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那些因“新闻搭车”而落马的官员们
谢歌说事
近期,官方不断强化肃清原贵州省副省长、江湖人称“蒲挖挖”蒲波、严书记之流毒,严厉查处一系列“赌博敛财”等败坏党纪国法的恶劣行为。从近几年落马的腐败官员来看,很多因与自己亳不相干的“小事”與情发酵进而演变成重大新闻事件,而后持续被與论关注,顺其自然、顺理成章的实现了“新闻搭车”,最终,“基层”根本就“挡不住”了,而只能由更高级别的纪检监察机关出面发声回应與论关切,才渐渐平息了波涛汹涌的與情,结果是,满足了社会各界群众的期望:介入调查。这就是典型的“新闻搭车”事件。
新闻搭车的典型特征
它是事件曝料人借助当地某一新闻事件,比如“成都校园家长微信群聊天”事件“走红”的时机,引出了“严书记”,最终因此而落马,也就是说,对与该事件无关的事件进行连续曝出新料持续引发與论关注,热度持续不降温,还有的情况是,举报人希望就此解决多年举报无果的自身诉求。
典型的案例有,如庆安枪击案引发的十余起举报贪腐事件实现的“新闻搭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庆安枪击案的新闻搭车是这样的,即当公众把注意力集中到主体新闻事件时,与此地域相关的、以往难以受关注的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出现在公众的视野里,曝料人这时则会趁社会注意力和各方面力量聚集的时刻寻求解决自身问题的方式方法。而网民呢,原本是“凑个热闹”,但却通过激烈围观“主体事件”和人肉搜索而促使相关方面做出进一步反应。而此次的现象也反映了,现实中的强势群体在网络中却并不一定处于平时的强势地位,有时反而会处于劣势而被與情缠绕。原因是:
一、官员的监察管理体制疏漏所导致的传播现象
庆安枪击案中,副县长董国生顶着民意慰问干警激起民怨民愤,成为一系列当地举报事件曝光的导火索。副县长出现问题后,与他关联的部门和官员的问题也就引起关注,这是事件之间的联动性。类似案例如果发生在其他地区,一旦深究细查,也可能具有潜在普遍性,以至于完成转身动作,实现:
新闻搭车
二、一般来说,网民对网络传播规律比较了解,当某个“與情”爆发后,该“事件”被公众围观,而事件又得不到妥善处理时,如周期冗长、围观过程激烈、悬念足够大的时候,就容易产生二级舆情,也叫次生與情事件和舆情链条。
與情部门的手段:应对
现实中,网民的围观和舆论监督有积极的一面,它能有效强化官员的纪律性,有完善并监督体制的积极作用。
每一起突发的舆情事件最终都是要回归到事实和细节之上,然后,按照相关法律原则去判断裁量。地方政府在处理社会反响比较激烈的事件时,本应按照信息公开条例,在不涉密的情况下,尽可能多地提供细节。在遵循法律办案的同时,也应考虑到民众和网友的感情因素,同时,依照常理、常识和常规来审慎处理舆情事件。
但是,很多的情况是,涉與部门在处理的速度上往往很难跟上公众的期待,在处理过程中应当依照法律规范化进行,同时,加强信息披露。这考验着涉與当地政府面向网络的执政水平和能力且特别关键。在处理好线下事件的同时,政府部门也应时刻关注线上网友的反映和研判、评估社会各方與论关切。
事例:庆安枪案
据庆安公布的庆安枪击案显示,2015年5月2日,哈尔滨铁警李乐斌在黑龙江庆安火车站“开枪击毙”徐纯合,该事件通过网络迅速发酵,而官方也被公众及媒体质疑在枪击案发生后迟迟不公开完整现场录像。事发至14日已逾十日之久,而网上关于当地官场的举报帖却集中爆发。据媒体报道,庆安枪击案当下已发生舆情转移现象,部分网友将目光延伸至当地官员的贪腐问题上,与枪击案有关联的当地多名官员因此而受到與论关注。据当地媒体报道称,庆安县副县长董国生在枪击案次日迅速慰问受伤民警,并肯定了民警“坚持与歹徒搏斗的行为”。网友于是曝出其户籍年龄、学历造假以及妻子在政府机构“吃空饷”等问题,就此引曝网络。5月12日,董国生被宣布停职接受调查。此后,庆安县检察院干警隋伟忠在网上实名举报该院检察长魏鹏飞超标用车、悬挂假车牌等行为,此事也引发大量网友评论。最后黑龙江省检察院对此事展开调查。
据不完全统计,当年,各大网络论坛发布的信息集中于5月12日,被举报对象除当地部分主要政府官员外,还有公安、人社、教育、纪检等部门,相关事件已超十起。庆安一名政府工作人员表示,当地政府部门正面临舆论冲击,大批媒体人士涌入县城,网上舆情也接连不断。随后实现“新闻搭车”。
再举一例:
“我爸是李刚”事件
起因是2010年10月16日,河北保定公安局副局长李刚之子李启铭,在河北大学校内酒驾,造成1死1伤。此后,“我爸是李刚”成网络热语,这个情况与严春风事件一样皆因其家人“祸从口出”。当时,河北大学学生称被校方要求保持沉默,担心学校处分不愿出面作证。由于校方对该车祸案封口,网友便将该校校长王洪瑞的论文涉学术不端的旧事再次翻炒。有网帖称,河北大学教授何达仁向某学术网站举报,并提供材料,反映王洪瑞有3部作品涉嫌抄袭。于是,也实现了“新闻搭车”。
新闻搭车与舆论舆情
回头再提“徐纯合案”。哈尔滨铁警李乐斌在黑龙江庆安火车站“开枪击毙”农民徐纯合,该事件通过网络迅速发酵,成为舆论热点。5月14日现场视频才姗姗在央视公布。完整的视频内容显示,铁警开枪的行为并无不妥。这是一起较为典型的失败的舆论引导案例。此事件所引发的舆论中,还有一种新的现象是当地对官员的举报借机“多点开花”。即,在事发十余日内,枪击案的真相尚不可求,而网上关于当地官场的举报帖却集中爆发了。
这就是“新闻搭车”
“新闻搭车”成为舆情表达的一种新的方式,对舆论工作都有哪些实质影响?
“新闻搭车”的实质是舆情搭车
在“新闻搭车”概念提出后,媒体列举了一些近年来各地“新闻搭车” 的案例,如:从不正当言论到“1500元天价烟” ,从陕西省安监局“微笑局长”到“表哥杨达才” ,从“我爸是李刚”到“校长抄袭” 。这些案例都经过了新闻峰回路转的过程,也都伴随着新闻报道内容的变化与丰富。
严格地说,前两个新闻事件并不能算的上真正意义上的“新闻搭车”,因为,新闻的主体并没有任何变化,只不过是新闻关注的角度有所变化了,这属于人肉搜索和深度报道的范畴。在每一起新闻事件中,一个敏感的记者,可以也应该对反常的环境信息和物证信息予以报道,并不存在什么搭车现象。可是,最后一个案例,已经初步具有“新闻搭车”的特征:
从关注“我爸是李刚”事件,连带着反映当事人所在学校校长抄袭的问题。此时,新闻的主体已经悄然发生了变化,爆料者的诉求也不再是我爸到底是不是李刚,而是把之前没人关注的校长抄袭事件借机公之于众。一般而言, “新闻搭车”现象应该具有这样三个特征:
一是借助一个舆论热点的既有影响力;
二是爆料一个与此事件、舆论在某些属性上有关的事实;
三是实现爆料者的表达诉求和个人目的。
“新闻搭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得新闻真相而实现舆论监督, “搭车”者通常只是为了借机表达自己的另外诉求和欲揭露一个之前难以进行的正常表达的事实。那么,从这个角度去看“新闻搭车”其实就是一种间接的媒介事件的策划。“新闻搭车”是举报人媒介事件策划意识的一种反应:
他们趁着某个新闻热点真相难求或正在热炒时,借机把自己想要为人所知晓的事实公布出来。这就是常在新闻报道中的“新闻由头”的借用,由此引出自己想要传播的信息;在新闻报道中则称其为“新闻背景”。当相关舆论已经给受众热身之后,再传播一个相关事件就变得简单而有效。
新闻之所以能搭车,最本质的原因在于:“舆情搭车” 即,公众存在诸多舆情诉求。而这些诉求缺少一个释放的渠道,一旦,被发现某个舆情热点可以成为释放的通道之时,便将所有诉求都转移到这个通道上来了,然后,通过这个已经成为热点的载体传递了出去。“舆情搭车”才是根本所在,但,没有舆情的潜在诉求及表达压抑是不可能出现“新闻搭车”现象的。换句话说,是因为此前信息表达的不畅导致了“舆情搭车”与“新闻搭车”的现象同时出现。
此外,舆情之所以能搭车成功,还与受众的两种心理有关:习惯性质疑与补偿心态
各种未经验证与核实的爆料能够搭车成功,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受众对官员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的习惯性质疑,网民对此领域的话题最感兴趣,并愿意相信传言是真的,这就为新的舆论的兴起提供了舆情基础。所以,当媒体在传播关联信息时,公众舆论总是会在第一时间去为之鼓与呼,而不是去质问和验证事实的真相。同时,当公众最关注的事实不可得时,他们会把求之不得的不满发泄到相关事实上,以做一种心理补偿,也可以保持舆论热度,造成围观之势。这是公众的一种心理,也是舆论的一种策略。这时,搭车新闻所引发的舆论就起到一种“移情”作用。人们希望此舆论可以推动之前停滞的新闻报道,同时也期待各种舆论形成合力并产生聚合效应,从而让最为关注的事实水落石出。
表达时的借机是一种传者的“搭车” ,无奈时的“移情”则是一种受者的“搭车”。在“搭车”的同时,表达着内在诉求和潜在舆情。“搭车”的背后是传者和受众的两重“舆情搭车”。
二、新闻搭车带来的舆论引导困境
对于这种“新闻搭车” ,有人说是好事,这会让很多隐藏的问题得以暴露,让压抑已久的表达得到释放。这是我们观察“新闻搭车”的一个乐观角度。但是,“新闻搭车”也带来了舆论引导中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问题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舆论引导的难度,也会让公众处于一种舆情焦虑之中。或者,不顾相关性、真实性的一味搭车,或者失去信任、怀疑一切。具体地说, “新闻搭车”会带来这样一些舆论领域的变化:
1、频出的舆论热点让引导应接不暇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播主体在增多,舆论热点设置的主体也在增多,传统媒体舆论引导主导者的位置、议程设置、权威者的地位受到挑战。在原有的舆论引导环境和模式中,传统媒体扮演着主动者和权威者的角色,它们是信息的提供者,是讨论的引导者,是结论的确定者,这些都与原有的传播环境有关。当信息和观点由传统媒体提供时,传统媒体就是舆论的引发和设置者,它们通过有意识、有策略的报道和评论,将需要引导的舆论话题抛出,并通过报道的节奏和技巧引导人们思考和判断,进而实现对舆论和公众的有效引导。
在自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这种传播优势被打破,它们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不再天然处于绝对优势。相对应地,舆论热点的把握和传播也不再由传统媒体一方说了算。这时,任何一个搭车的爆料和新闻都可能随时引爆一个新的舆论热点,这让舆论引导的主动性有所丧失。
此外,对于那些出乎意料的搭车热点,媒体缺少足够应对和调查的时间,引导者将处于应接不暇的状态,往往是,刚解释完一个热点,另一个或另外一些热点就又紧接着接蹱而来。
2.跑偏的舆论话题干扰议题聚焦深入
在“新闻搭车”时,一些虚假的不实的,或花边的表面的信息,也可能混杂其中,甚至成为媒体一时报道的热点和舆论一时热议的焦点。这本身就是舆情搭车的特点。这种热点扎堆表达的“搭车”不仅没有提供更丰富的有效信息,反而干扰了正常的报道与核心议题的深入。结果,一段时间之内,舆论看似热闹异常,但议题可能没有得到分析,真相可能依然原地踏步。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公众舆论的焦虑和情绪化。
对于媒体来说,虽然对搭车的诉求需要关注,但是,也应该明确核心的议题是什么,如果在报道中没有核心议题的意识,没有议程设置的能力,就可能在传播中陷入报道松散的状态,出现的情况是,只要有搭车的新闻便追逐报道,而且缺少扎实的采访和应有的验证。最后,新闻报道在深入核心议题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甚至传播不实的新闻而损害媒体的公信力与议题的展开。
3.舆论的众声喧哗让共识更难达成
舆论引导是为了达成共识,这个目标在原有的舆论环境中比较容易达成。而在自媒体环境下,当出现“新闻搭车”现象时,舆论共识的产生和实现会变得更加艰难。这是因为, 自媒体环境下“新闻搭车”的必然结果就是舆论的多元表达。这是因为,自媒体不是官方媒体,有时也没有那么理性,当不同当事人各怀企图想通过某个热点舆论实现“搭车”目的时,众声喧哗就是“新闻搭车”之后的舆论常态。这种多元表达,一方面保证了舆情诉求有表达的机会和渠道,但另一方面也必然带来两个不可避免的结果,那就是,人们观点的交叉越来越少,共识越来越难达成;同时,人们对有关部门的公信力产生怀疑,认为“新闻搭车”背后隐藏了太多问题。当共识无法形成,而信任又失去时,再想去引导舆论就会变得更加困难。
对于公众,“新闻搭车”是一种无奈的行为,也是一种有效的最后救济。对于社会, “新闻搭车”在为公众提供了一个表达诉求通道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把关要求,伤害了政府部门的公信力。这倒不是说“新闻搭车”是一件坏事,而是说社会应尽最大可能,不让舆情诉求压抑到要靠搭车才能表达的地步。
三、应对“新闻搭车”需要创新引导策略
1.打捞沉没声音,避免舆情压抑
“新闻搭车”的实质是舆情搭车,因为之前舆情的存在、发酵、压抑,才导致了后来的舆情搭车。这说明一个问题,当地的舆情并没有得到及时而有效的释放,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打捞、梳理,舆情的流动只能隐藏在公众的内心中。此时,一个停留的热点正好为这种隐藏甚至是压抑的舆隋提供了释放渠道,舆情顺利地实现了搭车。如果没有潜在的舆情积郁与表达不畅,即便真相难求、舆论停滞,也不会出现什么搭车现象。这种舆情压抑的情形,在弱势群体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存在着困境,而造成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在于新闻传媒在表达弱势群体权益方面存在着不足。这种不足体现在新闻传媒对弱势群体利益表达的失声和失语等方面。当媒体无法为弱势群体代言,无法反映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时,缺乏表达能力和机会的他们,声音与诉求必然处于沉没状态。这种沉没会让舆论表面看上去平静,但实质上充满着进发的风险,从而为新闻搭车提供舆情基础。
因此,需要去主动打捞舆情,这是应对“新闻搭车”的一种积极预防
“在众声喧哗中,尽可能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是社会管理者应尽的责任。因为,在大部分沉没的声音背后,都有未被满足的诉求,都有被压抑、待纾解的情绪。如果不主动‘打捞’太多声音的沉没难免就会淤塞社会心态而导致矛盾激化。”当然,打捞舆情需要理念和工具,这就需要通过舆情调查和舆情监控的手段,对潜在舆情或尚未形成舆情的意见进行主动打捞、梳理、归纳,以及时发现问题、症结、诉求,提前解决,主动应对,防患于未然。在这个过程中,媒体承担着重要职责。
只有主动系统地监测舆情、打捞和归纳舆论并能对舆情作出准确分析和有效引导,舆情才不会出现压抑的情形,才不会出现舆情的借机表达。事实是,随着舆情监测手段的完善,打捞沉没声音并不缺少技术手段和合适工具,缺少的通常是正视舆情的勇气和自觉,这才是解决问题的主动与魄力。
2.推动舆论共振防止舆情停滞
“新闻搭车” 的成因,还与两个舆论场的割裂有关。 “主流媒体舆论场”所使用的媒介基本上是传统大众媒体,其新闻议程的设置和舆论的偏向都控制在把关人手里,整个舆论传播模式是单向的,受众缺乏反馈发声的机会。而“民间舆论场”则以互联网新媒体为代表,具有双向通道,而且,是“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特点是,传播者和受众互为主客体且拥有更强大的参与能力。
当两个舆论场出现割裂时, “民间舆论场”的舆情就可能无法进入“主流媒体舆论场” ,呈现出无法有效表达的停滞状态。要想防止舆情的停滞,实现两个舆论场的良性互动,必须推动舆论的共振:
信息和观点在两个舆论场之间自由流动,受众可以成为信息传播和议程设置的主体;
议程和议题在两个舆论场之间相互设置,双方敏锐感知对方议题,关注、讨论着共同话题,并尝试达成共识。
当两个舆论场关注相同议题并积极有效地参与议题的讨论与展开而最终形成共识时,舆论的共振就可以实现,两个舆论场之间理想的良性互动也就成为可能。
要想实现舆论共振,需要传统媒体作出更多努力和创新。在技术层面上,积极建设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群,通过传播更及时、互动性更强、人格化程度更高的新媒体去感知、表达舆情状态。在传播理念上,尊重受众传播的主体性,接受受众的议题设置,并将受众看成推动议题展开的有效力量。在传播手段上,开放平台让公众有发言的机会,打捞舆情反映潜在的舆论,传播权威声音,彰显主流话语权。从而在互动中感知、传递舆情变化,同时实现对舆情的有效引导。当两个舆论场可以良性互动,舆论可以共振时,舆情就不会出现停滞情形, “新闻搭车”也将失去存在的环境和土壤。
3.构建公共领域规避舆情误读
“新闻搭车”之所以引起关注,原因之一是舆情的误读。因为缺少丰富的信息、足够的理性、充分的信任,舆情把搭车的新闻看成是真的,对搭车现象保持盲信。媒体构建“公共领域”的职能,为规避舆情误读提供了可行路径,整个社会通过媒体交换意见,从而对问题产生质疑或形成共识。但,舆情误读恰恰是源于信息不对称。对于媒体来说,一是信息公开必须及时。在自媒体环境下,新闻的时效性变成了新闻的即时性,如果信息公开得速度不够快,就可能将舆论阵地拱手让给新媒体、自媒体,失去对舆论走向的控制权。二是信息公开必须全面。在信息开放的时代,不公开,不全面的公开,就一定会带来更大被动,反而是经过信息开放脱敏的受众,对于全面的信息更能接受和理解。
公共领域强调理性交往。舆情误读也与理性交往的缺失有关。从传播的模式和过程看,理性交往离不开信息的公开和观点的流动,也离不开传者的传播力与受众的批判力。对于传者来说,应体现信源的可信度。信源可信度也就是媒体的公信力,这是构成媒体传播力的基础。同时,传者也应传播权威的观点,全面的事实,并诉诸理性和感情,与受众进行理性交往。对于受众来说,应表现出对信息的批判力,保持客观理性,懂得逻辑推理,不匆 站队,不随意发泄,从而在共同的话语体系中,实现有效的沟通和交流。
公共领域强调共识。舆情误读搭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信任的流失和共识的缺少。这种共识既指具体事件中的相同认知,也指双方价值体系的差异。在实现了信息公开和对称的基础上,须强调主流价值观的传播,以奠定产生共识的价值基础。同时,在理性交往中,应对事件和问题作出有效判断,在观点的互动之中形成共识。
从而,让舆情失去误读的可能,即便出现“新闻搭车”现象,公众也会保持审视的警惕,不会让“新闻搭车”演变成为“舆情搭车”,更不至于频发舆论次生灾害。
“新闻搭车”现象是舆情表达的特殊现象,这个现象虽然间接拓宽了舆情表达的渠道,让一些潜在的问题得到了重视和解决,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真假信息鱼龙混杂,核心信息被冲淡,舆论引导变得更加困难,同时,舆论变得更加焦虑不理性,对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也更加怀疑。因此,必须审视“新闻搭车”现象,分析其深层本质,并找到治标与治本的方法,如此,才能让舆情得到及时释放,才会使與情引导更加有力和有效。
新闻搭车的本质特征:沙地的萝卜会带出泥!!!
(注:本文新闻信息源自网络搜索)
――――――
“谢歌说事”:民生关注、热点分析、拥抱自由、独立思想、以卑微的“闲言碎语”换社会点滴之改变,以发瘪言的形式演绎麻辣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