仪弄坏了。以前常看见人家门前贴了“当大事”、“制中”、“严制”、“慈制”等白纸条——现在恐怕有许多人对这些字条都看不懂了。
      中国的礼仪,重视人生哲理,素来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从出生到死亡,在人生过程中,实在是一件大事。所以家中有人死了,便称“当大事”。“制中”就是表示在服行丧事当中。平日称父为“严”,称母为“慈”。“严制”就是服父亲的丧制,“慈制”就是服母亲的丧制。过去的教育里,我们对这种家庭,非常诚敬,到了他们的门口,都不敢喧哗。这个态度有两种意义:一种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这方面素来诚敬;其次是表示自己的同情心,同情这个家庭发生了变故。从前在大陆的农村里,如有人家办丧事,邻居亲友都会自动去帮忙。因为孝子心情太悲痛了,所以由大家帮忙,不让他管事。现在变成好玩的了。
      还有,过去我们读书,就受这样的教育,即使自己的地位很高,官做得很大,回到家乡,如果经过祖坟或祠堂的时候,在相距一百步以外的地方,骑马的要下马,坐轿的要下轿,然后走路步行经过,乘船的要在船上站起来。直到离开了一百步以外,才能再骑马或上轿,绝不可以骑马坐轿经过祖坟或祠堂的。否则要被人骂,被人看不起。我们从小在家里,看见父母长辈从自己的面前经过,都一定要站起来,两手还要拱一拱。我个人的经验,几十岁了,回到家乡还是如此。就是现在想起父亲,心里还是一种敬畏之心。只是几十年来,学制改了,改成了所谓洋学堂,把这些礼仪都废了。所以现在我们的国民礼仪,变得很可笑,中国礼仪没有了,洋礼节也不懂。
      我们以前过年,正月初一早上起来,家长带领全家的人,先要祭天地、拜祖宗,虽然仪式简单,但却很严肃,而慎重。春秋二季要祭祖,也就是实行“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的尊敬传统的精神。现代一般家庭,就从来不祭祖,连跪拜的礼都不会行,这就是教育的问题,值得重新研究、重新修整。保持这一点传统,这一点习惯,使后代知道源远流长的民族传统,这也是我们的责任。
      祭祀祖宗和祈祷时心仪的原则,当我们祭祖宗的时候要以“如在”目前相对的诚心,犹如祖宗尚在面前一样的诚敬。假使是祭神,神就在此。要表里如一,才是肃斋庄敬的道理。假使说我因为没有时间,没有亲自参与这个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一番,这样就等于不祭,又何必故作排场呢?这种精神,不但告诉我们对于任何祭典要如此,同时也间接地告诉我们作人的道理,无论对生者或死者,由明里到暗里,都要由衷一贯。
      我们现在讲民族精神。热爱国家民族的人,为什么到了国外,看到自己的国旗便肃然起敬?我们在国外看到国旗的那种心情,与在国内看到国旗的心情绝对不同。在某一个时候甚至会为之掉下眼泪。其中道理,就是这种精神的流露。所以一个人的修养,对人对事,都要有这种“祭神如神在”的心理。否则,表面上非常恭敬,内心里又是另一回事,那是没有用的。
      ——《论语别裁》
u=4008286057,2093099195&fm=26&gp=8.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