闷声发大财
“欧洲各处,明灯正在熄灭;在有生之年,我们也许看不到它再次点亮了。”——爱德华·格雷爵士,1914年
刺杀的消息传到华尔街时,大部分人都不会相信战争会爆发,更不会意识到战争对华尔街、对美国而言是一次怎样的历史机遇。
事情在7月25日出现转折,英国提议开会商议巴尔干问题,但谈判从一开始就失去了意义,奥匈帝国搬出了刺杀事件意图逼迫塞尔维亚就范,法国和俄罗斯则没有理睬。两天后,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德国也响应了盟友。
战争爆发,全球股市应声下跌,黄金价格一路上扬,各大股票交易所纷纷休市。随后,英国、法国和俄罗斯组成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欧洲大陆变成了战场。
战争初期,人们普遍预计美国经济将迅速衰退,因为欧洲国家会收回在美国的投资以投入战争,从而引发从股市、到利率、再到农产品出口的全面崩溃。战争打响的第一个月确实是这样,小麦和棉花的出口大幅下跌,为了避免棉农破产,威尔逊总统甚至提议每个家庭都购买一包棉花,他自己就带头买了一大包。
伴随战争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欧洲劳动力应征入伍,让整个欧洲农业的歉收已成定局。当英国皇家海军控制了北大西洋时,威尔逊总统意识到自己的棉花算是白买了。在英国海军的护卫下,美国的农产品开始源源不断的运抵欧洲。
皇家海军则向施瓦布(即卡内基曾经的副手)的伯利恒钢铁公司提供了一笔1.35亿美元的订单,而在这之前,伯利恒签过的最大的合同也不过1000万美元。战争期间,大量欧洲订单跨过大洋来到美国,美利坚工业因为战争迎来了一个春天。
杰克·摩根也牵挂着自己的第二祖国,1915年2月15日,J.P摩根公司成为了英国政府在美国采购的总代理,不久后,法国也与摩根公司签订了类似的合同,随后,载着马匹、炮火和给养的轮船陆陆续续到达欧洲。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士兵
当战争进行到1915年下半年,英国缺少的已经不仅仅是物资了,为了维持战争,大英帝国每天就要花掉500万英镑。当年9月,英国政府代表来到摩根公司,希望筹措一笔5亿美元的贷款——这是一个连摩根公司都无法承担的数额。
最终,一个由61家承销商,1570家金融机构组成的巨型承销团吃下了这笔贷款,并打包成债券向美国公众销售。法国和加拿大政府也求助于杰克,为他们在美国发行债券。
除了给摩根公司带来巨额的手续费收入,大笔贷款也让美国工业蓬勃发展。因为拿到贷款的欧洲人又不得不从美国采购战争所需的工业品,钱在大西洋上走了一个来回,又进了美国人的口袋。仅在1916年,英国就通过摩根公司在美国购买了超过30亿美元的军需品,这是当年联邦政府收入的4倍,摩根家族则从中获利5000万美元。
之后三年里,单单是摩根公司就帮助协约国筹措了15亿美元的贷款,美国民众也在战争中认购了协约国25亿美元的债券。
华尔街甚至主导了战争的局势,战争的另一方德国就没有得到美国大银行的任何支持,整个华尔街,只有敬仰普鲁士文化的高盛公司(GoldmanSachs)老板亨利·高曼(HenryGoldman)算是个亲德人士。
1915年5月,德国潜艇击沉了美国商船“路西塔尼亚号”,更是激起了美国国内的反德情绪,整个一战,德国从美国拿到的贷款只有区区2000万美元。
“路西塔尼亚号”在海底沉睡了两年后,秉承中立的美国才扭扭捏捏的向德国宣战,而当时战争的局势已经再清晰不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美国成为了唯一的赢家,从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变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欧洲一片混乱,轰轰烈烈的十月革命席卷老迈的俄罗斯帝国,德国和奥匈帝国也如英国梦寐的那般被肢解,但英国人也为名义上的胜利付出了惨重代价,糟糕的财政状况让日不落帝国再也无力控制遍及全球的殖民地,不可避免的走向衰落。
1914年英国向德国宣战时,外交部部长爱德华·格雷爵士的那番话准确预言了未来的局势,“欧洲各处,明灯正在熄灭;在有生之年,我们也许看不到它再次点亮了。”
T型车与大繁荣
“这是一个奇迹的时代,一个艺术的时代,一个挥金如土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嘲讽的时代。”——弗朗西斯·菲茨杰拉德
欧洲的明灯熄灭了,美国借战争发了大财,战争结束后没多久就进入了“柯立芝繁荣”时期,1920年代也被后人称为“喧嚣的二十年代”(RoaringTwenties)。
汽车工业是经济繁荣背后的主要驱动力,而引领汽车行业的则是新兴的福特公司。早在一战正酣的1915年,福特一个公司的汽车年产量就占美国总产量的70%,而当时德、英、法等国家的汽车产量总和只有美国产量的5%,而到了20年代后期,光是纽约拥有的汽车量就超过了欧洲所有国家的总和。
当1903年40岁的福特拿着28000美元创业时,汽车还是又笨又贵的奢侈品。当时,主流汽车生产商热衷于为有钱人生产各种花里胡哨的汽车,赚取巨额的利润。但福特觉得,如果只专注于一种车型的生产,就可以降低成本,既能够让平民们也能买得起,也能大幅度增加公司利润。
于是,1909年福特宣布,未来公司将只生产一种车型——T型车。
▲T型车
福特在1914年建立起了第一条T型车装配线——汽车的零件通过传送带从工人身前经过,工人只需要重复完成单一的操作,整车通过这种流水线来完成组装,这是一个跨时代的创造!当第一辆T型车驶出装配线时,福特又宣布:他的工人每天工作8小时,最低日薪5美元,而当时汽车行业的平均日薪只有2.4美元。
福特自然不是善心大发,他只是单纯地认为,如果人们赚了更多钱,那么T型车就会有更大的市场。一些人为福特欢呼,当然更多人根本不相信福特能做到,甚至有报纸讽刺道:“亨利·福特认为,工资应该更高,商品应该更便宜,我们也同意这种看法。不过请允许我们补充一点:夏天应该更凉快,冬天应该更温暖。”
当时流行的是洛克菲勒那一套:垄断产业链、控制产量、维持利润。但固执的福特最终证明,通过技术革新,可以压低成本,提高工人工资,并且创造更大的市场。在装配线诞生之前,一辆T型车的价格是950美元,每年的产量不过两万辆。到了1920年,T型车年产量已经飙升到125万辆,价格只有300美元。
1920年,美国登记在册的汽车达到了900万辆,代替火车和马匹成为最重要的交通工具,随之诞生的货运卡车和拖拉机也影响了数百万人的工作与生活。汽车的辅助性行业,如燃油业、公路建造、钢铁业和橡胶业也急速发展。美国人的口袋里开始有钱了,冰箱、洗衣机这样的奢侈品在20世纪20年代进入千家万户。
1920年11月,杰克·摩根和合伙人拉蒙特一起拜访了福特,提议帮助福特公司上市,但福特并不愿意参合华尔街的烂事,婉拒了摩根的提议,反而是被福特打的节节败退的通用汽车公司主动找来,意图合作。不想失去汽车行业入场门票的摩根没有犹豫多久,很快就跟盟友一起控制了通用汽车60%的股份。
到了1929年,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的比重已达48.5%,超过了英、法、德的总和,柯立芝总统在1929年3月卸任时声称,美国人民已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幸福境界”。
7个月后,一切都荡然无存了。
大牛市,大崩盘
“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1930年6月,胡佛总统
1923年,摩根公司进入鼎盛时代,银行业务只接受大客户的存款,对7500万美元以下的存款也不会支付利息。杰克的大儿子小吉诺斯·摩根也成为了公司的合伙人,二儿子亨利·摩根刚刚从哈佛大学毕业,开始在银行实习。
繁荣昌盛的20年代,投机的氛围开始蔓延。商人们不再满足于生产和销售,而是沉醉于在股票交易所人为创造财富,中产阶级、家庭主妇和农场主也成了股民。当时,支付10%的保证金,有经纪人垫付余额进行投资的方式颇为流行,一些银行开始组成“担保成员机构”,用储户的资金大肆投资。
向炒股者放贷也成了一门赚钱的生意,到1929年夏末,利率已高达20%。人们只要有一点闲钱,就会全部投入股市,然后等待成为富人。慢慢的,股市开始与实体经济脱节,标准普尔指数从1926年的100点一路飙升至1929年的191点。银行家把买股票比做在赛马场赌马,奇怪的是,每匹马都赢了。
一向以谨慎和冷静为信条的摩根公司也未能免俗,他们参与了50多个股票交易辛迪加控制着上百种股票。
▲喧嚣的二十年代
时任美联储主席斯特朗是为数不多的发现危机隐患的人。1928年,斯特朗3次提高贴现利率并开始缩减货币供应,但没过多久,斯特朗就因肺结核去世。继任者哈里森没有斯特朗的声望与政治手段,提高利率的建议遭到了美联储委员会的反对。在漫长的扯皮与消耗中,华尔街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金融业的贪婪在这一刻被无限放大:银行疯狂地以5%的利率向美联储借来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转给股票经纪人,经纪人再以20%的利率贷给投机者:人类任何的牛市,都少不了“配资”的推波助澜。
1929年10月24日,美国的繁荣伴随一场疯狂的恐慌瞬间崩裂。在上一个星期五,股市就开始加速放量下跌,但大部分投资者仍然狂热,把看空者称作“神经质的非主流力量。”但在23日晚上,全美国经纪公司的卖单就已堆积如山,24日开盘两小时,股市的账面损失就超过了上百亿美元。
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300亿美元的财富从华尔街消失;而在之后的两年里,危机蔓延到了工商业,降薪和裁员潮在全国上演,总统胡佛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交由市场自行调整。1930年6月,当一群神职人员到白宫访问时,胡佛告诉他们:“你们来晚了60天,大萧条已经结束了。”
接着,胡佛又不顾上千名经济学家的反对,将农产品和工业品的关税同时大幅提高。这个昏招让经济危机开始向欧洲蔓延,作为报复,欧洲国家也立刻提高了对美国产品征收的关税,19世纪以来确立的世界贸易体系随之崩溃。到了1932年,美国有1200万人失去了工作,国内生产总值仅为1929年的50%。
那年6月,近三万名大学生走出校门,发现纽约百货公司的电梯操作员都要求拥有学士学位。
而在遥远的欧洲,经济危机也困扰着刚刚从一战恢复过来的国家。阿道夫·希特勒在1933年被选为德国总理,并在不久后正式就任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元首,他告诉贫穷、饥饿的德国人,自己要“让德国每一户人家的餐桌上有牛奶与面包”。
另一位罗斯福
“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纳税情况。”——1933年,杰克·摩根
1933年3月4日,富兰克林·D·罗斯福(FranklinD.Roosevelt)入主白宫的同一天,美国的银行体系彻底崩溃。总统的第一道政令就是关闭所有的银行和交易所,直到判断清楚哪家银行的经营状况依然良好,再恢复营业。
比起上一个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的手腕更加强硬,也更关心弱势群体的利益,这位总统下决心要对华尔街进行一次系统整治。
民众一直在为经济危机寻找替罪羊,胡佛下台之后,矛头便对准了华尔街。伴随银行关张,罗斯福要求货币委员会进行调查,弄清楚华尔街在大萧条中到底搞了些什么名堂。
和父亲一样,杰克·摩根也被传唤至华盛顿,接受政府的质询,这是另一个摩根与另一个罗斯福的对弈。在前一晚上,家族律师戴维斯模拟了很多刁钻问题让杰克作答,并叮嘱他千万不能像父亲那样大发雷霆。
但两人没有想到,负责质询的调查主管佩科拉并没有提及摩根财团对其他企业的控制,而是告诉杰克,过去三年里,包括他在内的20个公司合伙人没有缴纳过一分钱的个人所得税。佩科拉轻蔑的问杰克,“摩根先生,您是否能解释一下,为什么您在这三年也都没有缴纳个人所得税?”
这也许是华尔街之王一生中最窘迫的时刻:杰克停顿了一会,接着开口:“对不起,我不知道我的纳税情况。”
媒体不会错过华尔街掌舵者的丑态,摩根公司逃税的新闻铺满了各大报刊。“优惠客户名单”的曝光则给了公司最沉重的一击:名单里有前总统柯立芝、财政部伍丁以及其他的政经名流,他们能够提前以很低的价格,拿到摩根公司客户的新股。虽然这种行为不违法,但却是个重量级丑闻。
种种龌龊事促使罗斯福在1933年6月16日签发了著名的《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它规定,银行不能同时从事存贷业务与投行业务。同时,银行和投行不能相互兼任董事。
▲签署《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
这是对华尔街最精准的狙击,从老摩根开始,家族就一直靠着“兼任董事”的方法,实现对金融与工业的双重控制。法案公布后,银行只能老老实实的做金融业务,企业家则可以放心的经营公司,金融绑架实体经济的触手被斩断了。
不能同时从事银行与投行业务,等于把百年历史的J.P.摩根定义为了非法企业。想要继续经营下去,就必须进行拆分。
在法案面前,大通银行和花旗银行相继服软、完成拆分,曾经呼风唤雨的杰克,也不得不屈服。
9月5日,杰克在公司合伙人办公室向记者们宣布,公司将按照法案进行拆分。J.P摩根公司未来将只做银行业务,公司合伙人哈罗德·史丹利将带着债权部的20名员工离开,成立新公司从事投行业务。
前者在2000年与大通银行合并,成为了今天的摩根大通(JPMorganChase)。哈罗德·史丹利创办的那家小投行则不断发展壮大,留下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如果上帝需要融资,他也得找摩根士丹利(MorganStanley)”
另外,《格拉斯-斯蒂格尔法》将货币政策的制定权转移到了华盛顿联邦储备委员会,自此,华尔街无法像以前那样操弄美国的货币政策。
整顿完千疮百孔的金融业,罗斯福得赶紧想办法让美国民众填饱肚子。此时战争的味道越来越浓:日本人占领了中国东北,法西斯意大利入侵非洲,德国的坦克开进了莱茵兰,罗斯福的时间不多了。
接下来的改革开始向普通民众发出了积极的信号,比如通过补贴抬高农产品的价格、为工人制定最低工资和工时法案。与之伴随的是大规模的基建:大坝、桥梁、公园和体育场,刺激着就业率的提高,整个30年代,美国政府组织修筑了近1000座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
30年代的尾声,美国逐渐从危机中走了出来,经济也开始慢慢复苏。相比上一个罗斯福,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亲民形象与政治手腕,让最广大的中小企业、中产阶级和普通民众成为了受益者,也为美国的真正崛起打下了地基。
杰克·摩根也许是唯一一个不开心的人,在摩根财团被分拆之后,67岁的杰克心灰意冷,选择了退休。
和父亲一样,杰克不愿意接受时代的变革,也不愿意了解罗斯福所谓的新政,在接受采访时,他依然对那场质询耿耿于怀,“国会应当懂得如何征税,如果它不懂得怎样收税,那谁纳税谁就是傻瓜。”
杰克回到了英国,那里的文化、与皇室的友好关系都让杰克感到愉快,这种平静生活在1939年8月底被打破,正在苏格兰陪同乔治六世狩猎的杰克听到消息,德国人打进了波兰,欧洲大陆的战争又要开始了。
战争帮了美国一把
“你认为美国参加世界大战是错误的吗?”70%的人回答了“是”——1937年美国社会调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美国称霸之路上的最后一块垫脚石。
1939年,华尔街丝毫没有战事打响的迹象,股市依然在回升,投资者们乐观的预计,美国会再一次从欧洲的创伤中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民众认为,大萧条已经让他们吃尽了苦头,美国没必要去参合欧洲人的战争。
对战争的抵触也来自30年代甚嚣尘上的阴谋论,华尔街大发战争财让很多人相信,摩根家族把美国拖进了战争,甚至战争本身就是华尔街策划的阴谋。
强大的舆论力量促使国会在1935-1937年间通过了三部《中立法案》,阻止美国销售武器与军需品给交战国。尽管罗斯福对此并不认可,但在大萧条的档口,他无力与强大的舆论做对。当华沙陷落的消息传来,《中立法案》才扭扭捏捏的加上了允许用现金销售战争物资的条款。
欧洲并没有想象中强大,希特勒在欧洲节节胜利。法国陷落后,能够阻止希特勒的只剩下了苏联和英国,但他们能抵抗到什么时候,美国人心里也没底。
杰克不愿意看到伦敦被德国人没日没夜的轰炸,他多次游说,终于促使国会同意向英国提供少量武器和退役驱逐舰。他本人则将自己的“海盗四号”邮轮交给了英国皇家海军,用于转移英国百姓,并决定公司不再从事采购代理业务,以免遭到“发战争财”的指控。
▲对伦敦实行轰炸的德国轰炸机
当战火蔓延到了苏联,国会终于决定开始大规模支援英国。《租借法案》通过后,美国军舰开始为运输船护航,大批军需品送往英国,美德已经在事实上成为了交战国。不过在国内,对于是否直接参与战争,依然存在尖锐分歧。
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的爆炸声结束了所有的争论与怀疑。即便对参战多么抵触,这也是一个无论如何都无法回避的挑衅。第二天,罗斯福总统发表了著名的“国耻”演讲,正式对日本宣战。
▲1941年10月,开战前的珍珠港
听起来有些荒谬,但战争的确将美国从经济危机中拉了上来:他们不仅要武装自己的军队,还要驰援欧洲的盟友。美国国债极速增高,并开始向国民经济注入战争订单。
大萧条时期减产和倒闭的工厂一夜之间开足了马力,新的工厂迅速建立起来,整个汽车工业都开始转向生产坦克、装甲车和迫击炮。厂房夜以继日轰鸣,失业率节节走低。到1943年,失业人数几乎降到了零,所有人都在工厂里为战争做着贡献。
没有一颗子弹打到美国本土,这让美国人反而有钱了起来。这次战争充实的不再仅仅是银行家的钱包,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成了致富的主力,农民也因为连年的战事获得了充沛的购买力。到了1944年,到处都是繁荣的景象,钢琴、珠宝和奢侈品的销量节节高升。
杰克的两个儿子,亨利和小吉诺斯都加入了美国海军,小吉诺斯曾担任驱逐舰军官,远赴英国作战。亨利是军需部的海军上尉,为军队负责采购工作,后来被调动到战略服务委员会从事秘密工作。
1942年,摩根公司发布了募股说明书,将8%的股票面向公众发售,终结了运转百年的合伙人制度。第二年1月,杰克主持了J.P.摩根有限公司的第一次股东大会,他不适应“董事长”的头衔,和“有限公司”这种现代化的称呼,身体状况也无法让他继续工作。
杰克没能看到结束战争的两颗原子弹,1943年2月,一次旅行途中,杰克·摩根突发心脏病去世。他的遗体被送回哈特福德的家族墓地,与父亲和爷爷葬在一起。
战争又一次帮了美国——和平降临,美国人有些惊讶的发现,他们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世界强国,这个国家坐拥全球四分之三的黄金储备和最强大的军事力量,美国的标准和文化即将开始席卷全世界。
他们面对的,是满目疮痍的欧洲和饱受战争摧残的东亚,就连那个老对手,不可一世的日不落帝国,也在殖民地的独立浪潮中摇摇欲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