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中央三令五申,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减轻行政运行的工作负担,压缩“文山会海”,切实把精力放在实干中。但是,扶贫领域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现象严重阻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地生根,严重影响了脱贫攻坚工作成效,不仅使基层工作依然存在不必要的负担,导致基层干部苦不堪言,而且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 精准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破除“过度留痕”问题,完善考核机制。“留痕”过多过滥,费时又费力,助长了形式主义之风,让基层干部不堪重负。一是要杜绝工作刚部署、刚安排就组织督查检查。要实质性地减少台账资料,能通过形象进度反映工作实绩的,一律不看台账资料;确需台账资料佐证的,要注重日常积累,不得要求基层在规定时间准备台账;二是部门到基层开展业务指导、推进工作落实不得随意冠以督查、检查等名义,不得随意设置“一票否决”事项,不得过分强调“留痕”,要更多地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精准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解决“不作为乱作为”问题,理顺权责关系。一是要防止主管部门推责任甩包袱、只当“监工”现象,严格落实“谁主管、谁负责”原则,确保主管部门和乡镇工作一盘棋、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局面; 二是要科学合理地划分政府各层级的权力和责任,推进各级政府事权规范化、法制化,从制度上消除上下级机关管理和执法重叠交叉、权界不清的现象;三是进一步简政放权,凡是法律法规未做限制性规定,根据实际可以交由区市县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使的有关职能,要按照“应放尽放”和“权责一致”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下放给区市县级政府职能部门行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