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并不鲜见。有的贫困地区领导班子热衷作秀,把多方帮助扶持下成功“摘帽”当做莫大的政绩,尾巴翘上天,大手大脚搞庆祝,可谓劳民伤财。如,安徽省阜阳市颍州区扶贫办拟花60万元采购“脱贫摘帽专题宣传片”,被媒体曝光后引发舆论哗然。有的贫困地区总喜欢“打肿脸充胖子”,总忘不了迎来送往、 “ 礼多人不怪”那一套。如,中部某国家级贫困县的一个山区乡镇,产茶量一年在3000斤左右,其中却有将近三分之一被当做“人情”送出去……无论是作秀之举,还是送礼之风,对脱贫攻坚工作都是有害的,必须坚决遏制、严肃整治。
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扶贫无疑是有效的路子。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必然会带来产业和项目在农村落地。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让它们享受到政策的“阳光雨露”。企业需要找准产业发展方向,引导贫困户走产业脱贫的路子,帮助他们找准门路,提升质量,使产品实现“农民欢迎、市场接纳、政府支持”,从而实现从“输血”向“造血”转变。另一方面,应把真正能干事、干成事的人选出来,带领大家脱贫致富。
“贫困县脱贫摘帽后一律不搞摘帽庆祝活动,不拍摄摘帽专题宣传片,不开展以摘帽为主题的相关活动”“坚决制止产业扶贫中‘人情送礼’行为,在组织扶贫观摩、调研等活动中不能摆放、不得赠送扶贫产品,参加活动的人员不品尝、不收受扶贫产品”……近日,国务院扶贫办接连发出通知,向扶贫工作中出现的一些典型问题说“不”,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敲黑板”“划红线”,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
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当前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之所以称为“攻坚战”,意思再明白不过——这是一场真刀真枪的硬仗,要想如期实现目标,就必须较真务实,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贫困地区脱贫摘帽固然是好事,但忧患感、危机感却不能丢掉,要多想想已经脱贫的群众有可能会因为一场疾病、一场天灾而重新返贫,更要多想想如何巩固脱贫成果、踏上致富路。组织扶贫观摩确有必要,但不能把“人情风”带进来,把严肃的公务活动变成又吃又拿的“农家一日游”“土特产收集日”。
国务院扶贫办党组书记、主任刘永富在中国扶贫改革40周年座谈会上,用6个关键词概括了40年来扶贫开发的历程,其中之一就是“较真务实”。可以说,国务院扶贫办近期发出的一系列“禁令”,也是较真务实的“棒喝”。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啃硬骨头、攻城拔寨”的冲刺期,剩下的都是一些贫中之贫、困中之困、难中之难。越到这个时候,越需要倡导较真务实的作风;越需要脱贫攻坚战场上的每一个“战队”、每一名“战士”在“实”字上用力,真正把心思放在提升脱贫实效上来,把力量凝聚到闯难关破难题上来,在真抓实干、埋头苦干中把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做细做实做好,确保脱贫工作务实、脱贫过程扎实、脱贫结果真实,为兑现党的庄严承诺作出应有贡献。