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是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攻城拔寨的关键节点。全国各地按照中央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工作精神,聚焦扶贫领域,全面梳理扶贫领域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 “不得要求群众满意率100%,不得要求基层干部填写脱贫攻坚履职手册、工作日志等,不得要求通过手机APP等载体表现帮扶痕迹,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省扶贫办2019年发文均要比2018年减少50%以上,严禁贫困县建设华而不实、劳民伤财的‘标志性建筑’……” 此次集中整治,安徽省逐项逐条提出了“十整治十坚持”的整改措施,梳理出一系列负面清单,很值得借鉴。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特别是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问题,会严重影响脱贫攻坚有效推进。这也是脱贫攻坚过程中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关键问题。每到一户必留影留痕,走访联系户一个人前往时,还要麻烦路过的老乡帮忙拍个照,干部也脸红,群众也反感。 为基层松绑减负,让干部把更多精力用在帮助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事情上,而不是费尽心思拍照留影、热衷报道。让精准扶贫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给群众带来直面困难的信心、勇气和解决困难的好政策、好技术。所以精准扶贫求实效,向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看起来”脱贫的现象“say no”,这是基层干部乐意看到的,群众热切期盼的,更是新时代工作作风的重要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