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689|评论: 5

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4-13 18: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天池山寺庙的昔与今
                                                                        搜集:周开良 整理:凡丁
       关键词组:
       老峨嵋,天池山。新峨嵋,皇家山。
       油榨、石阶天梯、天池、云海、日出、飞水岩瀑布、杆栏式民居、晋建复回寺、宋建天池寺、明建福田寺、六峰寺、中峰寺、灵光寺、塔院寺、万松寺、和尚坟、万人坑……

       天池山原本为国内少有的名山,曾经的佛教胜地之一,在佛寺中有很高的地位。《油榨乡志》载:“天池寺庙十几重,宝殿数十座,塑有各种神像(菩萨)上千尊,庙产三千亩。”另有古谚曰:“先有天池山,才有峨嵋山,后来方有天台山。”又云:“老峨嵋,天池山。新峨嵋,皇家山。不法僧人有人管,和尚衙门在天台山。”
       天池山又称皇家山,在原油榨乡——现今南宝山镇境内,西距邛崃37公里,海拔约1200米,最高处的“花圆顶”一览众山小,山顶平坦开阔,晴天可观云海、日出,以及临邛城建筑。山上有一长17米、宽10米的日字形小池,池水清澈,冬暖夏凉,足供万人饮用而四时不竭,人谓之天池,故名天池山。
       由于1950年以后,天池山再无寺僧使用天池之水,多余的池水便从山脚放马坡泄出。
       天池山山外有山,一条自穆家岗而来的山溪,流经“石门子”的“黄虎岩”时,直泻数十米而下,形成一道壮丽的瀑布——飞水岩瀑布。有民谚曰:“石门山下飞水岩,神仙到此也欣欢。”
       天池山方圆约6平方公里,东南边为天池沟,沟旁即白家山,山坡上的古寺和杆栏式民居、梯地次第排列。西北边为孙沟,旁水口地界孙家山,孙沟内风光自然。
       山脚清凉寺侧,一条山路盘回上山顶,全长约5公里。而从清凉寺侧的“天阶石道”拾级而上,则仅约2公里,但若攀登至顶,需耗时1小30分钟,是锻炼体力和意志的运动去处。
       天池沟汇聚数条山溪为河,经马河坝达油榨场河口入火井江,河边的道路全长约5公里。而马河坝以下称为:黄盐溪。溪旁即古火井县治,有古代用天然气煮盐的“炕盐坝”,以及古代输送天然气的“石槽子”和“陶管”遗迹,还有祭祀初唐火井县令袁天罡的天罡祠等遗迹遗名。

       天池山的寺庙
       天池山自从东晋海西公魏太和5年(371)起,即在地名“杨半山”处始建“复回寺”寺庙,此后历代进行维修、增建、扩建,先后或同时出现过:东晋始建的复回寺、宋代始建的天池寺、明.宏熙元年(1425)始建的福田寺、明宣德(1426-1435)始建的六峰寺、明成化(1465-1487)始建的中峰寺、塔院寺、明隆庆(1570)至万历(1573-1619)初年始建的灵光寺、明宏熙年以后,在福田寺基础上复建的大冲庵、保胜寺、明万历末年修建的万松寺等,皆随时命名,民间总的称为天池山寺。
       但是,清末民国时期,天池山寺前石砌围墙的山门外,有一道牌坊,坊额上镌刻的是:复回寺。

       皇家山名的来历
       天池山又称为皇家山,起于明万历时期,有如下原因:
       一、万历皇帝宠妃陈妃(四川眉州人)因无子,遣宫中宦官至明宣德年所建六峰寺中的圣母殿祈祷,一年后果举一子,陈妃大喜,降下懿旨:鸠工庀材重修六峰寺殿宇;
       二、明.隆庆末至万历初的1570年,万历皇帝朱翊钧之兄(后来法名万松)因只想为僧不愿为帝而让位于弟,遂遍访天下名山,当云游来到天池山时,但见此山山势雄伟,有龙脉朝迎,风景甲于天下,于是发愿将天池山古“复回寺”进行改扩建,佛殿内增供万岁(皇帝)牌位,之后更名为:灵光寺。
       灵光寺共建庙宇四十八重,气度恢宏,顷刻轰动朝野上下,各地僧尼蜂拥而至天池山,当时盛传:“大和尚万万五,小和尚不消数。”很长一段时期,天池山顶暮鼓晨钟,殿遏行云,堂列钟鼎,香烟与雾气共缭绕,颂经之声响彻云霄。天池山下香客车水马龙,人头攒动;
       三、经过陈妃重修的六峰寺殿宇,以及万松和尚改扩建后的复回寺(即灵光寺)不仅规模宏伟,金碧辉煌,而且建筑风格采取北京皇宫营造法则,殿宇颇具宫殿气度。后来万松的母亲——万历帝朝的皇太后,到天池山看望长子万松,太后薨,葬于天池山上。
       基于以上种种原因,天池山又名:皇家山。

       万松寺、塔院寺与和尚墓
       万松寺:明万历末年,万松法师圆寂,人们为纪念万松扩建复回寺的丰功伟绩,在天池山选择吉地,专门修建一座寺庙进行祭祀,取名:万松寺。
       塔院寺:明成化年间(1465-1487)始建的塔院寺,所建塔墓,乃是专为供奉明宣德(1426-1435)所建六峰寺之开山祖师“如添”圆寂后的肉身像而建,院内因有塔墓,故名塔院寺。
       和尚墓:天池山后山有一处地名:塔圆坝。又称:花圆顶。谚云:“参天大树遍山有,后山花圆万万五。”指得道的高僧圆寂后,皆于此处进行塔葬,数量很多。塔为圆形,有纹饰,故称为:塔圆坝,或曰:花圆顶。俗称和尚墓。

       天池山寺庙的衰落
       明末,国祚衰微,农民起义频发,明崇祯十七年(1645),张献忠自湖北入四川,不分官民僧众,一概进行烧杀抢掠,天池山寺亦遭浩劫,被杀僧尼无数,战乱后侥幸逃生的天池山寺僧“普湛”组织人员进行收尸掩埋。由于死者众多,无法一一入土,便在山门外挖坑,将尸体移入软埋,形成一处叫“万人坑”的地名留传自今。
       天池山寺僧普湛,还将募捐资金买土地坡一片土地,将被杀害的竹叶寺僧进行掩埋,成为包括土地坡在内的全县十余处义塚之一。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僧蒲荣、党祥、海润募集资金重修灵光寺中的天王殿、燃灯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子母殿、崇化殿、无声殿、龙圣殿和东、南、西、北四长廊。会期: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日。
       同期,本境内富绅捐资修建宽约2米的石梯9999级,如登天之阶,从山脚直达大雄宝殿,称为:四九石梯大路。至今犹存。

       但是,乾隆时期修复的天池山寺,规模今非昔比,并且每况愈下,民国时期尤其遭土匪劫掠,仅存二百余寺僧。
       民国三十二年(1943),匪首陈仲才率持枪匪众30余人,将庙产据为已有,还强迫寺僧进行鸦片烟的种植加工,同时将铜铁铸造的菩萨神像盗走贩卖,还将泥塑神像菩萨的贴金刮下重熔金块,有前往阻挡的寺僧和村民,全部惨遭这伙匪帮杀害。
       从此以后无人再敢上天池山,随即寺庙香火萧然,庙宇、墙垣逐渐颓废倾圮,1950年仅存几间廊房,年老僧尼不到十人。接踵而来的是全国范围的破除迷信和文化大革命浩劫,曾经辉煌的天池山寺庙荡然无存,基址被垦种为农田,如今仅能从一些建筑遗址中,去解读当年残存的记忆和传说。

      历经劫难的天池山古迹
      1、悬棺之谜
       距寺庙西北方约2公里处,有一座用长条红砂石卷拱的墓室,一副厚重的棺椁用铁链悬于当中,墓主推测是万松法师。此墓今存,但墓室被盗。
       2、距寺庙西北方约300米处,另有一座坐东向西的古墓,封土长8米、宽6.5米、高5.5米,墓门宽1.25米、高1.58米。墓穴长5米、宽3.7米、高3.17米,地面铺边长约60公分石板,前室有石板搭的案桌,棺椁置于后室的三根石条上。
       此墓被盗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有村民见过为女姓衣冠。据传,当年万历皇帝母后到天池山灵光寺看望出家的长子万松,薨后葬于此处。

       如今的天池山
       1978年改革开放后,有本土信众:李恒明、何成华、张明清、徐庭香、汪洪荣等,募捐资金在大雄宝殿原址,重修荣华殿,会期仍是每年农历六月六日。
       当前,天池村委会正在各级政府支持下,构划《西竺天池山》的发展蓝图,争取创建成一处佛教文化旅游的5A级景区!
相信天池山寺古老的历史,能够重新焕发昔日的辉煌!
                                                                                                                       2019/4/13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5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9-4-14 19:17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历史记载之一:
      《嘉庆志》293p天池寺,在州西七十里,宋时建,因寺内有池,故名,明末倾圯,国朝乾隆间,僧满荣、觉祥、海润募众重修。外有杨永辉捐修石梯大道数百丈。
      《嘉庆志》293p六峰寺:在州西七十里,明宣德时建,因前山六峰排立,故名。万历年间,后宫陈妃,眉州人也,有宠而无子,素闻邛西六峰寺有圣母宫,祈祷辄应,因遣宦官者至寺设醮祈求,逾年果举一子,乃降懿旨鸠工庀材重修殿宇;金碧辉煌,甚为宏丽。其佛前所供万岁牌雕镂精密,尤非时工所及。
      《嘉庆志》293p中峰寺:在六峰寺侧,明成化时建。
      《嘉庆志》293p塔院寺:在中峰寺前,明建,内有开山和尚如添肉身塔,故名。
      《嘉庆志》296p天台寺:在州南九十里,明洪熙间(1425)僧福深开建……
      《嘉庆志》307p福田寺:在州南六十里,明(仁宗朱高炽)宏熙元年(1425)僧智信开建,正德十年(1515)僧明用重修。
       《民国志》128p载:“旧志天池寺、六峰寺皆在州西七十里,或因山顶有池得名,或因前列六峰得名,由来自宋,显于明清,惟中峰寺,旧志谓在六峰寺侧,此犹齐鲁之青而未了矣……中峰寺在今土地名杨半山之上。杨半山有中峰福田寺,寺内有招托土司所铸铁钟一口,或名大冲庵、或名保胜寺,皆在明成化、万历年间,随时命名,唯招托土司铁钟为足据耳。
       塔院和尚如添之肉身,则在天池寺之旁一小院,身饰以金……”

 楼主| 发表于 2019-4-15 17:22 | 显示全部楼层
       附录历史记载之二:
      《民国志》125P:旧志南路有福田寺,明宏熙开建,正德重修,不知今在何地,今火井槽有福田寺,同是六十里而西、南不同,近人刘美香、张义和重修火井槽福田寺,宁缃题匾。
      《嘉庆志》319p义塚:一在州小南门内,献贼屠戳,积尸盈城,楚人秦文广收拾枯骨,埋藏于此,立有万人碑记;一在州南杨天官花园内;一在东门外半里许,有义塚碑;一在南河岸上。康熙九年()大邑县知县署州事李德耀奉文捡葬,置有碑记;一在州西一里漏泽园,明知州徐孔徒置,以收枯骨;一在州西二里路旁徏泽州。因漏泽园被河流冲毁,知州萧惟耀另徙一州,故名;一在州南五里土地坡,有山地一段,附贡生周阶奉捐买;又:州西天池寺僧普湛,亦于土地坡捐买山地一段,作义塚
;一在州小南门外半里白骨塔,州吏目吴学周捐买,收检暴露尸骨。
       大邑县义塚在县北城隍庙右。蒲江县义塚在城垣后山岱庙旁。
       笔者注:天台山
及天池山亦有万人坑地名。

发表于 2019-4-17 12:23 | 显示全部楼层
可惜没有图片

发表于 2021-4-15 21:59 来自麻辣社区客户端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天池山还有名啊!竟然有这样的历史,还是个旅游圣地!

 楼主| 发表于 2021-4-25 0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丁科抱 发表于 2021-4-15 21:59
我们天池山还有名啊!竟然有这样的历史,还是个旅游圣地!

还不是旅游圣地,但应该规划打造成旅游圣地!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