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姑娘找对象的标准,大致上可以用一句顺口溜来概括:一工二干三军人,饿死不嫁老农民。
当时为了利用工人造反夺权,其社会地位几乎被抬高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政治上,他们是领导阶级;在经济上,他们不干活也工资照发。成为了人人羡慕的红色贵族,社会主义国家的主人。农村姑娘,凡是觉得自己稍有姿色,都把进城找个工人,作为选择对象的第一标准。只可惜城里有正式职业的好小伙,绝不会下乡找个农村姑娘?因为落不下户,安排工作更是难于上青天,她们的一生命运可想而知。我们村那些进城的姑娘,有的嫁给了无业游民,有的嫁给了流氓无赖,甚至有的嫁给了罗锅瘸子。然而可悲的是,她们依然义无反顾地涌进城去。我在前文说过的“柳娘”家的老姑娘云霞,为了能去大庆,竟然被骗犯了重婚罪。因为涉及到我,将在下文单独叙述。
当时的机关事业干部,社会地位低于工人,这不仅体现在政治上,也体现在某些收益方面。机关事业部门都是清水衙门,而工厂企业,因为掌握着商品生产的大权,所以往往有利可图。我在一中时的一位女同事,就在文革时期嫁给了柴油机厂的一个工人。后来因为感情不和而离异。但机关干部毕竟吃商品粮有固定职业,所以自然也就成为择偶的标准之一。
当时造反派之间的武斗非常激烈,几乎濒临内战边缘。军人除了肩负着保卫国家的责任,还要搞“三支两军”平息动乱。所以其政治地位也被抬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时间成为青年男女崇拜的对象。不过姑娘们找对象并不在于他们的政治地位,而完全出于实际利益的考量:服役时可以提干,复原时可以安排工作。如果两项都不沾边,则被视为没有出息的另类。我的发小家财从入伍那天起就跟本村的丽君订了婚,俩人足足谈了四年的恋爱,后来家财复原回家当了农民,丽君就跟他吹了。家财伤心欲绝,扬言要以死殉情。丽君不为所动,最后还是嫁到了城里。
除了“工干军”三类,下乡知青也成为农村姑娘追求的目标之一。不过这种选择,似乎有点儿炒冷饭的意思,如果他们没有回城的指望,自然也就跟农民没有什么区别了。
当时的农民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可谓姥姥不亲,舅舅不爱,但是德才出众者也往往能获得姑娘的青睐。我姐夫原是一个小村的党支部书记。人品纯厚,手笔相应。我姐姐不仅相貌俊秀,而且还是公社妇联主任,可她偏偏就选中了姐夫。人们都觉得奇怪,特别是我们村里的一些大娘婶子,有时当面就说:“哎呀小羽,你咋找了那么个女婿啊?可白瞎你这个人儿了!”后来姐夫调到公社做了秘书,十年以后又当了党委书记。这时那些大娘婶子们的看法却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一见到姐姐就说:“哎呀姑娘,你咋这么有眼光啊。找了恁么好的一个女婿!”
我三姨家的二表姐经母亲介绍,找了我村一个老三届高中毕业的回乡青年。姨妈死活不干,甚至要跟表姐断绝关系。可是表姐却铁了心,非那人不嫁。后来表姐夫也调到了公社并渐渐高升,这时姨妈才承认了这个女婿。
别跟我说那个时代的人淳朴厚道,其实绝大多数和当代并没有本质区别:重物质利益,不重人品才能,是其共同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