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日前发布《关于做好2019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明确2019年高考命题要充分体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求,减少单纯死记硬背的知识性考察。同时,要求把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重要参考,改变简单以考试成绩评价学生。”
乍一看到这则新闻,我真的觉得是个好的举措,可以把学生们从无聊又僵化的背书中解放出来,去接触更多的新鲜知识,减少负担。因为但凡提到背诵,大家自然而然就能想到文科生苦背政治各种原理方法论、地理的各气候类型特征、历史的各种年表大事记等等(不自觉暴露了我作为文科生的真相)……虽然理科生相对于文科生来说已经减少了相当一部分的背诵内容,但是物理、化学、生物的各种方程式和原理又何尝不需要记忆呢?还有文理生都逃不掉的语文和英语,文言文和单词也都是背诵的重点。可以说,背诵就是作为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这也就造成了学生们对于背诵的“深恶痛绝”。
诚然,这是一个素质教育推行的表现,但是我们也不得不认识到,所谓素质教育,并不是欠发达地区的学生们所能接触到的东西。他们或许连“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都不能保证,又何谈素质教育呢?
而且,我认为其中还有两个问题:首先,如何划定“死记硬背”的知识范畴?怎么判定那些该背,那些不该背呢?其次,“综合素质评价”是指以德智体美劳为评价标准。但现在很多学校都是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了将成绩提高而各种削减体育、美术等课程的比例,甚至于对于高三生来说,这些除九门课程之外的课程,都是不存在的。那么又如何来提高学生们“德体美劳”的素质呢?
因此,我个人认为,与其去减少“死记硬背”的考察比例,不如去改革教学体系和方法。那些我们所认为的“死记硬背”,一是因为背诵的内容相对枯燥,二是背诵内容实用性灵活性较小。那么不如改变教学的方法,用更加灵活的手段来帮助学生记忆。毕竟在“死记硬背”划分界限模糊的情况下,谁又能说得清楚什么该背什么不该背呢?但如果这个考察的标准改变能倒逼教学方法改革,倒也确是好事一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